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五代大画家荆浩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崇山峻岭里,他去写生,遇一老叟,他见老叟蓬头垢面,犹如野人,心里忖度这大约是个不高明的画家,于是大胆地说:“画者,华也。但贵似真,岂此挠矣?”老叟认为不是这样的,他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荆浩听罢,豁然明白绘画之道也即悟道之道。

荆浩所谓的真,只是他肉眼中有形有色的山和水;老叟“道眼”中的山和水,已和画家的生命合一,即“我在山水中,山水也在我中”。所谓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参悟之后,休息时再看那山水,则见山是山,见水又是水了。悟道如此,画家也必须经由这三种境界。郑板桥曾形象地用写竹的过程来揭示这个道理。在清爽的秋天,画家晨起看竹,只见“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此时,竹还是自然界的竹。在观看中,“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为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此时的竹已“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在强烈的创作欲望的冲击下,画家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此时“手中之竹”既不是“胸中之竹”,更不是自然界的竹了。

这种“以形写神”,注重“神似”的绘画理论,是中国文人画的特征。深受儒道思想熏染的文人画家,把绘画看做并非纯客观物象的“美”的反映,而要体现一种内在的人格精神,“感物而动”,“情以物迁”,融进画家的情思、艺术追求,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来。

文人画从它开始萌动时,就注重“神似”。第一个提出“传神”论的就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世说新语·巧艺篇》:“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认为形似无关妙处,最要紧的是人物的眼睛,因为它能“传神”。所以他在瓦棺寺画维摩诘像,先不点睛,待到满城人争来观看,他才点画眼珠,立时神光显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文人喜画'江南小景',这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多么贴切的写照
戴本孝画山水不输清四家
荒寒:柳宗元永州山水文学主体风格解读
明代画家-陆治《城垣揽胜图》卷
【画廊推荐】画家朱涛:一心一物不相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