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题打败原作者”,是教育的悲哀


每年高考,都会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题目,今年亦复如是。


在浙江省的语文高考卷里,有一篇阅读理解题《一种美味》,令众多考生大呼“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一条草鱼”,而原文作者被人肉出来后,也唯有苦笑道:“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想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看看这道题就知道了。


这种连原作者也理解不了的阅读理解,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难不难答,而在于它让学生们养成了一种非常恶劣的思维定势——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对文学的理解,是最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有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思考,就会对文学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正是文学最引人入胜之处。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告诉学生,对一段文字只能有一种理解,对一个角色只能有一种解读,这岂不是荒天下之大谬?


但偏偏,不答对这个标准答案,你就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更要命的是,当接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展开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的时候,他们会忽然发现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等着你去解决的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如何和同事相处,没有标准答案;如何跟上司沟通,没有标准答案;如何开发新产品,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你女朋友问你“我跟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也没有标准答案……任何跟人相关的事,都没有标准答案。


然后,你以为做科学研究就有标准答案了?并没有!


你不妨去问一下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他们的研究成果出来之前,有人给他们标准答案了吗?


至于社会层面的事,就更没有标准答案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如何发展?汇率政策如何制定?股市如何防范内部交易?房价怎样才能保持稳定?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人可以给出标准答案。即使是拥有最大权力的人,也只能根据某些原则,边做边看边调整。


但是,我们的教育却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告诉我们的年轻人,一切都有标准答案!除了标准答案,其他一切答案都是错的!


据说,这是中美日三国的中学历史题:


中国: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是什么?


日本:日本和中国每100年打一仗,19世纪是日清战争,20世纪是日中战争,你认为下一次开战是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


美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最远打到哪里?如果他没有死,欧洲会有什么变化?

撇开日本敌视中国的问题,光看题目,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历史题是唯一有标准答案,也唯一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的。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我们的教育模式对不利于创新?原因很简单:标准答案思维不利于创新。


当一个人事事寻求标准答案的时候,他就不容易去寻求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径,不容易去突破已有的知识范畴,不容易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太热衷于标准答案,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更糟糕的是,标准答案思维不但禁锢人的创造力,还很容易会培养出一种“揣摩上意”式的思维偏好。


例如那道《一种美味》的阅读理解题,考生要做的不是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去猜出题老师是怎么理解的,出题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这种以在上位者为尊,以地位决定对错的思维模式,不仅仅禁锢了人的创造力,更摧毁一个人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每个考生心里都知道,出题老师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甚至未必是合理的,但你必须按他的思路去思考,按他的要求去作答。


等到以后走入社会,他们也会知道自己上级的决定未必是好的,未必是对的,但他们并不会挺身而出,更不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因为十几年的教育告诉他们,不按出题老师的答案作答,是不会有分数的;不按上级的思路去做事,是要倒霉的。


这样的人,或许可以成为很好很听话的员工,但岂会是钱学森口中“杰出的人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阅读题考倒原文作者嘲讽了谁?
《乌兰牧骑的孩子》阅读题难倒学生,“应试思维”何时灭?
高中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得6分!作者致歉:非我本意
沈国全专栏丨高考主观题评分标准:问题、思考及改进策略 ——基于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二(2014-2017)评分标准的分析
2019高考全国一卷地理真题独家导图解析!
政治技巧丨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逻辑与规范,100%命中标准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