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云和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文章经过摘编,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浙江26县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基础差、底子薄,其城镇化进程对“四化”协同发展助推乏力。当前,浙江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难点、关键点在26县,而切入口在新型城镇化。我中心会同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赴云和县开展新型城镇化工作专题调研,以云和县为样本解剖麻雀,总结做法、查找难点、提炼经验,着力探寻一条不同于发达地区的山区特有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下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1

1

1

云和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20年坚定不移的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云和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县城格局不断扩大,人口加速集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来,县域建成区面积始终保持6.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11.39万人增至12.92万人,城镇化率由66.3提升到73.4%,是山区26县中少有的人口净流入地区。其发展模式对山区小县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一是通过“大搬快聚富民安居”项目“聚人”。二是实施同城待遇“留人”。三是推出关爱工程“暖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入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十大发展模式,获得“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

持续发挥产业“火车头”作用

做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形成了“木玩产业、新老三宝相结合”的产业格局,让进城农民有活干、留得下。做大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园区开发。着力提升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快生态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依托“两山银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生态赋能型、生态影响型产业。

持续做优城镇功能品质

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立足“一城一湖一梯田”空间布局,推动绿道贯通提升,分类打造未来乡村,把“盆景”连成“风景”,持续加大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等城市更新力度,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住宅、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道路网、管网等体系。打造“街乡共治”基层治理样板,形成“乡事城办”、“乡事城服务”等独具地方特色专窗服务,适应农民“带权进城”新变化。

持续创新发展机制

一是创新农民带权进城机制,申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聚焦农民无差别融入,助力形成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人口转移新局面。二是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依靠土地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以地聚财、以财建城、以城带乡。三是创新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云和就出台政策,规定凡在县城范围内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均可凭有效证明申报城镇居民户口,实行同城同待遇。

1

2

1

云和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不符,仍处在“人口迁移”的初级阶段。

当前,云和县城镇化率已达到73.4%,单纯从数值来看应步入了相对成熟的后城镇化阶段,但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云和前一阶段的城镇化进程基本属于行政驱动下的“被动式”城镇化过程,而非基于要素、市场、技术创新等内因驱动下的“主动式”城镇化过程,这也造成当前云和县域发展水平与城镇化阶段错位,实际仍处在相对低水平阶段,人口红利与经济效益的转化率低,且城镇有限土地未能承载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

(二)与省域中心城市的地理链接程度较弱,辐射带动不足与虹吸效应并存。

当前,云和仅依靠高速公路实现与四大都市区的快速联系,因而接受长三角及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极其有限,时空距离又限制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的向内输送。随着市本级和周边县(市、区)交通条件的提升,其对云和的虹吸效应将成倍数增长,并最终在“两股力量”的作用下,进一步削弱云和自身集聚发展的能力。

(三)城市功能与空间耦合度偏低,县城作为增长极的“磁力”作用发挥有限。

云和是典型的“小县”,城镇化发展空间十分局限,特别经过前一阶段粗放式城市扩张,大量土地指标被过度集聚至县城,又带来耕地的大量浪费,加剧人地之间的矛盾。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建设使得县城作为发展重点的地位被忽略,从而错失了城市建设最佳的政策窗口期,导致县城作为“极化中心”对全域资源配置的集聚带动作用不强,无法承载人力、技术、资本、贸易的创新和输出,进而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

(四)区域产业同构性强、互补性弱,产业链升级与延伸不足。

云和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薄弱,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进而影响了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区域间、行业内的垂直分工地位不清晰,存在区域同构、恶性竞争等问题,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

(五)现代化治理滞后,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

云和在综合治理能力方面相对欠缺,规划的战略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不足,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程度较低,城市风貌不佳、在地化创新不足,“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县域特色彰显不够,无法使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和市民勤劳之手形成有效合力。

1

3

1

推进云和县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县城做强。

即做大城市“两区”平台,促进城市由单纯生产功能向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转变。

以谋划县域城镇化发展路径为重点,科学编制规划,优化城市发展形态,提高规建管运一体化水平,保障各类要素资源向中心城区倾斜,切实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保障水平。研究产城互动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县城组团式发展,促进产城融合互促发展。

(二)生态做足。

即抢抓数字化改革红利,以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

立足现阶段云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着力探索适用于山区特点的绿色、集约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弱化时空距离的趋势,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全域旅游,进一步做大县城显示度“流量”,做足产业数字化增量,做深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质量,加快形成凝聚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三)产业做大。

即实施“强链补链”工程,促进产业基础再造。

着力扩大产业规模,招引培育一批主导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形成特色板块经济;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和专业市场,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协助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着力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发展的云和样板;着力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做精做强生态农业。

(四)制度用活。

即紧抓26县高质量发展契机,谋划各方政策支持。

结合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争取各级对云和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建设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立足云和“小县大城”既有基础,充分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农业转移劳动力向产业转移的绿色通道,并争取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创新、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各类产权抵押担保融资等方面的充分授权,力争率先探索一批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做法。

作者   童彤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 城镇化研究室主任

作者   吴怡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
城镇化研究室副主任、注册规划师

作者   翁大伟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  城乡建设研究室副主任
丽水龙泉市安仁镇  副镇长(挂职)


排版:叶陈菲、王蕴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县城看发展】云南弥勒: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型城镇
在全市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海洋:高质量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个关系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研讨发言
保定着力建设和谐宜居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群
跨越崛起的2013系列报道③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