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栏】林卫民:“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连载三十四)



林卫民

“校长principal”核心成员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研究员、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厅直属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励。

        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学、教学论、化学教育论研究。近三年来在各类刊物发展论文近20篇,有关“学校变革”、“外国语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设计”、“学校品质建设”、“学校治理行动”、“深度学习”、“教师自我修炼”、“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危机处理”等话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最近,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中小学校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打破“学术类”课程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学旅行”课程的知识观:着眼于增长见识和丰富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前者主要依托正式的学科课程;后者要求学校在正式课程之外,特别设计那些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就属于后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显然,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与其他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样,都是另一种形态的课程,属于准课程、微型课程或有规划的自由学习,只不过没有像正式的学术课程那样,有教科书文本、精致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学业测评的细则并以“学科分工”作为教师人事安排的前提。


“研学旅行”等活动类课程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习中的不足或缺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炼,正如《意见》中所说:“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中小学校不只是关注“关起门来做学问”的那些事,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是学习、体验也是学习,除了知识是学习的成果,见识的增长、良知的觉醒、心灵的净化都是学习的成果。


“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观:崇尚浪漫和思想的自由


作为一项教育活动,“研学旅行”崇尚浪漫和思想的自由,学习的成果是一项“愉快的智力体验后的产物”,愉快的精神活动是“研学旅行”教育活动追求的境界,这也是有创造天赋的人才进行充满活力工作时的前提,组织和领导“研学旅行”活动的教师必须以一种自由精神来看待这项教育,学生旅行的愿望不只是了解世界更在于发现世界,“不是为了了解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去了解”,任何时候不能将学生在旅行对于现实世界所产生的浪漫的奇想和感觉上的“惊讶”打死。


《意见》指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学校中的“塑造人”的任务是与精神层面的修炼有关,孩子的成长不仅要面对变化的、复杂的生活,还要面对各种诱惑和不真实、不真诚,唤醒学生检审生活的意识,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不一定要先后连贯,教学的进度也不在于连续性,而在于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正如杜威所说中,“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如果非得搞出一个其他的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的许多意义,从而导致了人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观:借用技术支撑和增强学习


《意见》要求,“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学生本身拥有的观念是“研学旅行”的教学的起点,正如皮亚杰所说那样,学生有“一个观念库,里面包含了种种合理的、矛盾的、古怪的、或主观的观念”。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其教学的特点是“将观念建立在直接的旅途之中”,可以采取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关注和利用学生观念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整理观念,并建立起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一致性的理解。


《意见》强调,“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借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支撑和增强学习。


从学生本身拥有的观念出发,通过知识整合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引出观念库、增加规范的性的新观念、在旅行过程的观察和体验中区分观念、反思和整理观念四个方面,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和精神层面的触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思维和行动进行可视化呈现并推进学生的参与与分享,兼顾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平衡关系,从而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



总编辑:王湘蓉

中文版执行总编辑:潘书朋

副总编辑:侯月阳、王美庆

英文版执行总编辑:刘炜

副总编辑:刘永洁、王清

编辑:宁方莉、李元兰、王菲然、陈鲁

美术总监:王雪

排版设计:潘书朋

信息来源:校长Principa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
研学旅行在“新课标”里是怎么说的?认真读一读!
天河外国语学校招收学生216名
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实施方案:今年起全省中小学每年至少一次研学旅行!
甘泉外国语中学高品质特色办学剪影
【创客教育】STEM教育:让学生像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样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