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景明:“母亲树”

文/刘景明

  中国农科院南方柑橘考察队来到桃子山勘察鉴定,得出安西种植脐橙条件“得天独厚”的结论。年复一年,鸦鹊塘沿线延伸出数千亩脐橙,与桃子山片区的柑橘树在面积上平分秋色,园艺场随之换上了脐橙场的招牌,同时管辖周围三个行政村。于是就有了桃子山为老场、鸦鹊塘为新场的地理区分。那时,赣南其它县尚未种植脐橙,这样,将安西定义为赣南脐橙产业的祖地着实毫不夸张。某种程度上,那棵见证了赣南脐橙走过40多年历程的“母亲树”,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底蕴是极其深厚的,意义也尤为不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读于安西中学园艺班,我的优势学科除了语文就是柑橘专业课程。学校距桃子山仅一公里,早上晨练或黄昏散步,我与几位同窗常常钻进桃子山,“母亲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守望着一垅垅青翠欲滴的菜地和一片片橙红橘绿的果林。周末,我们几个寄宿生常去桃子山勤工俭学,割芦箕、挑肥料,给“母亲树”除杂草、捉虫子。毕业前夕,我们请来摄影师以“母亲树”为背景拍照。我年少时曾顺应脐橙情窦初开的潮流,搜集了一些“母亲树”的素材,写出一篇散文习作《秋景》,发表于《赣江文艺》函授专刊,这让我兴奋了许久。

  我受他的启发,带了一把藿香蓟给父亲识别。其实,我家果园也长着藿香蓟,可是父亲哪里知道它的价值?早把它铲除得一干二净,别人家的果园亦然。

  此后,父亲保护利用了天然藿香蓟,还在梯带间隙大量套种,橙树基本上施用有机肥。遇有天牛飞来侵蛀橙树,父亲不轻易往树上喷洒农药,而是用针筒吸上药水注射在树身上的洞里,然后搅把黄泥巴堵住蛀口。这种笨拙且繁琐的办法果真见效,既使树体得到康复不至于枯萎,又不让果子沾到残留药剂。父亲打趣地说,他管理的脐橙看上去感觉不那么出众,却“低调”得放心可靠。后来,这项藿香蓟技术成果曾一度在全县果园推广应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柑橘园生草的讨论
【四季散语】麦村︱又遇父亲节
冬色起,家乡的脐橙遍熟。
脐橙采果后,一定要做这4件事,来年才能大丰收!(五)
水果的故事
柑橘脐橙培训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