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课堂灵气起来

如何课堂灵气起来

 

一、让课堂“动”起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习惯把学生训练的规规矩矩,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要动,不要说话,要认真听老师讲。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常用一些口令“一二一,坐整齐。三二一,放下笔”等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学中我们以讲解知识为主,学生只要听和记就行了,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数学家彼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规律和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孩子的数学潜能,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愉快的学好知识。当然,提倡让学生动起来,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毫无章法的“动”,而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随着探索的需要而动。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认识了1∕2,并且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出现,所以在学习1∕4时,我给每组准备了一些正方形的纸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平均折成四份,并模仿黑板上写的话说说每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让他们自己想、自己折、自主交流、合作。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汇报。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在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共想出了四种折法。学生们通过讨论明确了:对于同一个图形,尽管折法不同,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4,所以涂色部分的面积是相同的。几分钟后,各组纷纷展示他们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的方法。而且,学生们都能比较顺利地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在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态而又多彩的数学课堂。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二、让课堂“活”起来

1、让教材活起来。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有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已经认识了前、后、左、右的实际出发,继续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引出在实际生活中的这四个方向。在学习平面图形中的四个方向时,教师没有直接应用教材中图片,而是给学生出示了自己学校的校园图,学生非常的感兴趣,这毕竟是自己所熟悉环境,他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又给学生出示了中国地图,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北京的大致哪个方向,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但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兴趣高涨,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转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

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3、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正因为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才驱使他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对小学生来说,自己没有见过的、新鲜的、好奇的新生事物和现象,学生总是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和力量,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寻求答案和结果,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彩的、丰富的、有趣的、有诱惑力的数学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还要设置问题悬念,使学生的兴奋点得以长时间的保持,思维得以长时间处在积极活跃状态,为“活”的数学课堂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事先在不透明的的袋子里放了6个红球、2个黄球、1个蓝球。然后带着调皮而又诙谐的口吻问道:“你知道,老师这个袋子里放了几种什么颜色的球?”问题一出,极个别学生不负责任地瞎说一通,大部分学生还是表现为摇头,但内心又特别想知道袋子里的“秘密”,学生的好奇心已被初步激活,为了使学生亢奋点不会一下子被削弱,老师只请了三位学生分别摸了一次,结果两次摸的红球,一次摸的黄球。教师趁热打铁:“那袋子里是不是只放了红、黄两种颜色的球呢?”正当学生要点头答应时,教师从袋子里拿出蓝球进行“炫耀”,并进一步诱导:“哪位同学能从老师袋子里摸出蓝球老师给予奖励。”学生的好奇心此时被引向高潮。通过几名学生的轮番摸球,学生发现总是红球摸到的次数多,蓝球摸到的次数少,终于发现老师袋子里放球的“秘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像这样,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把知识的难点抛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次次的诱发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可能性”的数学概念,使如此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有趣与直白,也使抽象的数学课堂赋予着生命的灵动,充满着欢声笑语。

三、让课堂“争”起来

“好表现”是儿童心理的又一大特点,容易唤醒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寻找机会积极努力地去表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尽可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得到尽情绽放的一次挑战与磨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使数学课堂“争”起来。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最后的习题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条线段,分别用纸盖住了一部分,剩余部分相同,一段用1∕2表示,另一段用1∕3表示,让他们猜一猜哪一条线段长。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终于确定了正确答案,使他们在争吵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热闹有序、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不仅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作用,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得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理解编写意图,更得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高屋建瓴的本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敢于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而教师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后,听出真假,才能剥茧抽丝,去伪存真,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路途,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到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本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评课语言
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
又将走进数学课堂
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