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诗首先要先经得起“挨骂”

全文字数:4865

阅读时间:15 分钟

学诗首先要先经得起“挨骂”

我在当搜韵诗词课堂助教的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会有诗词爱好者找我咨询各种学诗方面的问题。后来我发现,很多来咨询的诗词爱好者水平相近,遇到的问题都比较相似,因此,我就创立“诗词小灶”这个公众号,想把一些大家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总结总结,写成一些小文章。也算是在搜韵诗词课堂之外给大家开个“小灶”吧。

这是本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我们来谈一个比较“尖锐”的话题——学写诗先要经得起“挨骂”

之所以想谈这个问题,是因为经常有诗友把他自己写的诗词发给我看,希望我能帮他们点评。但很多时候我都会批得比较“狠”,很难在我这里听到什么好话,这样难免会让部分人感觉不爽,以为我在骂他们,敷衍他们,不肯帮助他们,是在坑害他们,打击他们学诗的热情。

因此,在这里我就集中地谈一下:

1、为什么学诗要先经得起“挨骂”?

2、什么样的“骂”才是有用的?

01

先来说一下为什么要“挨骂”。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既然你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学习者”,那你必然是有不足的,必然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好,需要通过学习来进步、提升的。那么这样,多听听别人指出你的不足,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小学生都听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故事,也学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格言。如果一味师心自用,骄傲自满,觉得自己毫无问题,也就是毫无进步空间,那还学什么呢?

当然,之所以有人一点“骂”都不接受还要把自己的诗词到处发到处求点评,自然不是为了让别人提意见,只是想听别人说些“点赞、收藏、学习”之类的好话,获得一种认同感。对于这类人我也不想多费口舌,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搜韵诗词课堂的交流群里面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位诗友在群里面发了一首她自己写的诗,那首诗写得很差,可以说是完全不会写的那种。但由于群里面的诗友普遍缺乏判断力,都在那里夸赞,交流群瞬间变成“夸夸群”。我是非常讨厌这种相互吹捧的氛围,你们交学费来我这里是学习的,又不是夸夸群入场费。因此忍不住在群里面挑了一下那首诗在语言上的一些毛病。不料作者似乎不以为然,还一直坚持说“我写的是个人的生活”、“不会因为有人否定就退缩”之类的话。这种反应实在是让我哭笑不得。

我常常遇到这种以“个人生活”“我的真情实感”当借口,掩盖、无视作品本身语言表达问题的人,他们把所谓真情实感、生活体验当尚方宝剑、护身符,以为这样就可以无往不利、高人一筹、为所欲为,别人就再也没有资格说他什么了。

但是,我请大家明确一点,古来写诗的人,谁写的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谁记录的不是个人生活体验?难道杜甫写的生活经历情感还没这些诗友的真?那怎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了,却没人把这些诗友的大作评为当代诗史呢?再比如大家可以去搜韵网上搜搜陆游的作品,都不用看正文内容,就看诗题叙述的都是什么事?难道不够生活吗?甚至有些诗直接以日期命名,像写日记一样,这类诗在搜韵首页的诗词日历里看得更直观,更集中。都写日记了还不够记录生活啊?

所以,我要提醒那些动不动就喜欢用“个人生活”“真情实感”来为批评意见开脱的人,所谓“个人生活”“我的真情实感”并不能压倒一切,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利,并不是你作品的独特优势,这是每一个能成立的作品都该有的基本要求,与中国诗要用汉字写一样基础的基本要求、共同特征,并不能成为你超越别人的专长。

相反,同样都是写的真实情感、真实生活,你觉得读者是愿意欣赏杜甫、陆游这些人的生活、情感记录,还是愿意被你那语病频出、表意困难、看都看不懂的大作感动感发呢? 

我平时评价一些诗友的作品,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这都不是诗”。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我这句话,觉得我这句话等同于骂人,而且否定了他们多年来的努力、动摇了他们学习的信念等等,可能最重要的还是我这句话让他们丧失了“诗人”这一重身份的认同感,产生了认同危机,感到恐慌了吧。

但是这些人都没想明白两个问题:

1、我说你现在写的不是诗,不代表你以后写的也不是。

发现了现在的问题,趁早改进,以后还是有机会写出诗的嘛。敢于否定你的过去,才能迎来以后的成长蜕变。

一辈子固步自封,闭目塞听,自我欺骗,那么不需要我多说,你真的一辈子都写不出诗了。

2、即使古来那些真正的诗人写出的作品,也常常会被同时代或者后来的人批评。被批评是常态,不会因为有批评就影响他们文坛的地位。

比方说下面这个例子:

李太白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句,而黄鲁直更之曰:“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晁无咎极称之,何也?余谓中只改两字,而丑态毕具,真点金作铁手耳。

又有点金成铁者,少陵有句云:“昨夜月同行。”陈无己则云:“勤勤有月与同归。”少陵云:“暗飞萤自照。”陈则曰:“飞萤元失照。”少陵云:“文章千古事。”陈则云:“文章平日事。”少陵云:“乾坤一腐儒。”陈则云:“乾坤着腐儒。”少陵云:“寒花只暂香。”陈则云:“寒花只自香。”一览可见。

这段话出自明代诗人王世贞写的《艺苑卮言》。大家都知道,黄庭坚作诗讲究字字有来处,并且要有点铁成金般的锻炼手段,才能成为佳作。那反过来,功夫不到家,弄巧成拙,不就点金成铁了吗?然后在这段话里,王世贞就用黄庭坚的术语,把黄庭坚和陈师道两位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都批判了一番,说他俩点金成铁了。

那我们学习者要怎么看呢?难道黄庭坚和陈师道因为被王世贞找到了几处小瑕疵批判了一番,从此诗坛地位就被动摇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大大降低了?从此大家就觉得江西诗派没有明朝的那些前后七子们牛逼了?

并没有吧。

事实上,真正坚定的信念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动摇的。许多诗人一生中作品风格不断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也是因为他们敢于否定过往的自己,也对未来的自己更加有信心。

02

下面来说一下到底什么样的“骂”才是有用的。

并不是说随便“破口大骂”,喊口号式、贴标签式说一些难听的词汇,甚至是人身攻击就是有用的。

这里的骂,其实就是很多诗友说的点评。只不过呢,经常有人挨了我一些不好听的评语,比如写得根本不是诗,根本没有诗味,顺口溜都不如等等,觉得我像是在骂人。

即使要把这种以批评为主的评语定义为“骂”,也必须“骂”得有理有据才能成立,否则和泼妇骂街有什么区别? 

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用怎样的标准去衡量一首诗的好坏。评价一首诗的好坏,无非就是从“语言”和“立意”这两个角度来考察。

因此,从“语言”和“立意”这两个角度的点评,对于诗词学习者来说才是最有用的。除此之外的点评,大部分都是隔靴搔痒,甚至会误导学习者。

所以,就算有些人在点评你作品时说话比我好听,比我客气,没“骂”你,也不代表他就在帮你进步。

现在很多诗友能获得的点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只谈格律问题,注意是只谈格律,对诗词本身的语言问题避而不谈。这类人常用的套话比如“格律大佳”、“格律有误”、“平仄还需注意”、“要注意挤韵、撞韵”等等。这里并不是说格律不重要,而是因为光说格律对提高写作水平没有任何帮助。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格律问题依靠工具书或者是搜韵的校验工具就可以自行解决,何必要听别人说呢;其次,合格律不代表诗就好,它只是一个写诗的规则。诗以意为主,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必须在语言和立意上面下功夫,只讲一些格律问题有什么用呢?

格律无误,其性质跟我之前说的“个人生活”“真情实感”一样,都是合格作品的基本要求、共同特征,不是你一个人的专长,算不得你卓尔不群的本事。

与此相反,广大诗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看到你的诗,一张口就说你哪个哪个字出律了,哪个哪个孤平了,你大可以不用搭理他了。因为这个人对于诗词,也就了解点格律规则了。而且我可以断言他知道的未必系统、准确,只不过从哪里看来一点肤浅的格律常识就来装诗人。

再说了,要说懂格律,还能有多懂?《声调谱》《律诗拗体》《诗法易简录》这些书都看会了吗?也就马马虎虎知道点格律术语的人,还能指望他在诗词写作技法上给你提什么建设性意见吗?

所以,碰到这种人、这类批评,听听就算了,不要影响学习的热情。

第二种情况是:胡乱堆砌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专业名词、前人论诗的诗话词话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操作性。它们的套路一般是这样:放着诗中一堆显而易见的语言问题不讲,胡乱贴一堆诗话或者是非常空泛的术语,先把初学者唬住再说。但是初学者即使看了这些评语,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例如下面这段诗评:

“意象一经审美加工,方为诗意之情感,故可兴。未经审美之加工,乃自然之情感,不可兴。将自然情感升华为诗意情感即言志过程,此过程立意是关键。”

这是对一首五律习作的点评。被评作品的问题在于不会立意,用词俚俗(顺便说一下,这也是绝大部分初学者都会犯的毛病),虽然这段诗评也在讲立意的问题,但并没有针对习作语言上的问题提出任何具体的建议,而且讲立意也讲得极为空泛,没有任何实操性。

诗评中说“意象”要经“审美加工”,那意象要怎么选啊?加工的方法是什么呢?自然情感怎么升华为诗意情感啊?被点评的诗里面哪些意象“加工”得不好啊?立意的过程哪里出了问题啊?评诗者却一句都没提到。我相信被点评人的看了这段诗评肯定也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要怎么修改自己的作品。

初学者最容易被这类点评所迷惑,误以为点评人水平很高,自己看不懂点评是因为自己水平不够。其实并不是水平不够才看不懂这些点评,而是因为这类点评全在唬人,根本就没什么内容可看。

我觉得被“唬”比被“骂”更可怕。至少我“骂”的时候,可都是真诚地觉得你这样不行。唬人可就未必真诚了。

再比如下面这一首诗以及诗评:

夏日闲赋

红绿莺啼五月中,映窗深浅弄轻风。

欲将颜色此间取,却落殷勤芳草丛。

点评:闲适诗。上半兴笔,由远及近;下半赋笔,由近而远。皆闲闲之笔写出,景中含情矣。首句,“红绿莺啼”藏“夏”字点题,“五月”承前四字,补题。二句,“深浅”足上-“红绿”,亦转下-“颜色”,“映窗”启下。三句兴发,赋兴并用,四句陡转生波。红衣褪尽,被谁轻误?闲愁几许,尽在字里行间矣!

说实话,这种故意整的半文半白的评语也很容易唬住初学者,而初学者的专业知识储备薄弱,又没法发现这些评语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大家可能经常在古人诗词书上看到一些语言简洁凝炼、一两个字词就切中肯綮的评语,觉得这种点评好酷。其实就当代人而言,这种评语适合几个水平差不多的诗人结社唱和时,评评社课。因为大家都是诗人,写作都达到了一定水准,所抱持的写作观念也接近,结个诗社,定期吟咏一番,互相指点一些不足,共同进步。这样的情况下,当然说一两个字提点一下对方也能明白。但对初学者并不实用。

如果一个老师真想要把初学者教会,应该照顾初学者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因材施教,不厌其烦把话说通俗,说明白,一切以让初学者能理解为目的,而不是以让学生觉得我这个老师很牛逼很高深为目的。

那么我们从指导初学的层面,来分析一下这首被点评的诗(措词可能不太友好,像骂人)。

这首诗问题很多,第一句“红绿莺啼五月中”,“红绿”是什么意思?和“莺”搭配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莺有黄莺,但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红绿莺”,如果红绿和莺啼要句内对,红绿也不能对莺啼。估计想表达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差不多的字面意思,但语句实在不通。这何止是点金成铁?简直点金成渣了。

第二句“映窗深浅弄轻风”,是什么东西“映窗”?前后文毫无交待。如果是前文的“莺”,那莺如何“映窗深浅”?故此句也不通。第三句“欲将颜色此间取”,取什么颜色?此间是指哪里?为什么要取颜色?诗中完全看不出来。第四句“却落殷勤芳草丛”,芳草丛如何能用“殷勤”来形容。而且用了“却”字作转折,但是三四句之间有什么关系,需要做如此大的转折?此诗四句话没有一句是通顺合理的,连起来更是不知所云。这篇作品,除了字数跟七绝差不多,很难看出还有什么别的诗味。

然而,点评者却对基本问题避而不谈,瞎扯什么“赋笔”“兴笔”,胡乱堆砌一些术语,句句都不通,还能“皆闲闲之笔写出”,这不很搞笑吗?也不知道是自欺还是欺人。

要真想学诗,与其天天沉迷这种鸦片式、自嗨式评语,还不如过来让我把你骂醒呢。

我也不能白骂人,在这里还是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希望大家有兴趣能看看,专门防这种堆砌术语式的欺骗。就是周振甫的《诗词例话》,这书版本众多,很好买到。

这本书里就专门谈了学诗词过程中会遇到的很多术语。比如有的是阅读时会遇到的一些鉴赏用语,有的是写作技巧层面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又比如一些古人常用来形容作品风格的词,这些词字面好看,让人觉得很玄妙,很厉害,所以好多人不知道意思也瞎用来评诗。《诗词例话》就是以这些术语为脉络,写了一篇篇小文章,每一篇都列举了很多古人的经典诗话、词话来解释、阐述,帮助理解,帮助入门。而且周振甫先生这么大一个古典文学专业学者,并没有故作高深,藏着掖着,而是用很明白通俗的语言,把这一个个概念条分缕析,讲得深入浅出。

所以,看这样一本书,既可以帮助自己厘清很多概念,理解一些古人论诗常用的术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也可以多读一些诗话词话,理解诗话词话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增加知识储备。

总之呢,多看一些真东西,才不用被赝品欺骗。

如果各位诗友觉得我的文章有点道理,烦请多多帮我转发宣传。这是我新开的公众号,内容还比较少,以后我会不断充实。

并且,创建这个公众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接收一些诗友的习作,经常有诗友发习作给我点评,我的个人微信不方便管理。

以后如果有诗友想发习作过来挨批评、“挨骂”,可以在“诗词小灶”公众号的对话框发你的诗并加上#习作点评#(一定要加这几个字符,否则投稿无效)

我会不定期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附上点评,整理发在“诗词小灶”公众号上,供更多学习者参考(来稿一律匿名)

习作投稿示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绝句,尽在流云训练营(一)
学写格律诗的几点感悟
怎样写格律诗词
竹韵海外 - 格律诗词37期
学诗四大阶段和进阶方法,送给爱诗的你
集雅诗社元月习作及点评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