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芳、钟秉林|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进程中着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分钟阅读

Scanning


 摘要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使命和职责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流学科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精神激励、制度环境、高水平师资和国际化平台。应树立科教融合育人的教育观念、构建优良的制度环境、重视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搭建国际化平台、打造优良校园文化,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进程中着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问题


一流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在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观点扫描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关键使命体现在,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流学科的建设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说,对于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将教学与科研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能促使教学科研相长,这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

一流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相互融合,形成“正效循环”效应。必须扭转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难得机遇,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并重和科教融合育人的教育观念,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赢。

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与乃至主持一流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运用一流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高校文化是建设一流学科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支撑,应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氛围。



文/方芳、钟秉林

作者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17年第1期14-17

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全文共约560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提出,应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并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的建设任务之一。本文将阐述一流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在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

       1.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关键使命体现在,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应当能够取得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为各行各业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进而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其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为此,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党和国家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个性作为新时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也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而在《方案》中,更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之一,强调要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推力

       目前,关于何为世界一流学科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从主要的世界学科排名指标体系来看,学生培养质量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譬如,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利用雇主评价衡量毕业生的质量,其权重为10%;美国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 USNWR)”赋予了教学质量指标以更高的权重,教师资源、毕业率、就业率、生师比等反映教学与毕业生质量的指标比重累计达到50%以上;在英国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的指标体系中,雇主声誉调查的权重因学科而异,在5%-30%之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用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衡量学生质量,更是突出体现了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可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特别是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


       有研究将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进行比较,发现在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学生质量和学术声誉四个方面,中国顶尖大学与美国顶尖大学在学生质量方面的差距最大。因此,要想跻身世界一流学科之林,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下足功夫。


二、建设一流学科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1.一流学科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精神激励

       创新首先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必须依托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才能逐步孕育而成。一流学科建设有助于在大学(至少在本学科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诸如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的学生,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学生触及世界前沿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与一流学者交流或合作,能够切身感受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引导其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逐渐养成求真求实、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一流的学者还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崇拜者,在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挥激励作用。


  2.一流学科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制度环境

       一流学科的建设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说,对于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些制度除了与学科建设直接相关的学术管理体制外,还包括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如高校学术和行政组织结构)、人事制度(如招聘、培养、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各项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特别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如办公室、实验室、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制度)等等。此外,由于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一流学科建设还与学生培养制度(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很多高校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设立科研课题、学生工作课题等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旨在提升学生独立自主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素养。一流学科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是为产生前沿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以及创造这些成果的研究人员服务的,也必然将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一流学科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师资

       一流学科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改善会起到积极的、正向的促进作用。经验表明,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及时转变跟进,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到定期更新与改革,进而让学生能够从中获益。可见,将教学与科研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能促使教学科研相长,这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


      高校的科学研究,一般意义上指的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两类,从广义上来说,还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基于教学研究维度的类型。一流的学者在创造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必然会通过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方式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从而促进本学科的教学研究。这些致力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一流学科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国际化平台

       创新人才的一个基本素质是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一流学科指的是世界性的一流学科,其学术团队成员大多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有的曾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有的还是外籍教师。他们不但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研究动态,也知晓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必然会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一流学科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尤其在高水平大学,各学段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课程、讲座、国际会议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在体验和享用教育国际化资源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积累国际交流经验。还有部分优异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撰写国际合作专著或论文等学术活动,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在建设一流学科进程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1. 牢固树立科教融合育人的教育观念

       高校的使命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功能,是实现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已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紧要任务。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前瞻性、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的知识创新,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反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一流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相互融合,形成“正效循环”效应。必须扭转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难得机遇,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并重和科教融合育人的教育观念,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赢。


  2.积极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

      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实现从经费投入的“要素驱动”向制度供给的“创新驱动”转变。同样,创新人才也只有在优良的制度环境下才能脱颖而出。


      首先,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组织制度保证。一流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都强调创新,创新蕴含着专业性、前沿性和不确定性,应该由创新活动的主体(如高校教师和学生)自己做出相关决定,尽可能减少外部因素(如高校行政部门)的干涉。要平衡高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过度干预。对高校的学术治理结构进行优化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扩大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自主权,更好地遵循教学和科研活动规律;二是要有利于对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三是要有利于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学术创新;四是要有利于行政部门管理职能的整合和精简,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五是要有利于发挥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其次,加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导教师教学科研相长,激发教师重视教学、关爱学生和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健全师资在职培养培训机制(如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等),提供多元丰富的培训和研修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根据教师结构的新变化完善助教制度,确保辅助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使得教师能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教师最为关注的制度设计中适当增加教学工作的权重,倡导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


       再次,建立稳定的经费和物质资源保障机制,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条件。在经费方面,除了多种渠道筹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经费之外,还应完善经费管理制度,鼓励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性和效率,适当增加科研经费中用于人员支出的比例。在物质资源方面,应加强教学和科研等硬件设施条件的建设,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图书资料添置、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更新、后勤管理服务,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等。特别是要为学生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从事科学研究创设宽松的环境。


       最后,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笔者在研究中曾指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一是明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和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确立培养学术型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养成的角度明确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兼顾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重视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结合学科实际尝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五是倡导教学科研融合,将一流学科的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这种应用或转化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过程,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这不仅要求高校自身注重从政策、经费和人才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支持,而且要求高校教师在观念转变、精力投入、探索精神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3.充分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环节的历练,并最终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往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经验表明,学生直接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通常由教师带队指导,学生作为学术团队中的主要成员,共同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一形式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能在探索活动中养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往往较少受到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束缚,更有可能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反过来也会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在我国一些高水平大学中,很多优秀的本科生都有机会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不仅得到了很好的科研训练,甚至还有机会与教师一起合作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这些科研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显著。


      另一种方式是学生直接作为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不论在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设立了各种类型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学生个人或小组申报项目,申报成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这些项目一般都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善于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与乃至主持一流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运用一流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


  4.积极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

       创新人才应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国际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为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抓住建设一流学科的契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是吸引高水平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走进来”,同时拓展对外交流渠道,鼓励师生“走出去”,如很多高水平大学越来越多地开设全英文学历教育项目,吸引外国学生来华攻读学位。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到海外任教或开展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二是在一流学科专业的教学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面向中青年教师提供海外教学方法研修计划的机会。三是在举办相关国际会议和进行国际访问交流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除业内固定的学术年会以外,还与国外高校建立学科联盟,定期开展师生学术交流活动。四是拓宽一流学科领域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的渠道,如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


  5.着力打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高校文化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内化于高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文化是建设一流学科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支撑,应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氛围。譬如,北京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百余年来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以及“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在这种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尤其在一流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之下,学生往往对学校怀有高度的认同感,随之形成更为坚定的职业理想、更为扎实的学习能力和更为独立的探究精神,进而在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开拓创新。



2017
鸡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进“双一流”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当高校思政遇到95后00后
观点 |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双一流”思考
【资讯】我省四所高校入选2018年国家“111计划”(内附名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