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七(有效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七(有效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1、如何使有效教学在预设和生成中发展

原作者:叶子2008-10-8

     生成对应于预设,深陷在 “ 预设 ” 的樊笼里,框得过死,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纯粹的 “ 生成 ” 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

1.1、教案设计: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

⑴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当课堂上学生搭不好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

⑵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不少教师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应变。因此,我们在教案设计的时候,就不妨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1.2、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 “ 变奏 ”。

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或许其中就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⑵如在课堂上,面对有的小组搭不好长方体、正方体这一意外,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 ----“ 让我们一起找找原因怎样 ” ?教学效果是否会更好?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1.3、探究方案:在生成中适时 “ 调整 ”。

⑴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课堂上我们却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探究,提高 40 分钟的效率,我们常常主动地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目标,但学生在探究前却已经知道了答案,如本文中所讲的案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⑵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教学,必然会出现一些形式化的 “ 假 ” 探究。因此,我们的探究方案要在新的生成性信息面前,适时调整,改变预设的程序,这样,课堂才会走入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新境界。认为这种对话是有效的,这种有效的对话直接促进了教学的有效生成。

2、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预设”不容忽视

原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王琨武   来源:《新课程研究》2006(2)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对建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感召下,于是就有了课堂教学“无法预约的精彩”,于是关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成为一种时髦的追求,于是也就有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否就不必进行教学预设或淡化教学预设呢?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诚然,“动态生成”作为一种理性化的追求,对改革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任何一种理论的应用,必须具备和其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才能显示其先进性和实效性。因此,从目前一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素质及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等实际来考虑,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帮助教师做好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预设上,在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2. 1.从教师的职业特点看。

⑴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师的职责和职业特征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其他教学因素所不能代替的。

⑵教学是教师本质工作的主体,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的过程和环节,这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显著标志。

⑶教学预设也体现了教师的水平,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效果显著,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教学预设总有精妙之处和亮点,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因此,教学预设是教师职业特征所决定的,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

2.2、从教学的基本特征看。

⑴学科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实施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进行计划和安排,而计划和安排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学生的年龄小,他们不可能也无能力去选择具体的学习内容及达到的目标,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⑵教师的教学预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教学中采取怎样的形式,设计哪些环节,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等,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个较为详尽的预设,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和随意,学生“打基础”的要求才能全面落到实处。

2.3、从教师素质的现状看。

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虽然也经过所谓的“培训”,那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多教师对一些新理念只是一知半解,很难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现在的班级人数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客观现实成为制约教师纳新的瓶颈;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处于新旧观念的过渡时期,怎样做就好,怎样做不好,教师处于探索阶段,观念碰撞上的矛盾也在困扰着教师。

⑵现在有部分名师,他们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去实现“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这样的老师只是凤毛麟角。在大多一线教师中,教学目标不能准确制订者有之,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者有之,重点、难点偏移者有之,照本宣科、机械串讲者有之。

⑶更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强,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都不到位,试想,这样的师资现实,去追求所谓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多少现实性可言?因此,帮助教师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完善教学设计,应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和当务之急。

2.4、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看。

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融合的多元整体。

⑵知识和能力包括字、词、句、段、篇五种语文知识和听话、说话、阅读、作文、写字五种语文能力;过程和方法包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这几个方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⑶我们研究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功案例后不难发现:教师捕捉的学生偶发课程资源中,绝大多数是有关价值取向方面的。也就是说,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动态生成”的例子非常鲜见。由此可见,即使提倡“动态生成”,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也要进行精心预设,因为它偶发生成的机率非常小。

 2. 5、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看。

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课前预设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小学语文根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都具有基础性和简约性,旨在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所以基础性和集约性是预设最显著的特征。而生成则不然,常常是在达成预设性目标过程中,由于偶发的教学情景,在一闪念间所引发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⑶预设的基础性和集约性决定了它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因此,它具有确定性和主导性。生成决定了它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所偶然突发的教学情景来因势利导,即兴生成,它具有灵活性和辅助性。

⑷预设制约生成,生成丰富预设;预设因生成而深刻,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最优化的教学常常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预设则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2.6、有效教学预设应成为当前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⑴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建构有效教学的新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预设也必须呈现新的形式和块状的立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

⑶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整合。

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3、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

吴玲/郭孝文摘自:《天津教研网》

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特性。课程改革对我国过去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进行了变革,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实践中存在的过于强调生成而弱化预设的不良倾向,却有矫枉过正、以一个极端代替另一个极端之嫌。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

3.1、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不能偏废。

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预设,它包括筹划与设计。“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经历那些事;先在想象中设想,我们需要什么,预设些什么,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那些事物。”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筹划设计。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

⑵一个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教学主题、时效、行动主体和形式等4个要素。以时间为标准,可以把预设分为长时预设、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长时预设主要是指周期或单元预设;短时预设主要是指课堂课时进程预设和板块预设;即时预设主要是指教学中的意外预案和情境反应。3种预设各有优劣和主要适用范围,因而在实际运用时应当注意发挥各自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本文所论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教学预设,即上述的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

⑶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为相关成员确定了活动目标、任务、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一个好的预设,总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检,能发挥协调作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⑷尽管教育者往往在教学前就预设了教学的过程,但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因素尤其是具体的情景是难以预见的,因而教学中常会产生许多生成性的问题。

⑸什么是生成?生成就是创生或生长。生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者预设的;另一类是教育者不曾预设的。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要求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

⑹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注重教学的生成,契合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预设与生成,既对立又统一,关键是要适时、适度。

3.2、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不能忽视课前的精心预设。

⑴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统得过死”。新课程对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提出批判,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并创造出教学实践中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美化、强调生成而贬低、弱化预设,便是其中之一。

⑵例如: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动态生成,因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得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于是,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现象。

①一位教研员撰文述说了他观摩小学语文课时听到的3节“不知所措”的生成课。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乌鸦喝水》。为了让学生体验乌鸦的聪明,领悟遇到困难时自己主动想办法的道理,教师特意准备了瓶、水和石子,让学生上台演示。在一个学生演示时,一粒稍大的石子卡在瓶口,任凭怎样摆弄也进不到瓶里。教师当即抓住这个“生成”的机会,提议让学生想法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拥上讲台,教室里乱作一团。但直到下课,石头依然卡在瓶口。显然,石子卡瓶的情节不是教师有意安排的,然而为了实现即兴生成,教师非让学生走“卡在瓶口的石头必须进入瓶内”这一死胡同不可。其实,换一粒小石子就能很容易地解决问题,可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这样做。

②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塞翁失马》。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问题时,执教教师有些兴奋,即刻放弃计划,抓住这个“可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堂课就在马是公或是母的争论中过去了。

③第三位教师执教的是《虎门销烟》。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争论,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令人啼笑皆非。这种缺乏目标、漫无边际的生发往往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挤占了教师和学生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④观摩了这3节课后,该教研员说自己现在对课堂即兴生成是“提心吊胆”。这些错误的做法,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没能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表面上看,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其实,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⑵教学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两者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它们都是有效教学的手段:

①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更富实效。没有精心的预设,学生再活跃,课堂再热闹,也掩盖不了教学实质上的苍白,好看而不中用。

②教学需要在生成中展开,不能很好利用生成资源的课堂,往往会缺失人文关怀和创造灵性。新课程不是不要预设(也不能没有预设),而是要改变传统过于注重预设的弊端。

③我们不能矫枉过正,用一个极端代替另一个极端。就当前教学实践而言,尤其需要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也不能贬低和忽视课前预设。

3.3、兼容兼顾,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互动共生。

⑴精心预设可以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和有效。课堂的有效生成至少需要4个条件:①教师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驾驭能力,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基础;②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务实的评价机制,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动因;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前提;④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弹性预设,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关键。

⑵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动态生成,并不是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信马由缰,而是要实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互动共生。

①坚持目标导向。教学目标是一定时空下教学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教育者预想的教学结果。只有制定恰当、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有效的实践。教育者要充分认识目标导向的重要意义,切实制定正确的教学活动目标并用它去统领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前提。新课程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中“学生的发展”就是新课程下教学活动的目标,教育者要让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②无为而为。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美国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竣工后,如何确定连接景点之间的路径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如何解决?设计师决定采取绘画的“留白”艺术:他们在乐园空地上撒上草籽,提前开放乐园,让游客在景点与景点之间随意踩出一条条小路。之后,设计师依照游人踩出的小径,设计出景点之间的道路。这个设计获得了“园林艺术最佳设计奖”。设计的独特匠心在于:景点之间的道路是游客自然“生成”的,而这种自然生成又是设计师精心预设的结果。游客的“有为”缘于设计者的“无为而为”。同样,教学过程要实现“鱼跃”“鸟飞”的生成,也需要预设“海阔”“天高”。“鱼跃”“鸟飞”正是“海阔”“天高”预设的“无为而为”。

③兼容兼顾。一个好的教学预设要符合3条标准:一是有正确的方向;二是实事求是,符合科学规律,既不虚夸也不保守;三是简便易行,具有可检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合理、方法科学、措施有力,能随时检验执行的情况。为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这既是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有效动态生成的起点。’

④有收有放。预设不是在课前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展示出来。它是教师对学生课前进行的清晰理性的设想,是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和对策的准备。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实际的教学活动在很多时候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甚至相反。这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以免临时被动。

⑷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我们关注预设,并不是否定生成的意义,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我们提倡生成,也不是要摒弃预设的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

4、影响课堂生成有效性的因素

原作者:温州市实验中学  李云吾   原载<现代中小学教育>

4.1、教师的课堂设计与课堂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呈现生成的状态,教师要做到:

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

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

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

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态度。

⑵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①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和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

②在班级授课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ⅰ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ⅱ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4.2、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生成。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生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问”的重要性。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的问与教师的问。如果教师重视课堂中提问的艺术,恰当运用各种方式、技巧,学生就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对课堂生成有很大影响。

⑴提问的艺术。①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②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③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④问题要有启发性、实效性;⑤提问要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⑵提问的几种类型。

①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问题由学生做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

②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

③独立生成型。问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⑶课堂问题设计与课堂生成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学情;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②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疑点和难点。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人文学科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由单向转为多向,譬如把历史的知识与艺术、语文等学科结合提出问题,既能给学生以兴趣,又能沟通各种知识的联系。

③提问要把握质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问题必须要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促使学生走向合作。

④教师对学生答问的评价原则。ⅰ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以肯定鼓励为主。ⅱ从不同形式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使意思更加明确。ⅲ对答案发生争议时,要有民主作风。ⅳ对回答出现错误、模糊时,也要以表扬为主,时时鼓励,正确引导他们矫正。

4.3、教师的归纳升华与课堂生成。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把知识转化成思想认识的点睛艺术。这种课堂艺术就是课堂升华。课堂升华是指教师在课堂进入尾声时通过提问、板书、交流、作业检查等形式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个巩固掌握。运用升华技巧,能比较顺利地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⑴由此及彼升华。如学到地中海气候时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及气候特征进行比较;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等比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清晰地获得认识。

⑵有点及面的升华。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功绩赫赫,但他是清朝制造“文字狱“的专家,由此可见清朝的皇权专制达到了顶点。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⑶反馈评价升华。当学生初步习得之后,教师就应通过适当的指导性练习让学生有机会尝试表现一番。借助学生的尝试,一方面教师能及时判断学生初步习得知能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中体验自己习得的正误程度。课堂中有了评价反馈和矫正环节,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

5、有效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共同作用

原作者: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  徐 茵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的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

    5。1、科学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⑴生成, 离不开科学的预设; 预设, 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要对过程多做一些假设, 多模仿一些情景, 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精心的预设。

⑵我们的预设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 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

    5。2、即时生成是预设的新生命。

   ⑴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⑵这个论述告诉我们: 课堂上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 心灵碰撞, 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

    5。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从于有效教学。

    ⑴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也就变成动态生成的过程。

⑵在实践中, 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 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 也不应该草草了事; 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教学优秀案例集锦(1)
生成不能忽视课前预设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
我追求的教学理想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视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