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盗墓时的意外发现——魏王陵墓被盗及汲冢遗书的出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作出了许多惊人之举,比如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措施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有些措施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为后世所批评,焚书就是这些措施中的一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学术界也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更有效地对全国人民的思想进行有效的统治,统一思想已成为当务之急。焚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在当时社会思想混乱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巩固统一局面,采取一些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这种极端的手段却很是不合时宜。焚书不仅毁灭了许多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著作,给我国的文化事业造成重要的损失,还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说秦始皇焚书是他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人民的专治统治。
  丞相李斯建议秦始皇把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书籍都烧掉,以免这些书籍祸国殃民。除了那些博士,天下如果有人胆敢违抗命令私藏诗、书等诸子百家的书籍以及敢说这些书籍里面的话的人都应该受到严格的惩罚。秦始皇正有此意,便赶忙准许了李斯的奏折。从此,除了《秦记》和一些记载科学技术、医药、卜筮、种树的书籍,其他的书籍大多都被秦始皇烧毁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
  秦始皇焚书,给我国的古代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传世名作因此而失传。我国西汉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曾苦于没有准确的史料记载而无法下笔。《秦记》中的历史只加载了事件没有时间,这给他书写《史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然而,也有一些书籍侥幸地逃过了这场灾难。这些书籍就是在秦始皇之前给那些达官贵人陪葬的书籍。在汉朝时,就有官吏向皇帝请求开挖秦昭王与吕不韦陵墓以获得这些陵墓中陪葬的书籍,从而补充历史留下的空白。西晋时,一次偶然的盗墓竟然有了意外发现。
   西晋初年,天下刚刚从多年的动乱中安定下来,社会生产还没有得到恢复,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困苦。汲郡有个人,名叫不准,由于家境贫困,衣食不饱便想着如何才能填饱肚子。他自小不务正业,并不会什么手艺。他为人又比较懒惰,好逸恶劳,更是不会舍得出卖体力来赚钱花。于是,他就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来维持生计。然而,他的偷盗行为经常被人抓住,招得一通暴打。
  一天,刚刚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不准正在破落的家中养伤,他已经两天没有吃到任何东西了。饥饿的他已经暂时忘却了身体的疼痛,只想着如何才能够填饱肚子。这时,门外一队喧闹人群的经过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从人群中发出的乐器声中判断,是送葬的队伍,他不禁感到一股晦气。但是,他又忍耐不住好奇心,瘸着腿走出门来看热闹。
  只见这支送葬的队伍十分壮观,他想一定是哪户王公贵族死了人,才有钱办这么隆重的葬礼。路两边,和不准一样围观的百姓很多,他们从没看见过这么盛大的葬礼,一边看还一边议论着什么。
  “听说这是皇宫里的一位贵妃死了,所以才办这么大的丧事。”
   “怪不得有这么多人送葬,普通人家哪有这样的实力。”
  “不仅如此,听说这位贵妃的棺椁里还陪葬了许多奇珍异宝呢!”
  “这些好东西都被带进棺材里,真是可惜,可怜我们这些穷人连饭都吃不饱。”
  围观的百姓边议论,边发出了一声声感叹。他们的这些话引起了不准的注意。
  “是啊,那些有钱的王公贵族死了还会有很多珍宝陪葬,倘若把那些珍宝拿出来,我岂不是就飞黄腾达了,再也不用挨别人的打了。”不准暗暗想道。他是一个胆大心黑的人,有了这种想法后,就马上偷偷地准备了起来。
  汲郡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盘,在那里葬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更早的君王陵墓。不准就挑准了一些年代久远的古老陵墓下手。那些当朝王公贵族的陵墓虽然陪葬品较为丰富,但是为了生命的安全他并不敢拿那些陵墓开刀。
  他选好了所要盗掘的陵墓后,就找了几个平时在一起鬼混的狐朋狗友动手了。他们找到的是一处魏王墓。这个墓葬的规模十分宏大,不准见了墓葬的规模,便高兴了起来。他认为,这样庞大的墓葬里面一定藏着许多宝贝。经过了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在一个傍晚把墓葬打开了。旁边村落中的百姓见这里灯火通明,便都围了过来看热闹。
  不准举着火把兴冲冲地就走进了陵墓中。他摸索着渐渐来到了墓室的中心,把整个墓室搜寻了一遍,只见墓室内部到处都是成捆成捆的竹简,并没有什么宝贝。这让不准很是失望,这些竹片能有什么用呢,不能当钱花啊!不准仍不甘心,为了把陵墓内照的更亮些以便寻找宝物,就干脆把木简当火把烧了起来。然而,他又把整个墓葬都找了一遍仍旧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无奈之下,只得抱着一线希望把那些竹简搬了上来。那些竹简的数量着实让不准吃了一惊,即使已经烧毁了很多,剩下的竟然装了几十车才完全运完。
  围观的百姓见不准盗墓怕受牵连就连忙报告了官府。当官府闻讯赶到时,不准已经把取出的竹简都拉走了。他们只得把陵墓内残存的竹简收拾起来,带回官府交差。谁料,当衙役们把这些竹简上交后,立即引起了满朝文武的重视。因为,经过一些史官验看,这些书籍正是秦始皇焚书时灭绝的珍贵书籍。晋武帝得知后马上派官兵把不准所盗得的竹简都追索了回来。晋武帝十分重视这些古书的发现,他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对这些竹简进行整理。这些出土的竹简大多使用的是极为难懂且早已废止不用的蝌蚪文,这给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经过西晋一流的史官、学者多年的整理,终于把这些竹简整理成了一批珍贵的书籍,包括文献17种,共75篇,有《周易》,记载魏国历史的史书《竹书纪年》,卜筮书,辞典类的《事名》、《图诗》、神话小说《穆天子传》等。其中以再现魏国历史的珍贵史书《竹书纪年》最为珍贵,这本书又被称为《汲冢书》。
  《竹书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通史性编年体著作。《竹书纪年》共分十三卷,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国这一段时期不完备的历史做了充分的补充。《竹书纪年》的最大特点在于记载的史实与甲骨文、青铜铭文的记载极其吻合。这本书的面世纠正了先秦历史古籍中的许多历史错误,是研究我国夏、商、周历史的重要辅证。
  《竹书纪年》与西汉武帝时从孔宅壁墙中发现的古文《尚书》,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被誉为我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汲冢墓的主人,史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汲冢身处魏地,由于魏襄王喜欢收集书籍,有人推测这可能是魏襄王的陵墓。也有人认为墓主当是魏安厘王。根据现代考古学家的研究,得出墓主名喜,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出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检测,汲冢墓主人的年龄在40至45岁左右。根据墓主人去世的时间,推测墓主人可能死于魏襄王二十年左右。如果这座墓葬的确是王墓的话,那就只能是魏襄王的墓葬了。
  现在的汲冢遗址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西南的一处村落旁,是一个墓葬群。这个墓葬群共有七处陵墓,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陵墓。《竹书纪年》就出土于其中的三号墓葬。
   盗墓分析:
  不准盗汲冢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盗墓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值得庆幸的盗墓。这次盗墓的性质是民盗。不准盗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盗取陵墓中的陪葬品,也就是敛财。汲冢遗书的发现是偶然的。虽然不准盗墓时,烧毁了大量的竹简,但是保存下来的资料仍对我国古代史的研究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本奇书原被秦始皇烧掉,后从墓中被盗出,专家说彻底颠覆了历史
汲冢书:一千八百年前发生在卫辉的惊天盗墓大案
秦始皇焚书的漏网之鱼,揭穿被篡改的历史?“禅让制”是大骗局?
十万字的《竹书纪年》:一个农民的发现让后世操心了近2000年
281年,战国墓出土一部“奇书”,上面内容颠覆历史,震撼史学界
盗墓贼挖出千年禁书,记载和历史截然相反,秦始皇一大秘密现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