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点,原点,起点,支点 | 利希滕斯坦

我试着利用一个俗滥的主题,再重新组织它的形式,使它变得不朽。这两者的差别也许不大,但却极其重要。

——利希滕斯坦


很多人常将他与安迪·沃霍尔比较,同为波普艺术巨匠,他们之间的风格却绝不相同。

有人说他创造了纯粹的美国新绘画,也有人说他很“差劲”,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他作品一路高涨的拍卖价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人正奔向他而来。

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


大师罗伊·利希滕斯坦

让我们先来看看,十年间他作品的拍卖情况:


《在汽车里》

2005年,佳士得拍卖,利希滕斯坦于1963年创作的《在汽车里》成交价为1625,6万美元。


《Ohhh...Alright…》

2011年11月,佳士得,《Ohhh...Alright…》成交价为4264,25万美元。


《戴花帽的女子》

2013年5月,佳士得,《戴花帽的女子》成交价为5630万美元。


《戒指》

2015年5月,苏富比,《戒指》估价为5000万美元。

这个数据表明了什么?

当然是藏家对利希滕斯坦越来越重视,也更看好他作品的升值空间!


利希滕斯坦,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以平淡无奇的连环画、漫画为基本题材,用丙烯颜料进行复制放大;黑色的粗线,平面化的鲜艳色彩,概况的,略去了细节的生动人物造型,以及其标志性的“点”元素运用,是他的基本艺术特点。

而他也正是凭借这些独有的艺术风格,获得大众喜爱。

他在1961-1965年期间绘制的“梦女孩(dream-girls)”标志性角色,即有着鲜艳色彩头发,湛蓝眼神的一系列女孩作品,让他成为美国当时最令人激动、最受争议的艺术家。

而“点”,这个元素,是贯穿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关键所在。

点,原点、起点、支点。他始终如一。


∧ Still Life With Portrait, 1974

Lithograph and screen print on Rives BFK paper

96.5 × 71.1 cm


∧ Still Life with Pitcher and Flowers, 1974

Color lithograph and screenprint on Rives BFK

76.8 × 114.3 cm


∧ Yellow Brushstroke, 1985

2-color photoetching on Rives BFK

78.7 × 50.2 cm


∧ 'American Indian Theme I', 1980

4 colors woodcut

83.2 × 81.3 cm


∧ Girl with Hair Ribbon, 1982

Screenprint in colors on Arches

121.9 × 121.9 cm


∧ Brushstrokes, 1967

Screenprint

58.4 × 78.7 cm


∧ Sweet Dreams Baby! , 1965

From the series From the '11 Pop Artists Portfolio, Volume III

Screenprint on heavy, smooth, white wove paper

95.6 × 70.2 cm


∧ Head with Blue Shadow, 1965

Painted ceramic

38.1 × 21 × 20.3 cm


∧ Nude with Blue Hair, State I, 1994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in colors

132.1 × 80.5 cm


∧ Expressionist Head, 1980

Painted Bronze

139.7 × 113.7 × 45.7 cm


原点。

利希滕斯坦的“点”源自哪里?

他的“点”,始于丝网印刷过程中,由于网布目数偏低,颜料印制后留下的痕迹。多数人会避免这一点,但是利希滕斯坦却将其发扬光大,为自己所用。

他年轻时热衷于风景画,而后是人物、美国漫画、连环画等等,不管是哪一类题材的作品,他都将“点”广泛应用于其中,成为他作品的独特标志。偶尔一些油画作品除外。


∧ Crak!, 1963

Offset lithograph on lightweight, off-white wove paper

45.7 × 68.6 cm


∧ Portrait of a Woman, 1979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177.8 × 137.2 cm


∧ Live Ammo (Blang), 1962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172.7 × 203.2 cm


∧ I...I'm Sorry!, 1965-1966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152.4 × 121.9 cm


∧ Nude Reading, 1994

Relief print on Rives BFK mold-made paper

61 × 76.2 cm


∧ Sunrise, 1965

Offset lithograph on paper

46.5 × 61.8 cm


∧ Still Life with Palette, 1972

Paintings on Canvas

152.4 × 243.8 cm


∧Look Mickey, 1961

Oil on canvas


∧ Still Life with Cow's Skull, 1972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137.2 × 132.1 cm


∧ Reverie, 1965

Screenprint

68.6 × 58.4 cm


起点。

波普艺术这一概念,有两种主要理论,它们之间的差别对于我们理解利希滕斯坦至为关键。狭义的波普艺术特指一种与成批生产的商品相似的风格,如利希滕斯坦的连环画和安迪・沃霍尔的有商标的产品。广义的定义引发为一种艺术的概念,类似于预先存在的符号系统包括而且不限制从商业渠道产生的这些符号。

60年代初期美国波普艺术的崛起根源在于当时的社会因素。

二战后美国艺术空前繁荣,抽象表现主义崛起后,西方文化的重心开始由巴黎向纽约转移。而后抽象表现主义逐渐没落,战后的节制与紧张一度被消费社会的富裕繁荣和肯尼迪时代的乐观主义所取代,为波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

而此时的利希滕斯坦正值创作盛年,50年代他曾以后期毕加索的风格创作风景,当一切客观因素都成熟了的时候,他开始了锐变。他保留了架上绘画的机智和实验的自由性,大量吸收现代主义大师的营养,由此他的作品具有让人吃惊的现代性,形成了独特的利希滕斯坦“点线”风格。


∧Reverie, 1965

Screenprint

55.9 × 68.6 cm


∧ MODERN ART POSTER (CORLETT II.8), 1967

Screenprint in colors on smooth wove paper Signed in pencil and numbered Published by Leo Castelli Gallery, New York

22.9 × 30.5 cm


∧ Shipboard Girl, 1965

Lithograph

68.6 × 50.8 cm


∧ Still Life with Cabbage, 1973

Paintings on Canvas

132.1 × 106.7 cm


∧ Artist’s Studio, 1973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152.4 × 188 cm


∧ Dr. Waldmann, 1980

Woodcut with embossing on Arches Cover paper

105.4 × 86.4 cm


∧ Perfect Painting, 1985

Oil on canvas

274 × 426 cm


∧ Red Lamps, 1990

Lithograph, woodcut, and screenprint


∧ Still Life with Palette, 1972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152.4 × 243.8 cm


∧Live Ammo (Tzing!), 1962

176 × 146 cm


支点。

波普艺术一开始,就与大众文化以及都市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美国波普艺术家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艺术主张,他们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把日常生活中常用常出现的物品,变成一种视觉形象,进而转化为艺术作品,成为表现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一种方式。

利希滕斯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作品中运用最多的元素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连环画题材,利希滕斯坦以这个为创作的基本元素,来诠释自己艺术创作的理念。这亦是他的作品瞬间就能走近大众心里的一个原因.

运用这个创作理念,利希滕斯坦凭借预先存在的原材料来暗喻式地间接表现大众的社会生活,用艺术的形式来重新复制人们生活的境况。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利希滕斯坦的画笔下没有了界线,使高雅的艺术民俗化,走向民间,这些可称之为“支点”。

似曾熟悉的感觉,唤起回忆,美好与不美好,都在其中。


∧Reflections on Crash, 1990

From the series Reflections (C. 239)

Lithograph, screenprint and relief printed in colours with collage and embossing on Somerset wove paper

134.8 × 191 cm


∧Still Life with Silver Pitcher, 1972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127 × 152.4 cm


∧ Reflections on Soda Fountain, 1991

10-color screenprint

93.3 × 97.8 cm


∧ Reflections on the Scream, 1990

From the series Reflections

Lithograph, screen print, woodcut, and metalized PVC collage with embossing on mold-made Somerset paper

104.1 × 132.1 cm


∧Two Paintings: Sleeping Muse

Sims Reed Gallery


∧Reflections on Minerva, 1990

Mixed media print

96.5 × 121.9 × 2.5 cm


∧Foot and Hand, 1964

Offset color lithograph on white wove paper

41.9 × 53 cm


∧Venetian School I, 1996

5 color lithograph and screenprint

120.3 × 81 cm


∧Modern Art II, 1996

122.6 × 97.2 cm


∧Painting in Gold Frame, 1984

Woodcut, lithograph, screenprint, and collage on Arches 88 paper

117.5 × 91.3 cm


∧Reflections on Conversation, 1990

From the series Reflections

Lithograph, screen print, woodcut, and metalized PVC collage with embossing on mold-made Somerset paper

137.2 × 170.2 cm


∧Paintings on Blue and Yellow Wall, 1984

Woodcut and lithograph on Arches 88 paper

120 × 80 cm


∧Reflections on Expressionist Painting, 1990

Screenprint in encaustic wax and magna on waterford paper

151.1 × 100 cm


∧Nude With Yellow Pillow, 1994

Print

132.1 × 109.2 cm

孜孜不倦地追求,利希滕斯坦的一生,始终与“点”相伴。

起于“点”,又岂止于“点”。


关于艺术家

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1923-1997)出生于美国纽约,194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先后在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分院、新泽西州大学格拉斯学院任教。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利希滕斯坦便从事“波普”艺术作品创作,他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很多引用漫画、日用品、广告以及一些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将其转化成自己独创的技法与风格。同时,他在晚年时还曾尝试创作中国式网点山水画,追求东方绘画宁静致远的境界。利希滕斯坦被誉为“创造纯粹的美国新绘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啥'最差艺术家'的画值600万美元
阿历克斯·卡茨 | 为何总在利希滕斯坦的身后
美國 利希滕斯坦 戒指
【油画】审美时,你的第一眼,靠谱吗?
【海外季】海外版画与纸本作品专场
DINZ德网 | 罗伊·利希滕斯坦中国首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