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学了些什么?——法律之上的规则


近日,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又读到一篇文章,讨论的是动物保护主义的问题。该文视角极为峻峭,文中指出,动物保护主义者总是反对捕杀野生动物,但是总忽略掉,食品企业每年杀掉数百亿只鸡、鸭、猪……作为食品。
如果我们把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考虑,会发现一个关于法律的明显矛盾,即法律一方面禁止捕杀动物,一方面又允许超大规模的杀戮。
其实,这组矛盾是假像。我必须辨析一下这假象,以为下面展开语文课的讨论作好铺垫。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依靠杀戮来生存的,许多动物甚至植物也是如此,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则。当人类掌握了更强大的力量后,这种杀戮的规模得到了极大地升级,生存法则成了商业法则。尽管如此,商业的根本仍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我们必须承认,杀戮,并没有破坏大自然的基本规则。

然而,我们仍然会禁止猎杀野生动物,我们仍然支持动物保护主义,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去看杀戮的场面,即使是猪肉加工企业的领导者,可能也会尽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公司是如何运作的。这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也是有血有肉,会死会痛的动物,进化赋予了我们避免同类自残的情感——爱与同情。我们热爱生命,同情被杀死的动物,同情它们临死的恐惧和痛苦,看到血腥场面时,我们会感同身受。有人说,这是矫情,因为其实动物完全体会不到人的情感。于是乎,有动物学家穷尽心力地去证明动物也有与人类一致或相似的情感。作为对“矫情说”的回应,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情感不是指向动物的,而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内在意识的。“君子远庖厨”,不是因为食材,而是因为自己。
也就是说,法律的禁止和允许,是出于不同层面的原因,当然也就没有矛盾。
这引发了一个语文课的重要学习内容——人的情感。情感似乎不用学,是人天生都有,现在有很多所谓“情绪管理”之类的课程,似乎也轮不到语文课来插手,语文课怎么就跟情感联系起来了呢?

法律是一种被意识编织起来的规则,只有经过系统化的规则,才能起到广泛地维系人类社会运转的作用。系统化使法律稳定、全面、公正,同时又不乏变通和自我更新的活力。因此,人类历史上系统化的成文的法典,常常被视作是珍贵的遗产。而未经系统化的东西,随起随灭,很难具有普世价值。
人类的情感,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有一种系统化的手段来使情感成为一种规则,只有如此,情感才不会变成“滥情”,有感情的人才不会变成“滥好人”。那么,情感的规则由哪里来?或者说,谁来定?
我们通常以为,情感也要由法律法规来限制,我们既要知道关爱,又要兼顾法律法规。从严格的逻辑角度来分析,这是错的,因为两者全无“既……,又……”的矛盾冲突关系,就好比“看左边”和“活动右腿”并不矛盾一样。语言上的错误造成了一种法律与情感互为矛盾的幻觉。法律规定最起码的道德,比如我们不能偷盗、不能诈骗之类。但法律不会规定我们必须在公交车上让座,因为这是道德和情感层面的问题,我们让座是因为我们同情老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不让座并不好,良心会受到拷问,但不让座并不违法。也就是说,法律是规定不了情感世界的。
说到这里,我们的语文课终于可以登场了。语文课要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情感的规则。

前不久我刚刚教授了《合欢树》这一课。现在就以这课为例,来分析一下情感的规则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我让所有学生做了一项作业:用一个短语概述全文的基本情感。学生的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恩”“怀念”“悲伤”等词语;一类是“母爱”“感恩母亲”“怀念母亲”“母爱”等词语。这两类答案昭示了一种语言规则:后者比前者具体一点,它们多了一个对象——母亲。从语法上说,情感的表达从一个动词,具体化为一个动宾短语,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变化,情感的内涵顿时就真实而充分起来了。
其次,我请学生梳理了一下作者和母亲一起生活时的情感表达。从一开始“我”承认她聪敏漂亮,到母亲全副心思给“我”治病,虔诚地抱着希望,到对“我”的腿绝望,再到对我的写作抱了希望。这条情感的发展线索一理顺,前面的“母爱”情感又进一步具体化,作者和母亲的情感世界更加真实,更加充分了。这个变化源于作者按照语言表达的规则,在自己的文章里安排了一条线索。
再次,我请学生再梳理一下我与合欢树的情感表达。从“心里一抖”,到母亲叹息,再到母亲高兴好多天,最后到自己悲伤也成了享受。很显然,史铁生运用了某种隐喻,合欢树就好比自己一样,在母亲的关照下成长起来。文章最后,作者说:“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怎么种的。”用一个深沉的无疑之问结尾,这不是在问读者,而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反思,他在思考母亲是如何将自己抚养长大的。所谓“怎么种”,就是“怎么养大”的隐喻表达。

想明白这个隐喻之后,“母爱”的情感不再停留在作者与母亲之间,通过合欢树的这个象征体,作者与母亲的情感世界被语言描述为一种可看见,可想象的事物。这貌似无关的故事的奥妙在于,它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外化了,母爱变得更加形象而可感,真实得仿佛看得见——就在那棵合欢树的年轮里头。
复次,我开始示范朗读,朗读所带来的体验,是分析不能替代的,语文课不能没有这个环节。
最后,针对朗读的部分,我带着学生开始推敲字词,例如“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这里的“也”字,能不能去掉?讨论的结果是不能,因为“也”是默认作者想搞写作在先,母亲自认碰巧和作者一样,这是全身心地将作者放在第一位的心理表露。
课文学完了,我们发现,一开始仅用“母爱”两个字就能表述的情感,竟然能有这么多变化,能变得这么真切。这是为什么呢?

这当然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语言表现的。作者的语言用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形成一篇散文。作者当然是有情感在先,但这时,他的情感虽然真切,但并不艺术,更无法影响到他人,不会产生社会效益。经过了语言的加工,情感形成了系统,这种系统由情感本身与表现这种情感的各种元素共同构成,包括字、词、句的锤炼、文章的结构组织、各种表现手法以及他人的朗诵和聆听。这种系统丰富而充实,并且允许读者作进一步地再创作,从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诠释。语文课要学习的,就包含了这种语言上的加工。
最终,这种情感成为经典的表达,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也真心实意地领略到“母爱”这种情感是如何运作的,它又是何等得美好而感人。人们开始依循着作者的故事,去反思自己和母亲,或者和子女的关系。一篇好的作品固然不用依靠语文课来实现这种意义,但语文课的确让这一过程成千万倍地加速。
也就是说,情感因融合进了语言的规则里而成为了有规则的东西,语言规则让情感得以外在化,系统化,规则化。这种规则是由一个文学家靠个人的力量编织起来的,极具个性,却通过一次次的理解和阐发,影响着其他人的情感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富有爱与同情,更加美好。

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情感的规则的确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如果每个人都只是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生活,每个母亲只是给足子女的抚养费,却不管其他,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绝对合法但无比苍白的社会。我们只有按照文学家们为我们编织的情感规则来生活,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才有可能体验美好。
这就是语文课所要学习的东西。语文课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分析语言规则,领会被系统化、规则化的他人的情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好。甚至将我们自己的情感纳入语言规则,使之系统化、规则化而外在化,进一步去影响更多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记住,语文课的语言训练是为了实现上述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成为一个在法庭上跟原告被告打官司的巧舌如簧,捕捉漏洞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欢树
201《合欢树》(基础下-已编辑-宽屏-文库)
陈钟梁《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
【转载】母爱,世间最崇高的情感
母爱
现代散文的阅读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