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胃系病证——5.胃痞(3)

脾胃系病证之胃痞

(未完待续)

一、概述

胃痞是指以自觉心下痞闷胀满不舒且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又可称“痞满”。胃痞(痞满)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痞、痞满、痞塞、痞膈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伤寒论》中则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根据胃痞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胀满、痞塞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有关。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而发生胃痞。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案4(刘东汉医案)

王某,男,40岁。

初诊

主诉:胃脘胀满,纳呆,食后加重10余年。

症见:浑身疲乏无力,消瘦,口淡无味常伴有呃逆,夜间睡眠不实,多梦,小便频数,夜尿2~3次,大便秘而不爽,自觉胃脘部沉重痞满,气短,胸闷,查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涩。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痞满;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属:脾虚气滞湿困。治宜:健脾益气化滞。处方:

黄芪30g、桂枝10g、当归20g、炒白芍30g、茯苓20g、陈皮10g、制半夏10g、炒白术30g、香附10g、焦麦芽30g、焦山楂20g、焦神曲10g、白蔻仁10g、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

患者7剂尽服后复诊,自述胃脘部胀满不适感大有减轻,纳食有增,排便较前通畅,睡眠较前安稳,精神尚可,舌质淡,脉沉细。

原方加鸡内金20g、莱菔子10g。继服14剂。后随诊1年余,随症加减治疗后告安。

【按】此患者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为脾虚气滞湿困证。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是取其“建立中气,理血消食,化积行滞”之意。黄芪建中汤是在小建中汤基础上重用黄芪组成,培补中气之力优于小建中汤。方中桂枝既能助阳、温通阳气,又可平冲降逆止呃逆,加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鸡内金、莱菔子及二陈汤以加强健脾化湿、消积行滞之功。黄芪建中汤以建立中气、恢复脾胃功能,脾运健则气机升降相因,水湿食积自化,胃脘部循环逐渐改善。

案5(潘星宇医案)

刘某,女性,52岁。

主诉:胃部痞满不舒2个月。

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近2个月由于饮食生硬,自觉胃部痞满不舒,饮食减少,口干口苦,服雷贝拉唑后无效,来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症见:胃脘部痞满、嗳气,时有胃部烧灼感,大便干。查胃部按之柔软,无压痛。舌质淡,苔薄黄。

中医诊断:胃痞;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属: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平调。用半夏泻心汤合良附丸加味,处方:

半夏15g、黄芩15g、黄连10g、党参15g、良姜10g、香附10g、瓜蒌15g、枳实15g、陈皮10g、蒲公英15g、 炒莱菔子10g、生姜10g、大枣10枚、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胃部痞满明显减轻,再服6剂。胃脘部痞满消失,饮食正常,胃部烧灼感已减轻,为防止长期服寒冷药伤及脾阳,在原方基础上去蒲公英,加砂仁10g、白术15g,服至30剂后诸证消失。复查HP由(+++)减为(+),改为香砂养胃丸调理善后,一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病为脾胃虚弱,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治疗以寒热并用,散结除病,选为半夏泻心汤。该方出自《伤寒论太阳病脉证·痞证篇》。其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病机为少阳证而兼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成为寒热错杂之痞证。患者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为主症,这是痞证的典型表现。半夏泻心汤最为适宜,其君药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臣以干姜辛热,温中阳而散阴寒;黄芩、黄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佐以党参、大枣、甘草,甘温益气,补脾胃助运化以复其升降之职,蒲公英抗HP,具有保护胃粘膜、调节胃液分泌的作用,良附丸温中散寒以制黄芩、黄连之苦寒,诸药相和,寒热并用则痞满自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清温润通补治疗脾胃病
​脾胃病的诊治思路
胃痞病重视治肝 脾胃同治经方
辨治胃炎以和为贵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胃痛分寒热,病除痛自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