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五(有效教学的特征研究)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五(有效教学的特征研究)

1、有效教学及其好课基本特征的研究综述

原作者: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孙朝仁2007-9-1

1.1、有效教学研究的背景.

⑴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改革终于出现了一个清晰而明朗的基本走向,其显著特征就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最重要的主题,视之为关系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①1996年美国学者布鲁纳指出:教育争论应聚焦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②美国在1989年发表了题为《人人都得算算》的关于未来数学教育的国家报告,报告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七个转变之一是:数学教学应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模式’”,转向“有学习动机的有效学习实践模式”;③在反思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缺失的前提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④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⑵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该说,现在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中心是如何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

⑶本文就笔者主持的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的“青年专项”课题“提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有效程度的途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报刊杂志、论著以及网络资源中的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章,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作一粗浅综述。

1.2、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

⑴关于学习有效性.研究有效教学的问题,有必要首先弄清楚有效学习的含义。

①“有效学习,简言之,在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下,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达到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目的”。

②有效学习的内涵.关于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ⅰ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ⅱ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不重。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ⅲ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ⅳ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ⅴ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⑵关于教学的有效性.有人曾给人的活动的有效性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活动的效用和效果中体现出来的,人以自己的活动引起作用对象变化并使之符合自己目的的特性。”

①这种定义仅限于“目的性”、是不全面的。当我们全面认识教学活动时,教学有效性还应是教学活动的客观属性,因为不按规律教学,就永远无法圆满达到目的。概言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②从经济的角度给教学的有效性作了较为合理的阐述:“教学有效性的实质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人们通过活动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需要。需要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的。人的活动作为手段与活动目的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这种活动的有效性(即活动的目的性)。”应该说这里所说的“有效”还意味着人们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一切付出(包括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等)要符合“经济原则”或“节约原则”。换言之,以“以少求多”、“以最小求最大”理应成为人们活动的目的之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应以追求“教学的有效程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

③从发展的角度给教学的有效性作出另义阐述:“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④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也是笔者经常与教育界同仁谈论的话题,笔者认为,评价一节课如何,只要看学生学了这一节课与没有学这一节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果说没有什么区别,或区别甚小,那么这样的课就是“无效教学”。

⑤“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采用多元化的、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以实现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快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⑶关于有效教学.基于上述认识,有效性应属于一种价值属性。

①不论“效”之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活动主体需要为依据。同样,教学有效性本质上也是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高低的判断。

②基于人类一般事物的有效性、人的活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对“教学有效性”这一概念概括出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1.3、有效教学的原则与实施途径.

⑴有效教学的原则.要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①德化县龙门滩课题实验组的老师们,经过研究之后,概括出四条主要原则:

ⅰ是遵循主体化原则,主体化原则的直接涵义是在科学实验中不仅教师要成为主体,同时也要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主体化原则的深层次的涵义是教学要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使他们将来在社会实践中担当“主体角色”,发挥“主体作用”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ⅱ是遵循学习化原则,学习化原则就是教学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学得好坏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

ⅲ是遵循结构化原则,结构化原则就是以师生背景性认知为基础,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结构中教师主导控制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和交互作用,实现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化”,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建构和重新建构.

ⅳ是遵循最优化原则,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师和学生依据教材传媒和教学物质条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最优化原则是着眼于整体教学系统,使各教学要素优化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整体效益的原则。

②笔者经过研究,也概括了与之要义相似的三条原则:

ⅰ重视创设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对认知发展活动具有动力、指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因而,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

ⅱ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属已知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这种矛盾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和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外部条件。可见,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易发挥主导作用。当然,这种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励、示范、组织、点拨和引导方面,其目的是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实现从“优化教的过程”向“优化学的过程”的转变,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的关键。

ⅲ教学过程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育史上,曾有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的时期,也出现过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的现象。这两种教学观的共同点就是否定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都违背了教学客观规律,因而都难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③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马明老师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数学的文化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一次参与后成功的喜悦,情感领域得到丰富的发展。而教师的适时介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反对‘告诉’教育、‘复制’教育。”

④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既强调学生的“学”,又不忽视教师的“教”,主张实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主导与主体的和谐统一,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核心。作者在听了一节数学课后,有感于有效教学而归纳了四条较为直接而实际的原则,分别是:选择有效内容、采用有效形式、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参与。

⑵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不仅仅指教师认认真真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也不仅仅指教师教的“恰到好处”,学生学的“轻轻松松”,应该说有效的途径还应辅之以必要的措施与手段。

①“教学审美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中说“审美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志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的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②从情感的角度“情感教育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确实,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也是首次将“情感”纳入教学目标范畴,由此可见其在实施有效教学中的份量。

③“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全面优化,为课堂教学格局的改变和模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为课堂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增加美学知识、注重情感培养、融入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的重要途径。

   ⑤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给出如下几点注意:ⅰ增加课堂教学信息;ⅱ提高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比例;ⅲ增大有效劳动时间,尽可能减少无效劳动;ⅳ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吸收的信息量;ⅴ扩大学生受益面;ⅵ注意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⑥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含量,而非“教学”容量。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常常是将提高教学质量寄希望于“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上,其结果只能是“教学为少数人服务”,“造就”了一大批“厌学者”。

⑦要实施“有效教学”,我们必须追求教与学双方的四个维度极大化:ⅰ课堂时间利用率的极大化;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极大化;ⅲ学生知识能力净增的极大化;ⅳ学生课后再学习欲望的极大化。

    1.4、有效教学模式与课堂操作.

⑴有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中介。

①教学策略改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则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研究课题。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概括了如下四种教学模式:ⅰ侧重于信息加工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塔巴的归纳思维模式,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模式,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模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等;ⅱ侧重于行为修正的教学模式。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塔雷济娜的程序学习模式等;ⅲ侧重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模式,戈登的创造工学模式等;ⅳ侧重于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如西伦的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谢夫特的角色扮演模式,贝尼斯的T聚会模式等。

②国内外五个著名的有效教育模式。ⅰ是认知指导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运用数学语言、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能力;ⅱ是认知复杂性教学模式:以开展认知挑战活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分小组进行,需要多种认知能力,活动程式多种多样;ⅲ是真实性教学模式:运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建构(把学生先前的知识与当前教学材料联系起来),同时重视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价值观与教学主题;ⅳ是交互式教学模式: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教学生阅读,学生的讨论是应时性的,强调运用遇到难题时求助、不断的总结、阅读预测等策略;ⅴ是一致性教学模式:综合科学教育与文学教育,突出教学背景化、语言与文学素养的发展及挑战性教学。

③从上述各种教学模式中不难看到,学生学习中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在教与学的理论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社会文化理论与动机理论也进一步拓展了教与学的定义,为而学习则是以师生间的互动、班级的社会结构及学校机构为基础的积极、互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当然,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不能为模式而模式,或套某种教学模式而一成不变,这样就走入了教学模式的“死胡同”,而应在领会各种教学模式的实质基础上,灵活地加以选用。

⑵有效教学课堂操作.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阵地,研究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应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①从教师的有效教学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三条要求:ⅰ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ⅱ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ⅲ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教学。

②从理论的角度提出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关注点:ⅰ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ⅱ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ⅲ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ⅳ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ⅴ应该说这四个关注点,对我们的广大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③从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上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说明,他们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应有如下8个方面:ⅰ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导入新课;ⅱ揭示学习目标,概览学习内容;ⅲ复习与所学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注重知识的衔接;ⅳ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ⅴ着眼于对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ⅵ使用尝试性应用练习,辅以形成性评价反馈;ⅶ进行巩固性应用练习和迁移性应用练习,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ⅷ注重课堂小结的作用,通过教师小结或学生小结,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比较掌握,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④这8个方面是一般课堂教学必经的环节,但笔者认为不必课课都严格按照这8个方面来做,而应根据课题、内容、学科的特点以及要培养的目标不同等诸因素来确定课堂教学的环节。

1.5、好课的标准和基本特征.

⑴好课的标准.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女士认为,下列五种课都属于好课:ⅰ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ⅱ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ⅲ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ⅳ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ⅴ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所谓的“好课”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十二字。

②天津师大王光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春莉导师则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ⅱ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ⅲ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ⅳ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ⅴ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ⅵ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六个方面。

③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先生则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他提出评价“好课”的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④纵观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尽管评价标准不同,但不难看出,都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衡量一节好课的关键要素,这里所说的有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ⅰ“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具体学习进步与教学发展;ⅱ“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了社会和个人的教育要求;ⅲ“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教学投入所获得的教学产出。

⑤从“教学”的内涵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而从“有效”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用《大教学论》上的一句话来通俗地说,就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⑥具体来说,有效的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ⅰ是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ⅱ是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ⅲ是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ⅳ是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ⅴ是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ⅵ是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⑵好课的基本特征.

①判断一节好课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马明先生所言,“好课的标准随个人的喜好而不同,其差异性也较大,用所谓的‘标准’来衡量还不足以说明好课的‘好’”.

②马老还说,“尽管好课的标准无法确定,但作为好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特征:ⅰ是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聪明才智,更要看到学生的聪明才智;ⅱ是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如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独立思维习惯的养成等。”

③诚如马老所言,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由于评价者自身观念的滞后,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存在某种偏差,课堂教学评价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误导的现象并不少见。

④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

⑤课堂教学的本质既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重点是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这些组织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

⑥只有在教师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它们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

⑦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主任所言“在度量、评价课堂教学时,应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特征的研究》阶段报告

原作者:东城区丁香小学 闫月霞    时间:2007年5月22日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国内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研究,但大多就课论课,缺少整体的关注,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情境缺乏理性的思考。我们的研究,期望从整体上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的情境的创设,且对每个环节的情境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课堂中教学的情境都应具有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等共性特征;引入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高效性、导向性的数学学科特点,新授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展开性、多样性特征,课后延伸环节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拓展性和知识的构建性的特征。

2.1、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的性质,“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延长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⑵国内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努力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我们查阅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研究的论文和有关文章,发现大家的研究和大多数停留在就课论课,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或者精力集中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激发兴趣为目的的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法上。他们或热衷于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情景的创设作出论述或对于一类教学情境展开研究,他们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需要创设却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缺少整体的关注,且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情境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本质的认识。

⑶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愿意在此方面进行研究,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大胆探索。期望从整体上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的情境的创设,且对每个环节的情境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研究,使我校教师在备课中把教学情境的创设,从不自觉行为变成自觉行为 ,从盲目编纂到有目的创设,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据可依,丰富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2.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个案研究法。

2.3、课题研究假设.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实效性,我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学习,做出了如下的假设。

⑴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引入时的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②引入时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现实意义.③引入时的教学情境要具有数学学科特点.

⑵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①新知环节的教学情境要有操作性.新知环节的教学情境要有游戏性.③新知环节的教学情境要有竞争性.

⑶在巩固练习时,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练习的实效。①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挑战性.②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多样性.

⑷在课后延伸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再学习的欲望。①延伸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拓展性.②延伸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知识的构建性.

2.4、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发现:我们的研究分类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教学情境的趣味性来说吧,对于小学生来讲,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从年龄特点上看,心里特征虽有所差异,但是,每一个教学环节情境的创设也都需要具有趣味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的情境特征存在着很多共性的特征。于是,针对我们的研究假设,我们做了一定的调整后,进行了大胆的实践。

⑴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情境共性的特征.课堂情境的创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我们发现每个教学环节的情境创设的共性的特征。

①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ⅰ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就要求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达到激趣的目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在每节课都注意创设情境,让学习活动像磁石般吸引学生,就会激起思维的涟漪。为学生的创新创设好的心理环境。

ⅱ例如,我校一年级张欣老师在讲《凑十》这节课时,她设计了一个游戏,米老鼠带来了一些朋友和同学们做凑十的游戏,学生一下子被可爱的卡通人物吸引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孩子们同可爱的米老鼠一起共同学习“凑十”,他们想出了多种方法,老师大力表扬,创造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新意识也大大地增强了。

②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现实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ⅰ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ⅱ如:“三步应用题”的教学。教材提供的是一个图文并茂的生活实例。刘宏伟老师没有像传统应用题教学那样,找已知、问题、从哪入手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再抓住3种基本的解题思路进行全班探讨,每种思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基本解题思路清晰的呈现给全班的学生,很好的坚持了基础知识的教学。由于题目中数据的特点,老师再次让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思路,这一安排又让学生兴奋起来,他们想出了用假设方法,替换思想,甚至列出了6年级才学的方程。这就是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力,即学生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是观察、操作,还是理解、思维,时时都会表现出创造的行为,即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刘老师对每一种方法都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说:你们每一种做法都很有见解,你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方法比书上还多,书上只用了3种。今后你们在做三步应用题时,你理解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随后,又做了反馈调样,结果100%的学生学会了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57.1%的学生掌握了两种解题思路,而有21.7%的学生用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通过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基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可,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即坚持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引导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创新意识。

ⅲ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今后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就这堂课来说,这“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的由来,更得益于学生所面临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正是这种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造了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得以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思维。

③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挑战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ⅰ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与挑战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ⅱ“挑战“这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数学学习的舞台。这样设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同时又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挑战心理。每个人都喜欢挑战更高的难度。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促使学生的探索更有价值。

⑵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情境的个性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教学环节由于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各不相同,教学方法也不一样。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的提高,我们设置的教学情境也应具有不同的特征。

①引入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高效性、导向性的数学学科特点.

ⅰ引入环节情境应具有高效性.引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时间要短,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此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终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那种云里来,雾里去,负面干扰因素多,容易让学生绕圈子的情境,即使学生似乎颇感兴趣,但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能,这种情境难道还有价值吗?

ⅱ引入环节情境应具有导向性.引入环节的情境设计是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与所授教材内容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在《1 1—20各数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主题图中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信息:过马路的10个人和20条斑马线,并以动画方式出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关键的是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聚焦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来。“过马路的有多少人?”这既是对10以内数的复习,也是对新知教学的铺垫;“你们猜猜斑马线有多少条?”由于有了马路上有10个人这一情境的支撑,学生有了比较的标准,因而学生很容易估测到斑马线的条数大于10,这样不仅教给学生估计的策略——估计前要寻找参照;而且在情境中及其自然的生成了要探究学习的问题:比10大的数。更重要的是,简明快速的导入,也是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集中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去,从而为很好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

②新授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ⅰ提供探索性学习情境,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探索性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得到创造力的发展。”如“圆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了。我们先来比赛画圆(时间是10秒钟,而且除了笔之外,不借助与其他任何工具)。可想而知,大家画的都不会很圆。这时,老师拿出流星球用力甩动,当手保持不动时,流星球依惯性在空中画了一个标准的圆,然后我们开始分析讨论为什么流星球比我们棒。讨论之后,同学们对圆的特征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感受,然后开始借助于图钉、笔和线来第二次分组比赛画图。老师只给学生一张大白纸,而且提供的线有长有短。在展示小组画的圆时,画的圆的请他们总结经验,画的不圆的分析原因,在这总结与分析中圆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而且最后把每个组画的圆都贴在黑板上,提问:①为什么每个组画的圆在纸的不同位置上(圆心决定圆的位置)?②为什么圆有大有小(老师给的线有长有短,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样在画圆的两轮比赛中圆的所有特征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探索性材料中,知识规律得以体现,基础知识得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且画圆时学生们自己创造了多种方法,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可以说是老师给他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ⅱ新知环节的教学情境要有操作性.“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所谓操作学习情境,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例如,我上立体几何的复习课时,发给学生一些材料:每个组与每个组的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所提供的材料属于问题材料;例如,制作正方体应该是12根长度一样的小棒,而老师只给了8根、10根、11根……,而且有的组的小棒其中有几根长短不一;再例如长方体应该是4根一组,给三组长度相同的小棒,也是没有完全按长方体的特征给。课堂实录中,面对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是推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内部动力。他们会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③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展开性和多样性.课堂练习环节是学生的精力最容易分散的环节,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练习的实效。

ⅰ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展开性.展开,就是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联系的活动中去,即参与到运用知识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设计时,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解决;二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的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意见,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发展了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ⅱ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多样性.富有情趣的多样的练习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低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习、练习变成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计算速度。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以思发散,并且注重全体参与。如开火车、摘苹果、送信、钓鱼、小动物找家、插红旗比赛等,都是较好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如在教完元、角、分的认识之后,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阶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

④课后延伸时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再学习的欲望.课后延伸环节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激发学生的再学习的欲望。

ⅰ延伸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拓展性.数学知识的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应试,而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应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往上完数学课,留些练习题作为作业的方式已不适应现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将数学延伸到课后,延伸到生活中去。我们注意了课后练习增强实用性,加强实践,使学生多了解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布置课后实践题,提供一些素材。例如中国运动员在近三届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等,由学生选择一两种,去收集数据,整理后制成统计表、统计图。再如,可以组织住平房的学生搞水费的统计等实践活动,将平均数与统计综合应用。

ⅱ延伸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知识的构建性.在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尾:教师边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总结和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3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5、课题研究结论与收获.

⑴理论收获.

①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情境共性的特征.ⅰ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ⅱ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现实性;ⅲ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挑战性.

②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情境的个性特征.ⅰ引入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高效性、导向性的数学学科特点:a引入环节情境应具有高效性,b引入环节情境应具有导向性.ⅱ新授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a提供探索性学习情境,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b新知环节的教学情境要有操作性.

③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展开性和多样性.ⅰ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展开性;ⅱ练习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多样性.

④课后延伸时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再学习的欲望.ⅰ延伸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拓展性;ⅱ延伸环节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知识的构建性.

⑵实践收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和学习,我们除了上述的理性思考外。好有实践方面的收获。

①实现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②使我校教师经历研究的全过程,达到培养教师的目的.

2.6、课题研究的困惑与设想.

⑴困惑.①对于情境的分类还不够清晰.②对于我们总结的情境的特征的准确性还有待考证.

⑵设想.对于我们总结的情境的特征的能否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进行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听课心得体会10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初中数学讲座1)
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