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情

第一幅作品《过往烟云》

刘京老师;
震撼!
画面中老人的眼神、皱纹、胡须、烟斗、烟云……都在向读者讲述着“过往烟云”的故事。
画面反差大,暗部凝重,亮部细节丰富。烟斗上方的烟雾如云搬飘渺,为画面增加了动感,过往的岁月、逝去的年华如同这流动的烟云……


崔南飞老师;
这是一幅名字与画面十分相附的作品。黑白之间彰显苍桑,历史的轮回印在了眼眸里。我十分喜欢这幅作品。


李京京老师:
侧逆光特写人像,老人的神情抓拍得到位,眼神向上向前,岁月并不能磨灭向往的精神。树根烟斗中喷出的云雾生动的刻画出了“过往”这两个字。有个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2.5的光圈仍然获得如此清晰的景深,眉毛和胡须都清晰可数。作者的摄影技术实在高超啊!


王国岳老师:
巧了,我今晚抒怀的唯一作品,正好是排在评片儿的第一幅作品。展示过的六幅作品都是摄影老师们的心血之作,都各有特色,而“过往烟云”似乎更有令我有聊发感言的愿望。
在这里,与其说是对摄影老师作品的点评,不如说是抒发一下观赏学习的感受吧!
“过往烟云”是一幅令人看到后眼前一亮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的包含的元素太有故事性了,所以,我想略占用大家的一点儿时间稍微展开一下叙述。
这是一幅单色的偏低调的人物肖像影作。
从拍摄参数看,50mm的焦距(我猜是定焦人像头)加F3.2光圈丝毫没有影响画面需要的景深。ISO800的稍高感形成的些微颗粒或正是摄影师要刻意表达的画面气氛。作品构图紧凑而不拥挤(如此有故事情节的片子或者也可以不妨再扩展一点空间)。人物拍摄采用了三分面,面部形成的三角光是伦勃朗光造成的效应。较强硬的侧光在模特面部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四高三低”的人物面部优选特征。纯暗背景把人物分离出来,使得其形象更加突出。而上述的色调、影调、构图、拍摄角度、用光等方面的刻意设计,除了营造出整体画面效果的深沉、凝重、神秘气氛之外,还使得人物的“神”、“意”、“道”的表达的核心元素——眼、鼻、口及表情明朗的展示出来。这一切,都是为了与“过往烟云”的主题相扣。
从人像与道具看主题的表达特征。
模特的眼神里显示出来的是凝神,而不是凝视,这神是他的心潮的涌动。挺阔的鼻子在侧光的照射下形成了硬朗的轮廓。翘起的嘴唇和嘴角边斜叼的烟斗,一缕醒目的白须,头上的巴拿马帽,右手的手串儿,无名指、小指的戒指,还有奇特的烟斗,再有刀刻一般在脸的皱纹似乎都在讲述 着主人公的或有着传奇的人生故事。作品显示出来了主体桀骜不驯的性格和他个性化的人生追求及执着的偏好。他饱历风霜或命运多舛,或有着难忘的罗曼蒂克的经历。他的心里似乎有着难以释怀的往事情结。这情结或是罗曼史,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时光;或者是当年的生命中的刻骨铭心的经历及内心纠结的块垒。与他此刻的满面沧桑而言,我想,那不泯的情结或更精彩于少壮时的风华岁月。
再看这一缕烟云。在所有的饰物与道具里,作为陪体的这一缕烟有着独特的呼应主体的作用,也是主题的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往事如烟,此烟意喻彼烟。这画面里的一缕烟云,象征着主人公回忆的如烟往事。妙在摄影师没有选择模特吐出来的烟雾,而是唯有烟斗中的自然飘起来的、不是袅袅向上,而是飘向上方又折向后方缥缈而去。这与主人公的良久凝神回忆过往的烟云的意境契合为一体。至此,“过往烟云”的主题已经有创意的、有想法的表达出来了。
作品越过了拍摄一个东西,进而又超越了拍摄一个意念,而最终达到了一个梦幻的结果,从而完成了这幅作品的拍摄。
作品的成功源于独特的视角、缜密的构思、非常的创意、精心的拍摄、到位的技法和创作的激情。最终,精彩的近乎完美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最后,小议一下模特的一些道具的使用设计。手串儿、戒指都安排在了右手腕、手指上。我想人们通常持烟斗是右手。为了拍下摄影需要的陪体元素,而这些必须戴在手上的道具,就索性安排在右手上了。手串儿如此,戒指亦如此的吧?!对于显示已婚的无名指戒指和执意独身的地表示的小指戒指同时佩戴,是否隐藏着他个人的心里秘密?
感觉到,作品里唯一的微小憾事,就是模特的那个无名指的戒指面儿朝向了相机。这或者是模特为了拍照而有意为之,也许是在佩戴右手时无意间的行为。而且,那枚戒指面儿上显示的还似乎是一个繁体“寿”字?但我个人的感觉,这枚戒指还是自然状态佩戴的好。只要是拍到那无名指上有一枚戒指就好了。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幅有创意、有特色、有故事的好作品。


韦建恒老师;眼、胡子、烟都能给作品加分。


艾静
《过往烟云》
崔老师经常说,拍一个人:一定要拍那个人的“精气神”,要拍出“那个人”来,我们拍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例如《丘吉尔》,例如朱宪民老师的《民以食为天》。
这是一幅优秀的黑白人像作品。看这幅作品时,如同看到一篇精致的肖像描写,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手法之一。通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衣饰等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的特征。

文学的修辞手法一样可以在摄影中得到运用,黑白摄影更加强调对比,光影,质感,纹理。
作者侧逆光拍摄,机位若是再往左移动半格,这布光环境还真有点伦勃朗式布光的感觉,如此明暗光线的强烈对比,更好地勾勒了人物肖像的立体感,老人脸上一条条沟壑刻画出岁月的痕迹,细挑的长寿眉,深邃明亮的眼神,饱满的厚唇,长龙的胡须,让人物形象性格刻画的更加鲜明,坚韧、淳朴、平和。带着两枚戒指的右手,手腕处的单圈手串,被稳稳托住的随型根雕烟斗,穿着的服饰,处处散发着这位老人的气质,饱经风霜后的沉稳,祥和,从容不迫。烟丝在燃烧,如同老人的灵魂在燃烧,一生的坎坷经历化作一缕缕轻烟,弥散在那寂静的黑暗之中。


崔伟立老师:
人过五十就已经知天命,人过六十(七十)那就满脸都是故事了,拍老人,就是试图用镜头语言帮助被摄人物说出自己的故事。
而镜头的这种“说”,多是借助“灯光”或者是“布光”来实现的。
要想拍一张传神的人物肖像摄影作品,有些技巧是需要我们学习并掌握的:
第一:表情
我们拍的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性格?我要通过“拍”他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心里感受?这一切都是通过光线和镜头对人物表情进行刻画来实现的。
拍摄前,我们应该尽可能与拍摄对象(专业摄影模特除外)进行沟通,彼此尽量多一些了解,在拍摄时,还要尽量让人物放松,展露出他自己真实的自然的一面。很多时候抓摆结合的创作手法更容易出彩。
第二:光线
自然光拍摄,要让拍摄对象面向光源,迅速找出这种光源防方向在刻画人物时的不足,进行必要的补光(闪光灯或反光板)。如果没有补光设备,那就让被摄人物的面部朝向光源方向稍微向上倾斜(参考作品《过往烟云》中的人物眼神)。
第三:构图
在狭小的由人物肖像构成的取景环境中,要运用三分法或光线纵深两种构图方式营造三维空间,完成肖像的立体塑造,作品中尽量包含前景、中景和背景(作品《过往烟云》就是利用了光线明暗分布完成了肖像的立体刻画)。
作品《过往烟云》在上述三个主要方面做得非常棒,这是一幅非常精彩的人物肖像摄影作品,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和学习。还有很多拍摄技巧,以后我们再慢慢交流吧!






第二幅《祖辈的故事》

崔南飞老师;

这一幅《祖辈的故事》,描述了一群孩子在大门紧闭的“记忆磁器口”博物馆前,不愿离去,众人贴门缝观看一探究竟,感觉这门里真有故事。
如果,将倾斜后倒的房子再调正一点就更好了。


艾静老师:
崔老师语录:拍一群人,其实拍的是一个人,只不过是一群人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拍一群人,就是要拍出和谐的氛围,同时要注意人物的视线(或朝向)统一。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来解读下面这幅作品。
“记忆磁器口”店门前,六个小孩子不约而同地扒着门缝向内观看,人物视线、姿态统一。
引发观者好奇他们在看什么,而店门口的牌匾告诉了我们,记忆磁器口,讲述的应该是古老的那份岁月记忆,那势必是祖辈们的故事。
画面构成很简单,没有更多铺垫渲染,但摄影就是这样,似简而深 ,看似简单的画面,却是最一往而情深。
在年轻一代孩子们的眼中,祖辈的故事是那么遥远,他们无法经历,但依然吸引着他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是一种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可以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


李京京老师:
很好的街拍作品,孙辈们透过门缝在探寻祖辈的秘密,无论是构图和色彩都很棒,可能由于环境光较暗,作者采用AV模式,光圈2.8,ISO640来拍摄,效果不错。


王国岳老师:减一些饱和度更好。


张国芳老师:右上角的灯笼使整幅作品显得更加生动。


韦建恒老师:作品最主要的好是上面有五个大红字的牌匾,没这个牌匾,主题《祖辈的故事》就不能成立。




崔伟立老师:

我相信艾静老师一定会解读作品标题和画面含义,我就跳过这个环节啦!重点说说作品多种构图形式完成的复杂构图与思想表达。
一、包围式构图:导引观众最终将视线引领进入了房间里的“神秘”,使观众也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暗合了画中人的心理状态。
二、十字交叉上的呼应:1与5、2与3在色彩上的呼应,使作品更加完整饱满。当然也可以说1与2呼应、和3与5呼应,共同构成了框式循环。无论是交叉还是框式循环,观众的视线被作者巧妙地限定在了这个范围内,很难走神发散出去。
三、奇数构图:对称式构图和平衡式构图等构图形式被称之为偶数构图,追求的是平稳,弊端是容易导致保守与呆板。而奇数构图会在趋于保守或呆板的构图中添加一些灵活的元素,让画面顿时鲜活灵动起来,例如作品中的3、4、5将六个孩子巧妙地分成了1人、2人、3人组成的三个灵动的小组,让孩子们在画面中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将他们的“好奇”与“窥探”刻画得非常到位。
此外作品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1.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作品整体氛围有些沉重(色彩饱和度稍高了),希望作者在后期PS里进行局部调亮,给画面添加一些亮丽元素;2.孩子们的服装太过深色,不知道等一等会不会有更精彩的瞬间。这幅作品是10月6日的17:45拍的,再等,估计天色会更暗,看来这一点建议也有些过分了。

邵晓霞老师对作品进行了后期“怀旧”处理:

史克津老师更是不辞辛劳,两个版本一起来怀旧:

第三幅作品《画笔的故事》

崔南飞老师:

这幅《画笔的故事》抓拍讲述者还是到位。但听者的表现如何?感觉穿红衣女子并没有听讲,眼光偏上了。而后面的女子在认真听讲,可离的太远,能听见吗?


李京京老师:题目贴切,老人神情生动,女孩虽是背影也能看出听得很专注。数据也很好。




艾静老师:
崔老师说,拍两个人:拍关系拍交流。
画面中老人神采奕奕,手托速写画本,左手执笔,开心地在诉说着与这只笔有关的故事。
背对而坐的红衣女子,是否专心地听着,我们无法知晓,她手中手机屏的画面好像还停留在手机拍摄界面。如果是想强调老人的状态,强调女子专心听的状态,那这个手机尽量不要出现在画面中。
不得不说这个角度取景,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干净的背景,但远景的人物状态不好,机位可以再升高一点,镜头向下再旋转一点,这样画本上老师绘画的图案会更明显。
就老人与女子之间的主次关系来说,女子不是作为画面重点,只要留下耳朵听即可,老人背后落在地面的白色报纸属于无效穿帮元素,现场捡起来放一旁。
由于画面色彩太多,我个人偏好黑白,做了个剪裁后的黑白示意图:

崔伟立老师:

摄影,是用镜头语言来讲故事,讲得好不好,都在镜头语言上。
那什么是镜头语言呢?
镜头语言是电影词汇,什么推拉转移呀,什么跟摇升降呀,总之说的都是电影摄像师在拍摄机位上的事儿,后来...再后来...摄影家们就把这个词给借过来了,借的时候又没好意思履行手续,那就得藏着掖着,于是的于是,这个词在摄影圈里,各有各的解释,又谁都不说明白。
镜头语言往深了说,它包括了摄影技术技巧艺术上的林林总总,简直就是“摄影”这个词的另一版本,摄影=镜头语言,需要再解词。
往浅了说,我个人理解,就是“机位+构图+说事”。
机位:模特在哪儿?我站在哪儿?怎么取景?最后要完成——我要说什么?
构图:横画幅?竖画幅?主体元素?衬体元素?封闭构图?开放构图?最后要完成——我要说什么?
这么去理解的话,“摄影语言”=“我要说什么”,简单,完美!
画面把主题说清楚了,好作品。有多好,另说。
画面没有把主题说清楚,进步中的作品,需要继续体会和努力。
作品《画笔的故事》如是。


王国岳老师:
《画笔的故事》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关注一下。一个是背景的比较杂乱,而且有干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办法选择背景,那就把光圈全开,尽量的去虚化。但是,38mm来说也不会有多大意义。另外,机位距二人过近,造成了畸变。旁听的女人显得体型过大,而主体这位老人呢,显得过小,被矮化了。





第四幅作品《山里娃》

李京京老师:

低机位抓拍,时机太好了,构图恰好把人物放到树档之中,衬着远山和天空的云,光脚男孩手托篮球跃起,反映出了山里娃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精神。下面的两个娃手里拿着红旗是点辍但也让人感觉有些导演的痕迹。


崔南飞老师:
低角度拍摄,形态抓拍到位。
如果孩子们不拿国旗就更好了。
拿着国旗打蓝球,一看就是摆拍。


崔伟立老师:
真与不真,实与不实,作者是有切身体会的。作品的创作时间是10月6日,正值国庆节期间,如果是摄影人带着小国旗进村进行摄影创作,孩子们领了国旗,又在自由状态中玩篮球,这幅作品可能就是真实的记录。


艾静老师:
拍三个人(三个以上)——拍和谐氛围。
拍摄角度好!画面情结好!色调处理得好!人物状态抓拍得好!画面中细节更好!
广角镜头优势: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前景和背景概括的范围很大,可以充分呈现画面中前景、中景、背景等不同层次,有利于展示主体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 有利于塑造画面的空间感,人物造型上更有视觉冲击感。
作者使用广角镜头低角度拍摄,让整个画面空间感立体起来,三个孩子之间的层次关系、人物精神状态,手中挥舞的小红旗,悬空的篮球,跃起手托的瞬间,画面情绪得到充分展现。
如果是摄影协会有组织影友到贫苦地区进行拍摄,后期征集作品进行入围评选,那画面中最闪亮的瞬间是中间后排位置的小孩手中的红旗,放大后,您可以看到那面小红旗基本五颗星星是全的,这必须给老师一个大大的赞!!
细节有时至关重要,同样的环境,别人如果也抓取了同样的瞬间,几幅作品放在一起竞选入围的话,这面相对完整的小红旗将起最终决定性作用。




崔伟立老师:
我得先想想廉老师和艾静老师会从哪个点来点评作品,然后,然后...然后绕开这两位老师。
总评作品:精彩中稍有遗憾,但情景不能再现。
街拍人像,原则上说还是属于纪实摄影这个大范畴。
上个月,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为各区县分会理事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十节课下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在“纪实”原则上,要敢于记录真实,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情景,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希望通过摄影这种形式,让现状给以改变。
这可以说是摄影家自身本就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
肩负与不肩负这份责任,是“家”与“师”的最大差别。
老龄摄影,说白了是玩,说浅了是爱好,说深了才是创作。
但我们在玩与爱好中也会不其然地遇到一些社会问题,那就拍,或者一定要拍,将历史赋予我们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临时(暂时)把自己当成“家”,把作品留给社会,留给历史。
也不枉了我们老了老了,做了一回摄影家。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重视”摄影,“重视”创作,诞生了很多“创作基地”和“纪实故事”,这从根本上已经违背了摄影,不拍也罢。










第五幅作品《开心一刻》

崔南飞老师:这幅感觉很温馨,爸爸和女儿同沉浸在幸福的时光。景深控制的好,前实后虚,人多也感觉不乱。

刘京老师:画面生动、有趣、有温度。
韦建恒老师:文字说明有时是必要的,但作者应力求用画面摄影语言告诉读者。
李京京老师:父女两人等车间歇一起玩手机,拍摄角度构图都很好。数据也好。背景是否可以再虚化一点?


艾静老师;
依然是拍两个人:拍关系拍交流。
画面这对父女之间的神态抓拍的很到位,但由于现场背景杂乱,景深与取景范围,抓拍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又要考虑人物精神状态,又要考虑背景穿帮人群,还要考虑我们当时相机镜头的特性。
如果带了70-200或150-600的镜头,那背景虚化会很明显,杂乱的背景可以直接过滤掉。
但如果我们带的是短焦镜头,就需要大光圈来进行背景虚化,F2.8也是可以考虑的。
如果我们带的是华为P30PRO,选择大光圈模式,手机可以模拟出一个良好的虚化效果,顺带美肤功能。
如果我们带的是数码微单,即便F4.5的大光圈,在背景虚化效果上无法达到像单反一样的效果,也无法像手机一样完成模拟效果。
那就只能在把控取景范围上进行调整,于是我对画面做了剪裁,即便缩小了取景范围,但背景穿帮的女子依然无法规避,所以现场拍摄时遇到这样穿帮的情况,我们还要多等等再按快门。

崔伟立老师:
中级班,我讲了“拍两个人,要拍关系”;讲的是人物朝向、视线统一、动态走势、预留空间等两个人的人像拍摄技巧。
高级班,我又将关系细化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主谓(动宾)关系”等等等等,讲的是画面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关系,并通过对关系的讲解,论述了“关系--构图--主题表达”之间的辩证法。
人物位置突出了人像的父女情感;
面部表情突出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作业本、手机画面、小书包,营造出了一个“临时”的学习气氛;
周围或行走或滞留的人影,构成了“闹中取静”的主题环境。
《开心一刻》似乎有点跑题,但细想一下,娱乐于教的话,放开身心玩会儿手机,不也是《开心一刻》吗?
好作品,值得玩味。
换过来,值得玩味、分析、参考、借鉴一下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韦建恒老师对作品进行了剪裁,效果如下:

第六幅作品《耳语》

史克津老师:

“耳语”很有趣的画面,两个小男孩,窃窃私语,一个出谋划策,一个心领神会,配合默契,看来是老搭档了。这样场景在儿时的记忆里是常有的呢。这是要去东邻家“偷”枣呢?还是要去西邻家“拆”竹帘啊?总之都是得背人的把戏吧。看白衫小娃的手挠动作以经心痒难耐了,动作表情抓拍到位,点赞!他的口罩提示此情就在当下,看来时代变了,童心依旧。我们这样年龄人看到这个画面也是会心一笑呢。
我对作品进行了二次构图,如下:

崔南飞老师:
抓拍的真好!童真童趣,表现到位。剪裁一下,是不是更好点?
李京京老师:
孩子们的交往神态刻画的太传神了,尤其是白衣男孩还在一边带笑倾听一边搔痒,生动可爱,绝对是偷拍下来的。


艾静老师:
拍两个人:拍关系拍交流。
这应该是一幅儿童摄影习作。
60mm F7.1 1/1600 iso320 -1.3 AV
画面中两个骑童车的男生,交汇在一处,其中一个男生对另一个小男生正耳语着什么。
作为摄影练习,作者应该还在初学阶段,通过练习发现问题,下面我就说两个问题。
问题1:作者持机时手动了,从拍摄数据来说,画面不应该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所以感觉应该是作者身体微颤,影响了拍摄,以后要多多注意。
问题2:穿白色T恤的男童衣服发生严重过曝,作者使用佳能评价测光,如果对焦点在小孩的脸上,需要追加-2.3或者更多的负值曝光补偿。
这需要作者多多体会佳能评价测光的特性,多练习,多体会,多理解,循序渐进掌握好对焦点、测光点以及曝光补偿之间的相互关系。
拍摄相对静止的人物时,快门速度可以降低一些,看这样的快门速度,不知道作者是否还在练习抓拍骑行中的儿童,鼓励老师多练习多尝试。
关于儿童摄影,个人有两点小建议:
1.别总用成人的视角是拍摄孩子,多变幻一些角度,该蹲下就蹲下,该趴下就趴下。
2.由于孩子的表情是稍纵即逝的,要养成通过取景器来观察人物状态的习惯,随着画面人物关系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灵活切换不同焦段,完成不同的构图需求。
对这幅作品做了个剪裁,如下:

崔伟立老师:
我还得想办法绕开廉老师和艾静老师的点评。
您问:街拍好玩嘛?
我答:苦乐其中,永远拍不够。
您问:街拍,拍什么?
我答:拍有趣。
这一瞬间,足够有趣,喜欢儿童摄影的观众会耐心读下去,甚至还会开脑洞,脑补他俩的“耳语”肯定会有淘气的内容。
这已经是好作品了。
如果能将我对第五幅作品点评的中心思想借到这幅作品上来,我们还可以脑补这两个小孩儿是怎么骑行在一起的?是怎么构成现在的这种画面关系的?
它还是好作品。
我甚至想跟所以开儿童摄影店的摄影师说,这是样本,照着这个来吧,把孩子们拍得自然一点儿,活泼一点儿,再像孩子一点儿。
但《耳语》还是有遗憾,佳能5D Mark IV机身,1/1600秒的快门速度,60mm的镜头焦距,放大作品后,画面为什么会虚(肉,不清晰)了呢?
我分析不出来了。
希望作者静下心来,回想一下整个拍摄过程,是不是仓促拍摄的呀?或者是后期PS调整小格式时出了什么问题?
但愿不是机身和镜头的物理问题。

韦建恒老师对作品进行了二次构图,效果如下:

邵晓霞老师:画面抓拍的生动,有故事。
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剪裁的好,给足了环境更加有趣。













微信群每周作品点评活动·征稿启事
参与方法:群友每人每周限定投稿二幅,投稿指定邮箱:2496039072@qq.com
作品要求:近期拍摄的得意作品,内容题材不限,长边像素调整为1600,加白色边框,边框内注明拍摄数据:作品名称、焦距、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曝光补偿、曝光模式等信息,边框内不得标明作者姓名。
敬请通过邮箱署名投稿。
活动时间:每周六20:00-21:00之间群主主持活动,组织群友对5-6幅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浏览57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这4种摄影构图技巧,让你的作品瞬间高大上
【学习】如何3步用手机拍出漂亮风景,又快又简单!快通知群里的朋友一起学习
徐晓刚点评网友摄影摘编
对于摄影作品来说,构图到底有多重要?老摄影家4方面全面解析
构图完结篇看完这个你就可以出师了|跟我学基础
【周三百群联播课(7)--《徐晓刚老师评影友的30幅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