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默特部、蒙古勒津(蒙郭勒津、蒙古贞)部历史

土默特部、蒙古勒津(蒙郭勒津、蒙古贞)部历史

土默特,蒙古语“万”的意思;特,是“万”的复数词。土默特的首领非黄金家族。对于土默特部的源流,史籍所载甚少,现代图瓦人,阿尔泰人,铁连基特人,铁列乌特人和几支乌梁海人都可能是蒙古土默特万户的主要祖源,也与兀良哈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史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秃马兀惕说,其二豁里·秃马惕说。此外,也有人认为,土默特部形成于明代蒙古社会的动乱过程中。

土默特(土蛮)万户在俺答汗统领下,称十二鄂拓克土蛮。其中多罗土蛮(七土蛮)由答言罕之子阿尔苏博罗特及其后裔占据,兀甚由俺答汗之弟兀慎打儿汗剌布台吉(拉布克台吉)及其后裔占据,其它鄂拓克则全部在俺答汗的子孙统治之下,有满官嗔(清译蒙郭勒津)、委兀慎(卫郭尔沁)、叭要(伯岳吾)、兀鲁、鸿吉剌特(弘吉剌)、毛明安(茂明安)、巴林等等,同时还包括打郎(达喇特)、达合斯(清译布喀斯)、杭锦、察库特等许多部。十二鄂拓克也分左右翼,每翼各六鄂拓克。在鄂尔多斯的衮必里克济农死后,土默特(土蛮)的政治作用日益上升,成为右翼三万户的核心。

蒙郭勒津部落与土默特部落,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并在其居住地区,成为这个共同体的主体。因此,明代史书记载土默特万户为“满官嗔”万户。在《蒙古源流》中则称“土默特蒙郭勒津”,或称为“蒙郭勒津土默特”。《蒙古源流笺证》中写“又彼以蒙郭勒津统土默特,此殆以土默特统蒙郭勒津也”。蒙古族诸部落中,蒙古勒津部落属历史悠久、移地频繁、人口众多、凝聚力较强的—个部落。现今辽宁蒙古族人口中,这个部落的后裔占居多数。蒙古勒津部落名称在《蒙古秘史》中称“猛豁勒真”,“忙豁勒真”、“蒙古勒津”、“满官嗔”等,明代也作“满冠正”、“猛古振”、“莽观真”等等,到了清代又以谐音译作“蒙古尔济”、“蒙古真”、“蒙古贞”等众多叫法。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居住的和由此地外迁的蒙古族人民群众,历来称阜新地区为“蒙郭勒津”,也称自己是“蒙郭勒津人”或“蒙郭勒津和硕(旗人)”。自明末到清代和民国年间,统治蒙郭勒津的官方行政机构,则称为“土默特左翼旗”。但在民间绝少称呼“土默特左翼旗”,而泛称“蒙郭勒津和硕(旗)。”旗札萨克所在地,亦被称之为“蒙郭勒津”王府。至近代又译称为“蒙古锦”、“朝邑蒙古锦”、“蒙古贞”、“蒙古珍”、“蒙古镇”等等。现在辽宁的蒙古族学者以汉字写法统称“蒙古贞”。

展开剩余81%

蒙古勒津部落历史传说中称:在1200年前,该部落有个美女,因同成吉思汗之十三代远祖勃而只吉歹篦儿干结发,为得受姓氏之宜。在成吉思汗崛起西征及其子孙们南征灭宋建立元朝的历史过程中,这个部落究竟有哪些功绩,历史记载不详。但是,到了北元时期,蒙古勒津部落却活跃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在其部落首领火筛(又称浩赛)领导下,在明代中叶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的事业中做出过重大贡献。为此,达延汗对各部落重新划分领地,组成六个万户时将蒙古勒津部落划为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永谢布和蒙郭勒津(明代汉籍作满官嗔)之一,并由其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统率蒙古勒津多罗土蛮万户。蒙郭勒津与土默特部落同处于一个万户,游牧在一起,同住于同一地区;从河套地区又一起迁到宣府边外,且有联姻关系。后来,巴尔斯博罗特济农次子阿勒坦汗实力强大,兼并了蒙郭勒津万户的大部分,只有其中的多罗土蛮部由阿尔苏博罗特之子布哲吉尔(一写不只吉儿)台吉所领有,其余各部均由阿勒坦汗及其弟拉布克台吉所占。所以,蒙郭勒津万户的名称也逐渐被阿勒坦汗所领的土默特部之名称所取代,称为土默特万户。土默特左翼旗,在民间总是称之为蒙古贞旗或蒙古贞地方的原因,主要这里的绝大多数民众是蒙古贞部人。

阿拉坦汗控弦十余万,雄踞沙漠。其子辛爱黄台吉(僧格汗)与其父在政见上有矛盾,自带其子孙部下在宣府边外驻牧。蒙郭勒津部落有二、三万众,亦在宣府边外驻牧。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僧格子扯力克与蒙郭勒津女婚配。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驻牧河套地区的蒙郭勒津,到万历十四年已迁徙到了宣府边外。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在龙门所口外一百余里的瓦房沟,有土默特部之一的鄂穆布楚琥尔台吉(僧格孙)约千八百余骑与蒙郭勒津部落始终在一起驻牧。僧格子噶尔图与其子鄂穆布楚琥尔各部及蒙郭勒津部落于公元17世纪20年代向东迁到朝阳、阜新地区而定居。定居于朝阳地区的是鄂穆布楚琥尔的土默特部,定居于阜新地区的是随土默特部来的蒙郭勒津部。分左右两翼,异姓同牧,即土默特与蒙郭勒津两姓同牧。

土默特万户驻牧于“大同边外,大青山、昭君墓、丰州滩”之地,西至黄河与鄂尔多斯万户为邻,东至宣府洗马林边外一带。17世纪初,林丹汗统领蒙古诸部时,土默特部因内部分争激烈而趋分裂,一部分留住大同边外丰州滩一带,一部分东迁辽东地区,故有东、西土默特之称。清代,为区别东、西路土默特起见,乃称居于呼和浩特的土默特为“归化城土默特”,称以喜峰口作贡道的东部土默特为“喜峰口土默特”。土默特的贵族是黄金家族土默特万户首领僧格和兀良哈人伯彦打赖之妹苏布亥所生的诸子,他们受封并占有了他们舅舅所领的鄂托克,与属部的兀良哈首领们一起被称作“土默特的执政塔布囊”,变成了喀喇沁万户的一部分。

蒙古文献和汉文史料均一致记载土默特万户分十二部,或十二鄂托克。但是,囿于史料有欠完整和准确,目前还难以确定此十二部究竟是指那些领主所属之部。现将见于记载的各部均一一列出:

辛爱黄台吉部。驻牧于宣府边外之兴和(今河北省张北县)以北之小白海、马肺山一带。距离明朝边境150公里。辛爱黄台吉的驻地位于土默特万户的最东边,同朵颜卫的兀良哈部驻地相接。其父阿勒坦汗逝世以后,他继承其汗号,称彻辰汗,同时,迁居于呼和浩特。

大成台吉部。大成台吉是阿勒坦汗第三子铁背台吉之子。该部驻牧于山西偏头关所边外西北之哈朗兀地方。这里距明朝边境150千米。哈朗兀在大板升城之西。大成台吉部的牧地,是土默特万户驻牧地的最西端,隔黄河与鄂尔多斯万户相望。有的学者认为,大成台吉所部即土默特万户之蒙郭勒津部。

巴岳特部(一写摆腰部)。阿勒坦汗次子布彦台吉所属之部。该部驻牧地位于大同府的天城卫(今山西省天镇县)、阳和卫(今山西省阳高县)边外的伊克掬力革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也是150千米左右。布彦台吉有一子,叫巴都尔台吉。该台吉有六子,均在一处驻牧。其长子松木儿台吉在父亲死后成为巴岳特部部长。

畏兀慎部。该部是阿勒坦汗第四子丙兔台吉所率之部,其驻牧地在大成台吉部之北,亦即山西偏头关所边外,“胡地委兀儿趁”(肖大亨《北虏风俗》)。这里距离明朝边境350余千米。后来,丙兔台吉西迁青海驻牧,该部牧地遂为辛爱黄台吉长子扯力克所据。

巴林部。该部是阿勒坦汗第五子野力邓吉(汉籍称把林台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大同阳和正北边外的歹颜那石机之地。这里距离明朝边境250千米。野力邓吉有七子,其中哲里图台吉较为著名,在父亲死后成为巴林部部长。

邓达拉特(打喇特、达拉特)部。北元时为鄂尔多斯一万户。达延汗初年由太师亦布喇亲领,达延汗驱逐亦布喇后,由巴尔斯博罗特之子衮必里克承领。。该部是阿勒坦汗第六子哥力各台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大同得胜堡边外垛兰我肯山山后。其驻牧地距离明朝边境约150千米。邓达拉特部在哥力各台吉及其子达赖阿拜时期有一定的实力。达赖阿拜逝世以后,其诸子追随素囊台吉,受其节制。也做打郎

兀慎(又作兀甚、乌审)部。该部系阿勒坦汗之弟剌布克台吉所领之部,其驻牧地在大同镇边堡(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边外正北克儿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不到100千米。拉布克台吉的后裔中,以其孙岱青达尔罕台吉最为著名,而且深得阿勒坦汗的信赖。1578年,阿勒坦汗等土默特万户封建领主前往青海之际,岱青达尔罕台吉代表阿勒坦汗等人主持了当时和明朝的互市和朝贡贸易等项重大事务。北元时期,乌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达延汗曾孙诺木塔尼的侍从,后来成为伊盟鄂尔多斯乌审旗,一部分成为土默特万户的组成部分。

多罗土蛮部。该部是达延汗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之子布哲吉尔所率之部,其驻牧地在山西偏头关所边外西北之地。这里距离明朝边境约六七百里。布哲吉尔共有七子,其中以岱雅黄台吉、麦力哥台吉、火落赤台吉和克楚台吉四子最著名。他们都曾先后西迁青海一带驻牧和活动,和卫拉特部作战。

兀鲁部。该部是辛爱黄台吉次子那木儿台吉(汉籍作五路台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大同天城边外正北五克儿菊儿克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约250千米。那木儿台吉逝世后,其长子敖卜言台吉成为兀鲁部部长。

王吉剌部。该部是辛爱黄台吉第三子青巴都布日哈图台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万全右卫(今河北省万全县)边外,西与兀鲁部相邻。青巴都布日哈图台吉共有七子。他们均在新平堡(位于西洋河上游)边外驻牧。

布喀勒斯部。该部是辛爱黄台吉第五子松木儿台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宣府新河口堡边外的擦哈揉儿之地(有的学者认为擦哈揉儿即今商都县境内之察汗诺尔)。这里距离明朝边境约有100千米。松木儿台吉有四子。其第四子即是西藏第四世达剌喇嘛云丹嘉措。

段奈台吉部。段奈台吉(又名波尔哈兔)是辛爱黄台吉的第六子,该部驻牧于宣府膳房堡以北之马肺山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100多千米。

哈木巴都尔台吉部。哈木巴都尔台吉是辛爱黄台吉的第四子,该部驻牧于山西偏头关西北边外擦哈把剌哈素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130千米左右。

茂明安(又作毛明暗)部。该部是扯力克台吉第三子茂明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柴沟堡(今河北省怀安县)西北边外草垛山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约50千米。

另外,土默特万户中还有杭锦部。目前还不清楚该部由谁所属及其驻牧地所在。

以上所列土默特万户各部已经超过十二部,目前还难以确定十二部是由上述诸部的哪些部构成。

17世纪初,林丹汗统领蒙古诸部时,土默特部因内部分争激烈而趋分裂,一部分留住大同边外丰州滩一带,一部分东迁辽东地区,故有东、西土默特之称。西土默特因以归化城(呼和浩特)为中心,也被称为归化城土默特。1629年,驻牧于满桃一带的东土默特之温布楚琥尔和兀良哈的善巴(归属土默特的兀良哈忙古岱之孙)二人因惧林丹汗势力,投附了后金皇太极。1630年按皇太极的旨谕,率领各自的部众东迁。温布楚琥尔带领东土默特、蒙古贞部,来到锦州边外,落脚于今朝阳、北票地区。蒙古贞部则落脚于今阜新地区。善巴从征州淘金图(今河北独山北)带领1620户属众、东迁到今义县、北镇边外驻牧。

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调清兵及东部蒙古四子部落、乌喇特部落、茂明安部落,征讨宣化、大同边外林丹汗部、西土默特部,该二部战败降清。1635年,奉皇太极之命,诏编善巴、温布楚琥尔的部众为佐领,设土默特部扎萨克。授温布楚琥尔为土默特右翼扎萨克,善巴为土默特左翼扎萨克。崇德元年(1636年)将西土默特部编为左、右翼二旗,设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以统辖旗众。该二旗不设札萨克,也称归化城土默特,直到民国。

土默特部蒙古族在乌盟地区主要分布居住在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及达茂联合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之土默特的前史今历
青海蒙古史第四章:罗卜藏丹津反清和清朝善后
寻找老呼市——旧城系列之蒙古土默特部
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和硕特汗廷的建立与和硕特部并入清朝
蒙古诸汗国历史变迁梳理(第10部分:准噶尔汗国)
别里古台后裔部落——阿巴嘎部(上)(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