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被现代人误解最深的一个节日

又是一年端午,

大家挂艾草、系彩绳,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诗人屈原。

其实端午节,

是被现代人误解最深的一个节日。

今天和地理君一起,

来了解十个关于端午的冷知识吧!

1

端午“代言人”,

不止屈原

历史文献中,在端午节纪念过的人有很多。

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勾践、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爱民而政绩卓著的苍梧太守陈临、爱国爱民而投江以殉国难的屈原等,传说中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此日。

天宝年间,因欣赏屈原忠君爱国的美德,唐玄宗下令将屈原等忠臣增入祀典,此后“春秋二时,择日致祭”。有了官方认证,“端午纪念屈原”这件事在盛唐时初步得到全民认可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端午,宋神宗下旨封屈原为“清烈公”。此次端午敕封,相当于官方宣布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直接联系。从此,屈原正式成为了端午节“代言人”

2

端午节,

抢了夏至的风头

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存在千年了。所以,端午并不是为了屈原特设的节日。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除了上文提到的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等,还有源自夏至节、吴越民族祭龙等解读。不过,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在划分时节、表明物候并据以进行农事活动上十分重要,故被古人看重。在端午节得名之前,端午的相关节俗在汉代或更早时期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主要集中在仲夏时节的夏至,而不是午月午日的端午节。

汉代以来,端午地位上升,两个日期相近的节日才逐渐融合。最终,在习俗的归属上,端午取替了夏至

3

端午也叫“端五”

“端”者初也,“午”与“五”为同音通假字。

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五月五日的“重五”取代原来的“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

《说文解字》云: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午,牾也,五月阴气牾逆阳,冒地而出也。

由此释义,有学者推测:“端五”或“端午”,有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的蕴义,可能是先秦就已有了的夏至节别名。五为阳数,“端午”或因此而又称为“端阳”。

4

端午习俗源于“不祥”

汉代,人们特别畏惧过端午,认为这是一年里最凶险的日子。

据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礼记·月令》疏)的凶日,更是恶上加恶。

加之此时天气转热,蚊虫滋生,传染病容易发生,为“五毒尽出”之时。

所以古人在五月五日当天恐怕物生不茂、人命不长,会进行举行各种祭祀和祈禳活动佩戴驱邪饰品等,因而衍生出了如今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5

划龙舟,

不是为了找屈原

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地区,“龙舟竞渡”无疑是端午节俗中的主角。

如今的江浙、荆楚、粤闽地区,都是赛龙舟的“重地”。不过,为何竞渡?当然不是为纪念屈原,竞渡的历史远比纪念屈原的历史久远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ráng)灾。”

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一样,古代竞渡是为了祭神送瘟、禳灾辟邪,在争猎酬神的目标下战斗意味更浓。现代的划龙舟活动,已经逐渐演化为一项地方乡邻团结尚勇的民俗运动。

6

雄黄酒,喝不得

端午时节,民间还流行着一项重要活动:用雄黄沾酒,在孩子的额头涂“王”字,或者干脆用雄黄涂洒在额头和鼻耳附近,据说可以驱毒防瘟。甚至有些地区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饮雄黄酒不一定毒倒蛇虫,大概率先毒倒自己。作为一味中药,雄黄一般不能内服只能外用

雄黄的化学成分为硫化砷,砷是一种剧毒元素,在中国又称,大名鼎鼎的砒霜就是砷的氧化物。雄黄含砷达70.1%,雄黄在高温下被空气氧化就会变成砒霜。

7

五彩线,

不是儿童专属

为了祈福、辟邪和驱五毒,人们用象征五行的青、白、红、黑、黄五色彩线编织绳索,绑在手臂上,也称作“续命缕”“五色丝”“长寿线”“避兵缯”“朱索”。

这一习俗在汉代的《风俗演义》、宋代类书《太平御览》、笔记《东京梦华录》中都有记载。长命缕不仅给儿童佩戴,男女老幼也都适用,甚至连皇帝也将长命缕赏赐给大臣。在唐朝,它还一度是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信物。

端午节送小孩子五毒肚兜,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一个红肚兜上用彩色丝线绣五毒组合:蛇、蝎子、癞蛤蟆、壁虎、蜈蚣。有时也会换成蜘蛛、老虎等。

希望在众多毒虫之中,选取最厉害的五种,用来吓退驱散其他毒虫,这就是“以毒攻毒”之法。

8

端午也可挂艾草

菖蒲是代表端午节气的花,人们把它挂在门口或窗上可以除秽祛湿,在我国南方这种习俗更加风行。

挂在门上的药草,除了菖蒲,通常还会有三、四支艾草。记录南北朝时风俗的《荆楚岁时记》里写道:阴历五月五日,要采艾草扎为人形,名为“艾人”,悬于门户之上,用以消灾祈福。

所以艾草不止用在清明节,古时在端午时节也很受欢迎。

9

你吃的粽叶,

大概率是去年的

粽子的起源说法有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就是早期粽子的雏形。

晋代时,粽子已经成为为端午节的食品了。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撰写的《风土记》中提到端午吃粽子习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糉(粽)。”

在古人看来,粽子具有特殊含义。它以谷物制成,代表“阳”,而包裹它的“菰叶”为“阴”,阴阳结合,可保平安,有驱邪避鬼、禳灾止瘟的寓意。

到了现代,中国从南到北,人们包粽子所用的粽叶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箬叶、苇叶、芭蕉叶和荷叶

但是在端午时节,除芭蕉叶外,其他的叶子都没长成。所以你吃到的粽子,用的大多都是去年的粽叶!

10

端午可以“安康”,

也可以“快乐”

汉代以前的端午节俗,主要为祈禳、卫生活动。即如采艾叶悬挂门上,是为了禳除毒气;“蓄兰为沐浴”虽然可以洁身袭香,但主要是为了祛疫避瘟、防疾治病;以五色丝缠绕手臂,为的是辟兵及鬼、令人平安健康等等。

端午节俗历经汉代至唐代演变定型之后的主题,则是纪念屈原,颂扬中国的诗魂、国魂,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祈求安康吉祥

宋代《端阳采撷》诗云:

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妇把景撷。

诗中描写了端午节这天龙舟争渡、吃粽烧艾、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的场景。设立端午节的初衷是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迎接欢乐喜庆的新季节,因此说“端午快乐”没错,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也没错

传统的农耕社会在每年的一定时间点设置“节”, 

提示气候转变,人的生活、生产行为

也应随之调节、变化。

自然节令日是阴阳变动的关键日,

也是古人精神紧张的时日。

因此,“躲”过端午,

是当时祖先们的节日心态。

如今中国端午节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在这一天拜神祈福,

欢庆娱乐,表达关爱,

端午节俗的文化内蕴精神

与全人类的理想追求相通合。

今天无论你身在何处,祝你端午安康。

【参考文献】

[1]蔡靖泉. 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J]. 湖北社会科学,2016(01):115-124.

[2]端午冷知识:与屈原啥关系,只能“祝安康”吗?[OL]环球网.2021-06-14

[3]张经纬,张掖.端午节 一个复合节日的诞生.中华遗产.2020年1月

[4]覃妮娜.童锁 中国式护身符.中华遗产.2020年10月

[5]初芽.肚兜:贴近灵魂的 护生之衣.中华遗产.2020年10月

[6]王辰.艾点火成香作神通.博物.2020年5月

[7]杨柳.端午南方有佳节.博物.2013年6月

[8]萧放 江邱.端午 仲夏狂想曲.博物.2006年6月

[9]吴胜明.雄黄 艳丽外表下的狠角色.博物.2009年5月

[10]艾小騧.粽叶传奇 清香只为包裹.博物.2012年6月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端午
端午节风俗的由来传说及历史演变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的“真相”你知道吗?它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起源并不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最文化的节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