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0年代轰动中国的天才神童宁铂,现状如何?

1978年,全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聚焦一位名叫宁铂的少年天才。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那一年代的“时代人物”。

宁铂是与干政、谢彦波同时期的神童,也同样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宁铂2岁就能背诵30多首唐诗,4岁能够准确认识300多个常用汉字。就在大家以为他记忆力超群时,他又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

8岁时,宁铂不仅掌握了围棋规则,还能够独自研究棋谱,这种天赋就算是放在围棋界的圈子里,那些围棋神童都不一定有宁铂启蒙的时间早。

如果围棋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逻辑能力和统筹能力,那么文学考验的则是一个人的阅历以及悟性,此时的宁铂开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对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宁铂也不负众望,12岁时,父母只是尝试着带着他去参加了一场高考,他就已经达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录取标准,可惜彼时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还没有成立,年仅12岁的宁铂没办法和成年人一样开始大学生活。

等到1978年少年班成立,宁铂与另外12名被精挑细选出来的神童一起进入了少年班学习,当时的宁铂名气很大,被外界誉为“第一神童”。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同时也是中科院院长的方毅听说此事后,专门赶来和宁铂下了一盘围棋,方毅事后感叹宁铂对弈的思路,以及对于局势的把控和运筹,显然不像一个孩子该有的思维能力。

经新闻报道之后,宁铂的事迹传遍全国,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潮流,甚至就连宁铂课余时间在葡萄架下读书的场景,被一个偷偷溜进学校的记者偷拍后,这里立即就变成了所有年轻大学生向往的读书圣地。

但此时的宁铂却出现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媒体对他“不厌其烦”的拍摄和采访,让他极为头疼。

除了学业之外,宁铂还要应付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采访,渐渐地他开始厌烦,从厌烦媒体开始,进而对中医、围棋、诗词也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对他来说,好像自己越优秀,麻烦就会越多一样,这些令人厌恶的记者仿佛就像是一只只苍蝇,只关注自己想要报道的事情,丝毫没有注意到宁铂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生活。

学校也注意到了这些记者和报道带来的影响,但高考才恢复没多久,正需要宁铂这些神童的正面力量,激起国内年轻人对于学习的热情。而对宁铂最致命的,就是他的父母也不能够理解他内心的想法,甚至觉得宁铂就应该像报道里说的那样完美。

与神通干政和谢彦波不同,宁铂在意自身形象的同时,对于人际交往也没有太过“生疏”,他内心成熟得比那两位神童都早,他更能认清自己的现状。

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宁铂诚恳地找过自己的老师,表示自己想学习天文学、医学或文学类的学科。

可惜没有人认可宁铂的想法,他们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天赋异禀的天才,怎么能去学习一个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专业呢?大家用尽全力地培养你,不就是想让你学有所成,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吗?

宁铂震惊了,他被强行安排学习所谓最有用的学科——物理学。

当然,物理学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门很实用、很有作为的学科,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无法抗争的宁铂最终选择了屈服,也选择了忍耐和阴郁。一个阳光少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就不能当个普通人?为什么当年要来少年班?”

像干政和谢彦波一样,临近毕业时,宁铂也要面对是否要出国深造,但他报考了好几次研究生,却都没有走进考场。这下流言四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宁铂是害怕失败,害怕丢掉他“第一神童”的美誉。

没有人关心宁铂究竟在想什么,就连他的父母都在对他强调:“你应该成为大家喜欢的样子。”

这下宁铂彻底崩溃了,他开始选择逃离自己的生活环境。结婚后,宁铂的妻子希望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和他一样的神童,宁铂惊讶万分,和妻子大吵了一架。多年后,泯然众人的宁铂参加了《实话实说》的节目。

当主持人崔永元刚刚聊到少年班,宁铂立即瞪大了眼睛,将自己当作反面教材,强烈抨击神童教育扼杀了少年应有的天性。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观众认为宁铂只是在逃避,只是害怕失败而已,他无非是想给自己失败的人生寻找一个借口罢了,不值得同情。

没有人理解的宁铂最终选择在五台山出家,学校、家人纷纷找他回来,而他却为了躲避,跑到苏州继续念佛,当时这则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宁铂没有像干政和谢彦波那样,因为自身的原因,给身边人带来麻烦和困扰,他仅仅是想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出路,想找到那个在媒体、家人和全国人民期望中渐渐遗失的自我。

经过修习佛法,宁铂逐渐打开心门,并特意考取了心理咨询师。

随着大众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人们才渐渐发现,因为大人的急功近利,多少孩子丢失了属于自己的童真,被迫做一些大人要求做的事情。

宁铂努力想从别人强加给他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给更多人疏导心理上的问题。

天才仅仅只是天赋和努力的代名词,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三位神童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如今的惨淡生活。如果非要说他们作为神童很失败,倒不如说是环境的失败,和父母教育的失败。

这种忽略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时纠正,还会在今后重复上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届少年班中的三大“神童”:从辉煌到落幕,“神童教育”错了吗
七十年代的中国三大神童,如今一个精神病,一个出家,一个做教师
那个13岁读中科大的天才少年,后来“疯了”:人跑得越快,摔得越狠!
他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最后却选择出家,说:终于熬出来了!
天才疯子只在一念思量,细看神童谢彦波的陨落原因及现状
45年过去了,当初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也长大了,后来的境遇颠覆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