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教学讲座六之九(第五章从八字教学法到自学辅导教学下)

有效教学讲座六之九(第五章从八字教学法到自学辅导教学下)

第三节.“自学辅导教学”与“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中国教育界提出和推行的“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等教学实验的基本精神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这种精神在“自学辅导教学”和“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中更直接地显示出来。

3.1、“自学辅导教学”.

“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由“程序教学”实验发展而来,设计试行于1965年,当时称“三本教学”实验。后来定名为“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⑴实验内容.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基本上是教材、教法实验,它接受了程序教学中有关“小步子”、“及时强化”和“自定步调”等观点。在此基础上,卢仲衡在《自学辅导教学论》中将“自学辅导教学”的教学原则归纳为7条:

①“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原则。自学辅导教学保留了班级形式,每节课开始时或下课前,由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启发与小结;它又突出了个别化特征,要求在课堂中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自学,教师不去打断学生的思路,只作个别辅导。它以统一进度、要求等措施保证学生的共性发展,体现了人格上的平等。同时,也充分注意优、中、差学生和不同思维类型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别差异,以做到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措施使得“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此即“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总之,不但强调自学中的独立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求在此基础上的善于求师和互帮互学。

②“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原则。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中学生以自学为主进行学习是可能的,也符合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只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较好的自学教材、善于辅导的教师,学生以自学为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的成长,也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但要强调自学辅导,必须要有教师积极正确的辅导,绝不是鼓吹    无师自通。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滔滔不绝地讲授上,而在于积极正确并带有艺术性的指导与辅导上,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同时还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楷模作用和对学生的暗示效果。

③“启、读、练、知、结”原则。此即“启(启发)”、“(阅)读”、“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小)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注意启发不是讲课。“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及时反馈。“读”、“练”、“知”三者交替,学生读懂课文就做练习,做完练习就对答案;又读课文、做练习、对答案,如此交替持续地学习。“结”就是小结。小结必须有的放矢,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启发和小结,由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向全班进行,共占10~15分。每堂课在“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中间的30~35分钟内专心自学,尽量做到不要打断他们的读、练、知的交替活动。“启、读、练、知、结”在向其他学科推广时,又将其修改为“回忆、自学、辅导、讲解”四环节。“回忆”指教师进入课堂时,在上正课前3分钟左右,用设计精巧、生动、形象、直观、精辟的语言,以提问或演示的形式“刺激”学生,使其回忆、再认、联想而进入最佳精神状态,从领悟已学过的旧知识之中引出新矛盾,激活思维,并“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后,并在其指导和辅导下,阅读、练习、核对分三步进行。“辅导”是指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课堂,主动、耐心地去辅导差生,指导优生,抽查、评价或批改个别学生的作业。“讲解”占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面向全班学生,用讲授、板演、图示、讨论、对话、再认、回忆、归纳、概括、总结等形式和方法,去引导、纠正、启发,以解决在巡视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④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原则。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命题的理解与巩固。要引导儿童达到抽象思维的高度,必须从生动的直观出发,把抽象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之上;然后组织儿童把已学到的概念、法则、规律、定理应用到解习题、操作及日常生活中,以加深理解与巩固。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的,选择、制作多种多样的典型化的直观教具,通过教师的指导、概括和说明,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⑤尽量“采取变式复习加深理解与巩固”原则。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巩固的主要方法是重复。重复方法可分为机械性重复和变式重复。自学辅导教学要求尽量采取变式复习。因为运用变式重复,能使事物的本质属性更清楚地暴露出来;而机械性重复尽管能形成熟练,但也会形成定势(思维或心向),使心理活动表现出-种惰性。当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方法时,如果不通过变式复习、去巩固并形成新的定势,就必然会局限于旧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定势之中。因此,应多采用变式复习、“可逆性联想”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有时,教师还可以自编“变式”题,以补充自学辅导教材的不足。

⑥“强动机、浓兴趣”原则。学习动机中有两个最现实,最重要的成分;一个是学习的目的性;另一个是认识兴趣。在自学开始前,教师应利用自学成才的实例,多次反复地使学生明白培养自学能力对自己未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如此才能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和刻苦钻研精神。学生在小学里一般没有自学的经历。而从初一开始要求自学,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动机的萌芽。由于自学辅导教材步子适当,学生能看懂、会做,有一些初一学生刚拿到教材,便开始自学新课,并且做练习。事实上不存在学生不能自学的问题,关键是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兴趣、愿望,是否认真学。

⑦“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原则。自学辅导教学与传统教学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不尽相同。作业的批改、提问、测验、考试等不再主要依靠教师,而是把自我检查的能力看作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与自我检查的习惯。不过随着自学能力的成长,“他检”与“自检”的比重会逐步发生变化。因此,在自学辅导教学中,认真地“自对答案”这一环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自检”不仅是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而且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生的自检能力,是在教师的检查(他检)、督促和指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⑵教学过程.“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启、读、练、知、结”: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可用几分钟时间规定学习进度,出示阅读提纲或由学生自己概括段落大意,对疑难处略作启发性引导。以后就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做练习题,对答案。教师巡视课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①“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启发和小结,则是由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向全班进行,共占10~15分钟。但要注意的是,启发不是讲课,教师要做到两不代替:不代替学生阅读;不代替学生思考。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弄懂解题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②“读”就是阅读课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首先要把好阅读关。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须拟定启发自学提纲的小结检查提纲。提纲要详细而浅显,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解答,使凡是认真读书的学生都能完满答出,以鼓励学生自学,强化自学兴趣。教师所定的学习步调,要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的步调结合。在学生自学时,中间的30~35分钟不宜打断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读、练、知自然进行,交替活动。例如学到课本中指令做练习处,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教师要不断地巡视课堂,以发现共性问题,辅导差生,指导优生。阅读即以视觉为主,动手、动脑、动耳、动口,在多感官的相互作用下,各皮层区域轮换地兴奋;,使学生不会感觉疲倦,注意力始终保持集中而学。如此则常常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学习效率就会较高且较好,从而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对于优生,教师要介绍他们看更多的数学参考书,促使其更上一层楼,从而实现由要求学生“学会”到要求学生“会学”的更高教育目的。教师应重点帮助那些差生,使其能适应自学;同时还须了解学生一般学习情况,检查练习题。

③“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及时反馈。“读”、“练”、“知”三者宜交替进行,学生读懂课文就做练习,做完练习就对答案,然后按小结检查提纲提问,训练口语表达,小结巩固收获。又读课文、做练习、对答案,如此交替持续地学习,直至教师小结。

④“结”就是小结。下课前10分钟,教师按提纲提问,集体交替地纠错做小结。促使知识系统化。做好“启”和“结”,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预测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时可能出现的疑难和容易混淆的概念,要求教师有应变能力,随时修改已准备好的启发和小结提纲。在这一环节,只有教师发挥得好,才能扫除学生看书的疑难,达到教学的目的。

⑤在做完小测验后,如果仍有较多学生存在疑难的话,教师在学完一章以后,可以安排半课时或-课时的时间适当讲授、答疑。在学习-题多解、-题多证时,也可以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还要自学数学参考书,每天晚上应该做半小时的数学作业。

⑶影响与评价.

①“自学辅导教学”强调把教材的编写及教学实践建立在心理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这使它在教学实验界发生了影响并深入人心。该项实验具有心理学理论、教育学原则与数学学科特点相结合的特征,就其现今的走向而言,可视其为综合性的多科性研究的课题,实为以后学科教育学的研讨提供了一个范例。这一实验被认为开拓了我国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也为我国心理学研究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它是“心理学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一个范例”[29]。

②“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典型地体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它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自学时间,并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宜的自学教材(即“三个本子”),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实验以教材为主线,既有利于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促进了学生的注意、自学能力结构理论的完善,同时又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培养广大中学生的数学记忆、思维等心理品质,并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辅导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成为可能。

3.2、“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简称“指导—自主学习”或“有指导的自主学习”)实验研究由福建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三位学者在个别成功的数学教学经验基础上提炼而成。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它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多年来我们所致力开展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就是以宏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30]

⑴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以“先学后教、超前断后”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前于老师的教学进度(至少一节,多不封顶)进行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师生合作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促使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断然取消课后作业,从而解放学生,解除他们的课业与精神负担,让他们都为明天的课堂生活作准备,自由自主、积极主动地发展。

①这种“先学后教、超前断后”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跟随性的(老师教什么、教多少,学生就学什么、学多少)、同步性的(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完同样的内容,这是学生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复制性的(即学生的课后作业和练习是对教科书和老师教学例题的复制)。

②“有指导的自主学习”强调超前性(即学生在教师上课前先学)、异步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学习的进度与方式)、建构性(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生成与重建)。[31]

⑵在师与生的关系上,“有指导的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人格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参与学也参与教。

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分展示其求知欲、表现欲与创造欲;教师只作画龙点睛般的启发、引导、讲解、延拓,力求满足学习自主发展的需要。师生双方都从共同营造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得到自信、智慧、发展与欢乐。

②“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从1995年正式提出,并在少数初中校和完全中学初中部的一些班级数学科开始实验研究以来,凭藉着成功的实验个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景观和迅速有效地提高师生素质等显著效果,以及许多青年教师摆脱当前普遍存在的机械、冷漠、被动、低效的课堂困境的强烈愿望,迅速在全省各地得到传播,并在传播中获得发展,形成由个别经验变为群体探索,从初中向小学和高中两头延伸,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迁移的可喜局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阶段性成果。

⑶“有指导的自主学习”除了是一种教学模式,更多地显示为一种理念:[32]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所有教改追求的共同目标。我们的实验,中心是学生,一切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研究,因此应该牢牢把握几个基本观点,这是我们课题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基本特征,要明确地作为我们的方向。

①独立性高于依赖性。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把时间让给学生。

ⅰ要有个基本公式:不管课堂课后,个人自主学习重于小组学习,小组学习重于教师讲授;独立学习能解决的就不讨论,小组讨论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讲;教师的讲,有些稍加点拨可以自学的就稍加点拨,只有不讲不懂的教师才具体地讲。要让学生逐步摆脱对小组的依赖,对老师的依赖。

ⅱ先学要落实,要充分体现出来。难度不大的,都可以放在课内进行。刚刚起步的,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先学一定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通过反馈,好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进行拓展性自学;让中差生将自学中的困惑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现有发展区得到发展。

ⅲ刚开始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影响一点进度,这是必要的代价。一旦学生掌握了先学的方法,进度也就上去了,更何况我们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是一般发展高于特殊发展。

②过程重于结论。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科书为中心,不是说可以不要教科书,不要例题,而是要以教科书为工具,让学生去自己探索知识、结论的获取过程。数学课的例题,要把它作为一个切入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在教师指导下懂得某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有时必须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步步分解,甚至退回到他原来的知识起点上,然后指导他一步步推导过来。这个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比起简单地灌输给他一个结论更为重要。

③超越高于接受。不要满足于学生记住了老师讲的课本内容,要鼓励与教师、教材不同的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教材的多元化、多样化;注重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强调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相信统一的结论,因而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我们不能把成年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而要鼓励学生学语文怎么想就怎么说,做数学题怎么想就怎么做,鼓励超越课本,超越老师。

④开放高于封闭。从管理的方面来说,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过程,应该就整个过程进行管理,而不能只就一节课的课时计划、预先设计完成情况来论是非。新的课程标准,语文两年、数学三年为一个阶段,我们的实验教师心态要平静,要相信一节课任务没有完成,并不影响学生三年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这需要一个过程。

而所有这些理念,都缘自对童年的“理解”和“发现”。按说,“童年”的意义至少在1936年已经被人发现,该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发表《童年的秘密》[33]。但发现之后,尚需要“保卫”。[34]

⑷从我这几十年对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保卫童年”,应该说是基础教育最重要、意义最深远、形势最为严峻、因而也可以说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一个话题。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实际上是人生的“第二次断奶”。他原来那种生性中自然而然的对父母的依赖、撒娇,甚至有时候可以撒野,无拘无束,任其性情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状态从此结束了。他要进入一个相当规范化的系统,包括作息时间,身体的行为,言语方式,交往方式,他都进入一种程序了。还有什么比一切都需要在没有太多保护状态下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解决,对儿童的考验更为严峻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童年意味着什么?我想童年有几个最重要的特征:

①生命是极其脆弱的。它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没有一种最基本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当他第一次跟这个世界相遇时,一切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惊喜、好奇、忧虑、恐惧等情感溢于言表。这种相遇的过程,往往也是儿童犯错误的过程,有人把它概括为“试错”的教育过程。儿童的这种脆弱,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经验,还包括他的心理,身体,包括他所有的能力,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一种规定性的脆弱,他不可能逾越这个阶段。

②是与脆弱相关的无比纯洁。他对于这个世界,对各种人际关系,对自然的万物,都有一种童真的眼光,就是无比纯洁,充满信任,充满爱意那样一种眼光。童真、童稚,无比的纯洁,实际上在今天这个社会又加深了他的脆弱。他是不设防的,整个童年都是不设防的,完全凭着他的本能,天然的信赖人、依赖人。这样的孩子到学校去,他的老师怎么对待他的脆弱与纯真?这是对教育的考验,对教师更是一个带根本性的考验。因为在脆弱与纯真背后,同时意味着这个孩子他是无助的、无力的,他是缺乏经验的,是要经常犯错误的,要重复地犯错误,不断地犯错误的。他没办法有像成年人一般的自我反省和改过自新,他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逐渐地对成人世界有一种适应,而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起能够自我调控、自我把握,能够有将自己的很多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处理好的能力。儿童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者说仅仅有这方面很初级的能力。那么,老师怎么看待这些儿童呢?不仅老师,整个成人世界怎么看待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第一个问题。

③儿童还天然的充满好奇。因为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完全是新鲜的,包括知识,包括世间的色彩,包括自然的物种,实际上每天涌现到他眼前的东西,大多是他第一次触及与感受的。有时候这种好奇是不可抑制的,特别是对成人的规范,他还没有办法强迫自己适应。比如一节课,30分钟也好,40分钟也好,一定要坐在一张无靠背的椅子上,还要有统一的坐姿,我们的老师会小看这一点,觉得很容易,但对儿童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再者,表达对儿童而言就是学习,就是相互交流信息,把自己的种种知识、经验、能力与朋友分享的一个过程。表达既是我们本能的需要,又是最早得到发展的能力。但是我们的课堂是否都给儿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满足儿童这一基本的需求?

④儿童的这种充满种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实际上意味着他对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关注、积极的参与、积极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创造力的基础。另外一点,儿童对所有美好的事物、对艺术,有一种天然的喜好,它非常自然而然,不需要任何人提醒、引导。哪个儿童不是那样本能地喜欢斑斓的色彩,喜欢鲜花,喜欢飞禽走兽?还有一点,就是儿童总是强烈地表现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渴望,他最反对一成不变,最反对模式化。他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自己每天的活动方式,都是充满变化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儿童总是期待着生命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时时刻刻能够充分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⑤好动,形体、思维不安分,都是儿童的本质属性。但是所有这一切,恰恰与我们的种种强调规范,强调程式化,强调评比、竞赛、检查、考试的教育模式相冲突。我们在强调规范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儿童最可宝贵的想象力、独特性、创造力可能正在他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教育,一不小心就有“反教育”的意味。

⑥因为重新发现了“童年”,所以“有指导的自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上的微调;因为有勇气和爱心保卫“童年”,所以“有指导的自学”不只师让学生在知识领域中达到所谓的“掌握水平”,它的品味在另外的地方,比如让人活得象一个人,让人成为他自己,让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人在自己的生活情态中拥有自己的欢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仲衡数学自学辅导教学
“自学辅导教学”与“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二)
自学式
各种综合教学方法简介
初中数学“二级自学辅导法”
国内现代教学方法十一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