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孩子放假,你是否有如下困扰:
孩子沉迷游戏,你苦口婆心,孩子不但未迷途知返,反而激烈抗拒,亲子关系恶化;
或者,孩子不爱学习,你花重金,报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结果孩子却想方设法逃课,甚至变得厌学;
亦或者,孩子过分自卑,很难融入同学的圈子,令你忧心忡忡。
……
其实,关于教育孩子,一位智者早已经洞察其弊端,他写道:“视学舍若囹狱而不肯入”,孩子讨厌学校,似乎那里是牢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师长本应是孩子最亲近信任的人,怎么在孩子心中却成了“寇仇”!这样的教育方式令人心痛。
这位智者就是阳明先生,阳明先生1518年写就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给家长们指出了一条引导孩子的光明大道。
1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训蒙大意》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说教”。
没有引导的一味纠错,是不能被孩子信服的。
孩子渴望被引导,但拒绝说教。
如果想改掉一个行为模式,需要用一个新习惯代替旧习惯。
要让孩子不玩游戏,怎么做呢?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让他去做,吸引他,让他乐在其中。
如果没有用更好的东西去引导他,只是一味地批评他、要求他,这样的家庭教育注定是徒劳的。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呢?
歌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美好的诗歌,可以涵养人的心性,读诗的过程,就是一份熏染和涵养。
“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这份深意就在其中。志意,即心志意愿。
古诗中,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情怀,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爱国悲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
孩子若熟读古诗,便容易涵养出一份抚今追昔的开阔襟怀,一份荡胸生层云的高远志向。
不局限于念诗,父母也可引导孩子唱一些好的歌曲,激扬孩子的正能量。孔子就非常重视音乐化育人心的作用,《论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让孩子时常唱一唱积极正面的歌曲,譬如一些爱国歌曲、从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对孩子有很大好处。
习礼
有礼貌的孩子,更容易与人结下善缘。就像一阵拂面春风一样,如果迎面来了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你就可能会心生喜欢,有好东西愿意给他,也愿意照顾他。
与之相对,如果孩子不知礼仪,以自我为中心,走到哪里都趾高气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便不容易结下善缘。
礼,正是这个时代很多人在说的仪式感。
然而,真正懂得其内涵的人却少之又少。有些人,将泡一杯茶、读一本书再拍照发朋友圈的情调,妆要化好、衣要品味的外在讲究,节日送亲人爱侣礼物的情意表达,称之为生活的仪式感。
客人来了倒茶是表面的礼仪,客人来了以后给客人行礼鞠躬,发自内心说一些话,才是真正的礼仪。
试想,一个孩子若做错事会给人道歉,若得到恩惠会向人致谢,他将结下多少善缘!
可惜,今天的家长,忙于把孩子送去学乒乓球、画画、弹钢琴,这样当然没错,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歌诗与习礼。
“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礼仪会对孩子起到强大的塑造作用。
读书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谓的“学”,就是开启他的觉悟。
曾国藩说“读书可变化气质”,阳明先生说“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当孩子开始研读诗歌,并养成习礼的习惯后,就要读圣贤之书来“变化气质”“开其知觉”。
所谓“知觉”,就是孩子的良知和智慧。一个开启了智慧和良知的孩子,他的洞察力极强,心也更加纯粹,更容易通达道理。
读书,不仅是为了教孩子学习知识,更是为了让孩子开启智慧啊。
这是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
有一个小妙招:
可以买一个小音箱,搜寻一些优秀的诗歌或者中华经典放进去。不用多,50首歌、10篇经典即可。但注意,内容要“思无邪”,要能够激扬孩子的大我,从小给孩子种下好的种子。不断地放给孩子听,这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哪怕看上去他没有在听,而是在玩,可其实他都听进去了。没事儿就让孩子听,这时候,不是家长自己在教育孩子,而是借了圣贤的力量在教育孩子。
有时,身为父母,我们的格局与境界也是有限的,这时候,借助圣贤的力量来教育孩子,就是最好的办法。陶冶他的性情,从小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纯善的心。
“歌诗、习礼、读书”,如此简易直白的涵养之法,值得家长与孩子一起实践。
02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训蒙大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好的方法培养他们,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
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习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家长应当)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
然而,很多家长,都是坐在那里督导着孩子做作业。然后天天责怪孩子,你怎么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一味责怪,但不知道导之以礼。
“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这正是囚禁孩子,然后叫孩子“视学舍若囹狱而不肯入”,开始讨厌学习,抄作业应付老师。因为他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家长、老师本应是孩子最亲近信任的人,怎么却在孩子心中成了“寇仇”!令人心痛。
接着,孩子不想见到家长,总是想躲着家长,于是,他们找到网络和游戏,通过不回家来逃避父母。
想想,这样的恶果正是由父母造成的呀!父母把自己变成了监工,在那里甩着小皮鞭似的监视,只给了孩子压力,却没有给他引导。
而阳明先生建议给孩子们的每日功夫是: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做课仿。这叫童蒙养正。
03
我们可以掌握五大要点,将孩子引导到康庄大道。
第一,每个孩子心中都拥有无尽宝藏。
父母要引导孩子立下人生大志。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很平凡、你很平庸”,而要告诉他:“孩子,你心中住着一个英雄,你心中住着一个君子,你将来是一个栋梁之材!将来有多少人需要你啊,孩子!”
这样,孩子是不是更庄严了?这才是引导他、鼓励他,这才是帮助他开发心中无尽的宝藏。
然而现状是,父母常常打击自己的孩子:“你啥都不行,你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了吗?你就是个平凡人,找点活计养活自己就行了。”
孩子有无限潜能,父母为何不去开发?!
第二,行为作用与反作用。
家长要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告诉孩子。让孩子算长远的大账,而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让孩子去爱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人。这样的孩子,他的行为作用将会大不一样。
第三,净心功夫当中的观照。
如何引导孩子们的观照功夫?
让孩子学会在静思的时候,拿笔写下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孩子流泪了,要引导他去想这个眼泪背后的起心动念,是痛苦、难过、抱怨还是悲伤?问孩子,你为什么哭?你当时在想什么?教会他坐在那里静思一下,捕捉一下他的起心动念。如果和小伙伴打了架,就一直刨根问底,让他知道他的起心动念。
让孩子学会静思,帮助他看到行为背后的起心动念,对爸爸妈妈、对小朋友,是什么样的念头和心?这就是练习观照。
第四,反省。
写下反省以后,还要反复观阅,然后改过,不要再犯。反省到了,就一定要改变,把病根连根拔去!如果病根不除,他日还会再发。但凡没有去病根的,都不叫真正的反省,都叫轻描淡写。
第五,引导。
引导,是明心净心功夫的根本。试想,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为的就是培养一种机制。
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读书的机制、习礼的机制,让孩子学会感恩。不断地引导他歌诗、习礼、读书,然后“思无邪”。
孩子放学了,吃饭的时候问问他,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不足?潜移默化地引导他向善。叩问他的良知,让孩子茁壮成长。
我们作为父母,尤其要注意一点:千万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只要对孩子抱怨,就已经给孩子种下了恶毒的种子。想想看,这样的父母,有朝一日会亲手撕碎孩子的前程。
这就叫“心-道-德-事”的明心净心功夫,这些功夫、机制,都是在晦养厚积孩子的心灵品质,让孩子树立正知正见,养他的心。有这样的心,他就有这样的道、德、事,就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人生。
我们作为父母,要先让自己成长,由微光、大光、乃至光芒万丈,而后用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孩子的生命。
我们再也不要说:“我这辈子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自己怠惰消沉,而让自己的孩子为自己实现梦想,这样的爱只是爱自己,而不是爱孩子。
《训蒙大意》带给父母的启示,不仅是教育孩子,也是建设自己。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后齐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完全是可学而至的!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