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好的养生,是情绪干净


人生真正的丰富,就是干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这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第一句话。 

年少看时,很不理解,那刻意的干净整洁,觉得都是给外人看的,这样活着未免太虚荣。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深深体会到,恪守干净的人有多可贵。 

这岂是“虚荣”二字这么简单的事! 

诚如作家李娟说:“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我们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了。”  

干净,它不仅仅是指勤洗衣着、打扫庭院,更是一个人内在的格局,灵魂的高洁。【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最好的养生,是情绪干净
《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情绪是否干净,会涉及到健康。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懂得养生的人,会把自己的情绪修炼到,像一块镜子一样干净。

什么是情绪干净? 

是不贪。

内心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内心不贪,自然可以消散身外的烦恼。 

是不求。

作家史铁生在《冰隙碎笔》中曾写过: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觉得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保持心情舒畅,活得不累,就是不求多福,但求知足。 

是不气。

寒山曾有经典一问: “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只有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10年,你且看他。” 

我们走在人生路上,总是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看得十分重要。然而时过境迁,我们就会明白,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实在不多。

还真是:“你生气来,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是不惧。

生活中,富者或忧窃或忧灾,唯恐万贯家财顷刻间毁于一旦;贵者或忧诬或忧势,生怕狂风之下的树倒屋塌。 

一个人日夜生活在患得患失中,不得安宁,身体又何来健康之说。 

一个养生的人,就是要做到不贪、不求、不气、不惧。

时刻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减去那些过多的欲望和使内心狂暴不安的情绪,让精神回归到最简单最干净的当下一刻,感恩而满足。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豁达,身心健康。
有效的社交,是圈子干净。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讲的是,真正的朋友是因为志同道合,不客套,不虚妄,彼此欣赏,所以如清水一般,简单又干净。

反之,有些人看似亲密狎昵,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妹妹小爽有一个姐妹帮,平时几个人总是时不时聚餐、逛街、泡吧,热闹的不得了。 

前年,小爽准备考研,在复习的那段时间,她的几个姐妹,依旧一切活动都找她,一次两次不去可以,再拒绝就强行拉去。 

小爽为难地说要准备考研,姐妹们总是说也不差那几个小时,没有她就没有气氛,并诟病她都工作了,考研也没有什么意义。 

结果断断续续的复习,导致成绩很差,没有考上。 

去年,妹妹决定二考。我就劝她,一定和这些朋友保持距离。可妹妹说,只要她们的聚会几次不去,她们的那个圈子,就不再有她的位置了。 

我告诉妹妹,如果因为你考试的原因,不与大家联系,大家就冷落你,那么也正说明,她们也不是什么真正的朋友,不过是一起吃吃喝喝的泛泛之交。

因为,真正的朋友都是希望你进步的,为你着想的。【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去年在准备二考的时候,妹妹主动和这几个姐妹保持距离,并在自习室结识了一位同样备战的朋友。 

每天两个人相互鼓励,一起讨论,学习的既有方向,又信心倍增。 

今年出来成绩,两个人双双考上研究生。 

妹妹说从这个朋友身上真的学到很多,以前的姐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吃饭、打扮上,  聊天以吐槽别人为乐,她其实很不舒服。

而这个朋友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和她在一起,妹妹也觉得自己每一天都有进步。 

我恭喜妹妹终于找到了同频的朋友。

就像《刺猬的优雅》里说的那样: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只有真正的气味相投,目的干净,才能成为相互欣赏和扶持的朋友。 

一个真正的知心好友,胜过万千泛泛之交。 

这几年,我陆续放弃了让自己压抑的人际关系,心里真的轻松很多。 

下定了决心要干净朋友圈的好处是,一切围绕身边的人和事情,都是简单而快乐的。 

就像作家黎戈说的:

“人像树一样,肌体自有排异性,只能容纳和自己一块质料的东西。” 

这才是社交的艺术,因为不复杂,所以不内耗。
极致的丰富,是内心干净。
顾城写过一句诗:“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活得干净。”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活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生。
 
作家村上春树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作品高产又畅销,和他始终保持干净的初心,是分不开的。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在清晨的几个小时完成一天最重要的工作。

随后跑步10公里,晚上雷打不动地读书、听音乐,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面对写作带给他的荣誉和财富,他很清楚它们的来处,干干净净,就是那一颗热爱写作,并一直坚持写作的心。 

有人问他,你不用社交吗?他说做人不用八面玲珑、四方讨巧。比起无意义的社交,他更喜欢把时间用在小说的创造。 

他活得不无趣吗?别忘了他可是“小确幸”的创始人。 

原来,人生真正的丰富,就是干净。

人心易变,有些人,三年五年就面目全非,而有些人,走过十万八千里也初心不变。 

华人“神级”导演李安,虽身处于名利场的漩涡之中,却只专注于电影,很少有走神儿的时候。 

即使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六年的煮夫时光,他也专注在自己的电影世界。
环境越是五光十色,内心越是干净,只做真心重要的事情。
 
可以说,没有前期笃定的坚持,也没有李安导演的厚积薄发。
 
内心干净的人,不为外物所惑,不让苟且,侵蚀自己的生活。

心无旁骛地追求心中所爱,能从繁杂的事务之中,一下子就找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相比别人的盲从,他们一心专注,相比别人的焦虑,他们早已经在心中开出了足够滋养自己的,丰富的花丛。 

内心干净的人,一开始就赢了。

曾有一句话,在我心里氤氲很久:

 “真正的干净,是看遍这人间疾苦,却依旧心有光明。”

只有干净,才能有能力超越这人间疾苦,保护好这副肉身,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寄托;

才能有智慧跳出让自己疾苦的圈子,去交往真正舒服的关系,让自己这艘乱跑乱碰的船只,找到港湾;   

才能有修为看透这些疾苦的本质,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里,给那些茕茕无依的日子,找到归宿。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道祖洋洋洒洒五千言,到底在讲什么呢?
越活越通透的人,都不做这三件事!
老子:“柔弱不争”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老子是道家道教的宗师
人生有两大“天规”,一旦违背,命途艰难,越早知道越好!
中和之道: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