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为什么见识这么重要
1

有个十几岁的男孩,生活在大城市,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在好学校读书。可是他爸爸很少回家,因为他妈妈脾气很差。也许是因为以前过了苦日子,他妈妈竟然会给家里的冰箱上锁,以防止孩子偷吃东西。男孩因此感觉不到家的温暖。

有一次,男孩在外面捡了只流浪猫,觉得非常可爱,就抱回家想偷偷养起来。不幸的是,他妈妈发现小猫的时候,小猫正在喝她杯子里的牛奶。于是他妈妈当着男孩的面,直接把小猫的头往墙上撞,小猫活活给撞死了。

男孩非常难过。一个很特别的想法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并从此伴随了他一生。

这座大城市就是100年前的美国纽约,这个男孩就是以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闻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这个想法就是——满足了基本的经济需求,对人而言,远远不够。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像一座金字塔,是有不同层次的。底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往上是对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了底层的,就会有高层的需求。

马斯洛的理论一直有争议,但是你得承认,它很好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的人比如马斯洛的妈妈认为,物质比什么都重要,有的人却在追求自我实现。他们之间的差距,当然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事,而是认知上的。

这个认知不是智商。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样,呈正态分布,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可是人的成就却呈幂律分布——是一系列苦练和正反馈积累的结果——差距如同云泥。

人的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算把他所有资源和财富都拿走,他还是能像穿越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因为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智识——智慧和见识。  

大人物应该有什么样的见识呢?

3


美苏冷战期间,双方曾经有过一些表示友好的举动,比如在对方国家办展览。1959年,苏联搞了一个美国展,其中展示了美式的大房子,里面有各种家电。苏联宣称这种生活是一般美国人享受不到的,但其实那就是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

当时尼克松作为美国副总统访问苏联,跟赫鲁晓夫一起参观了这个美国展。二人走进样板房,尼克松看到里面有一台洗衣机,他找到了一个话题灵感。尼克松说:“咱们两国为什么非得搞火箭竞争呢?咱们搞一个造洗衣机的竞争不是更好吗?”

可是赫鲁晓夫有完全不同的思路。赫鲁晓夫说:“你们美国人不要以为苏联人没见过洗衣机,其实我们苏联每个新房里都有洗衣机,而且我们的洗衣机都是一样的,不像你们美国搞各种型号的洗衣机,这不是纯属浪费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厨房辩论”,尼克松因为这个辩论拿到了很高的个人形象分。现在我们可以判定,赫鲁晓夫在这场辩论中完败。中间有个小花絮:尼克松说美国将会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赫鲁晓夫可能太急于找回面子,竟然说苏联能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架飞机!尼克松马上反问:“你想把这些飞机停在哪儿?”  

1959年,很多国家正在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赫鲁晓夫在别的方面可能才智过人,在一个更传统的场合肯定会表现得游刃有余,但是面对“现代世界”,他竟然没有一个最基本的见识。

这是因为对现代化的见识不是常识。

(摘自《领导文萃》2018年8月上)

稿件来源:《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见识为什么重要?
为什么见识这么重要
不同制度生活水平的较量——厨房辩论|世界历史
1959年: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厨房辩论”
历史|斯大林、尼克松落难,主席的做法让全世界钦佩
赫鲁晓夫上任哪一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