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道天罡----天乙神针系列之二:中道

黄道天罡

天乙神针系列之二:中道

文/张伟杰(玄雷子)



  中道的概念

    地球在自转中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地球不停地摆动,这种摆动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略扁的旋转椭圆球体的形状。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其表面温度寒热的周期性变化,受热则张则升,受寒则敛则降,这种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使万物的张合,水气的升降,呈现一种升极而降,降极而升的循环状态。

     由于地球的摆动,打破了温度寒热变化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形成了热极寒过,使地球表面的物质现了升而不降,降而不升的极化现象。

     热极则万物焦黑,万物凝黑,这都是由于地球摆动造成寒热失中而形成,故将这种摆动的轨迹称为中道。

     综上所述,中道是产生寒热偏颇,造成水升而不降,气降而不升的极化现象的地球摆动轨迹。


  中道如何主宰有无的极化

    中道是地球摆动的轨迹,由于它脱离了自转和公转的勒迹,故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产生了热寒过极现象。

     水受热化气上升,热极水全化气令水消失,从有变无;气受寒变水下降,寒极则水凝结,失去疏润之性,虽从无生有,但物质已丧失功能,处于灭绝态,因此黑道主宰的是升降的有无极态。

     它体现的是水的多寡,火的盛衰,是水火比例的失态。表现为水少火多,水消失;水多火少,火窒灭两种状态。

     古人认为黑道不吉利以此为由,因为不论上升还是下降都无意义。向上升,水化气,阴生阳,但水消失,阴失去;向下降,气化水,阳归阴,却无生机。

     因此只有保持升降平衡,才能使天地自然万物恒存。在天地宇宙中,水受阳光照晒,化气上升,受凉成云,再受凉化为雨水而下降。

     若阳光照晒无度,水不断受热,化气上升,则大地一于涸,万物焦裂;如太阳不出,天空阴郁,气受凉不断化水下降,则水气泛滥,万物窒息,空气稀薄。

     故水气升降平衡是保证天空显晴朗之象,大地呈和润之态,自然万物生存的根本。

     在人体中,心阳下照资助肾阳,使肾水化肝气上升,上升之肝气与肺吸之凉气,雾化为水液而下降,以补充肾水消耗,维持体内水气升降循环,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道在人体中的位置

    人身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间有一主脉,如树之主干,称先天真脉。此脉上口为百会,下口为会阴。

     通过百会与天沟通,使阳气下降,产生功能,获得生命活动;通过会阴与地交流,摄取地之阴质,化皇有形,以维持生命活动。百会统帅周身之阳,会阴固摄一身之阴。

     从会阴经督脉到百会为阴升,是阴质生功能,全神明的过程;从百会经任脉到会阴为阳降,是功能造物质,炼阴精的途径。

     因此先天真脉通过百会、会阴控制任督二脉,以完成人体的阴升阳降,物质生功能,功能造物质的生命循过程。

     百会为阳之极,会阴为阴之源,道主宰升降有无的极化,故将先天真脉喻为中道在人体中的位置。

     从百会经膻中、神阙、丹田到会阴是任脉循行路线。百会在头之巅顶,为人体六阳之首,通过百会,将阳气降人体肉,使体内阴质产生功能,开始生命活动。

     膻中在两肺之间,而肺主气,故膻中为诸气之根。周身五脏六腑,诸筋百骸由于气的推动,才能得到血的濡润和温煦,进行各自的气化活动,维持生命之存在,同时肺吸之气又是生血降液之源。

     神阙为生命之蒂,人得父精母卵而成形胎时,母血的输入是通过神脐连成一体,在母腹未生之前,称之为先天,其气血从此处而输入,是阴阳交合的最佳状态。

     人类亿万年的进化过程,在先天的十月中,又重演了一次。这一从受精卵到完整婴儿的过程,代表了整个人类全息,保留人类发展史中所有有益的智能。

     故神脐具有人类潜在的本能。丹田指脐下阴上这一小腹区域而言,此处为小肠所居,小肠前方被大网膜包被,大网膜内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分解能释放较多的热量,使小肠升温,以利熏蒸榨取,摄取营养,故丹田是提取生命活动物质的场地。

     会阴为接地之门,主一身之阴气。会阴在二阴之间,是督脉、任脉、神脉,阴跷四大脉之起所。

     人身之精即在此处所藏聚,又在此处所化所分,是阴阳互生互化之中枢,是先天真脉之根,是周身经脉造化之源。从会阴经命门,夹脊,玉枕到百会是督脉循行路线。

     命门位于二肾中间,主相火,为阴中之阳,是元气,元精生发之源。人身之精在命门相火作用下蒸腾化气,以开敢三焦五脏六腑之气化活动,是体内阴生阳,物质产生功能之原动处。

     夹脊是指膏肓到心俞一段,为心脏在背部的投影,心主血,故夹脊为血之根。人之生命依髓敢动,赖血而维持,虹由髓造,因此夹脊为髓化血,(确切地说是髓生血细胞)上注于心的通道。

     此为古人称夹脊为血关之缘由。由此可见夹脊是维持生命功能之通道。玉枕上翘通于脑,脑为髓海,而主神明。

     脑之髓由肾精提炼,并经脊柱上注而成。故玉枕为诸阳之关,全神之路。百会为脑之巅顶,是阳之极,统一身之功能,帅周身之阳气,领心脑之神明,故从会阴到百会是物质产生功能,精生神之途径。



  中道极化升降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地球的摆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出现寒过、热极。寒者,气化水下降,无形生有形;热者,水化气上升,有形变无形。

     寒极万物凝而暗黑;热极生火万物焦黑,将这种摆动轨称为中道,故中道形成了热寒升降至极现象,这种极化升降学说敢示了升极而降,降极要升,升降平衡是万物恒存之大则,指导我们在临牀工作中调节寒热,维持升降平衡,防止阴阳失衡是防病治病的根本。

     人是天地孕化而生,受天地宇宙大规律的左右,人体内五脏六腑生克制化的气化活动便是升降平衡在生命活动中的体现。

     肾性寒主水液,水性寒润趋下,心阳下照,防止水凝结阻塞,并助水化气,行使肾脏的孕化功能。金凉降水液补充肾水的消耗,使水气循环得以维持。

     肝性温,主升发,条建,肝气升敢动心脏泵血,条畅疏理体内气机,肺之凉降使肝之热气升极而降,防止肝阳过而亢。

     心属火而主血脉,肾上提使火生有源并免除了火之亢烈,形成了水火既济。

     脾主运化,升提水谷精微,其升赖心阳助,肝木疏,升极必降,升提之水谷精微依肺之降入下焦而提炼、分配,若无肺之降,则水液滞留中焦而生痰湿。

     肺主凉降,心阳避免肺脏凉敛过而助其宣化,濡润周身,通心阳者,助肺阳宣也。

     心肺、脾胃,肝肾分居上中下三焦,由下焦至上焦,水生木,木生火,有形化无形,产生功能,敢动和维持生命活动,由上焦至下焦,金生水,无形生有形,再造物质,补充和维持生命活动。

     中焦土者,由火生,并生金,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是功能再造物质之联络站。上下焦的升降体现了升极必降,降极必升,生命的循环不息状态。

     若寒热失调,气机当升不升,升而不降,当降不降,降而不升,升降失衡则生疾病。

     临牀中寒热失调之症以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为代表,升降失常之症以痞症和膈症为代表。

     人阴虚之初则生热,此为水少火旺,但阴虚至极则忙冷,此为水竭火灭,阴不生阳,故真寒假热者,真阴虚也:热极则万物焦黑,舌苔表现为黑。

     人阳虚之初则怕冷,此为水寒火衰,但阳虚至极则发热,此为水凝火灭后,水凝结郁而又生热,故真热假寒者,真阳虚也,寒极万物凝而暗黑,舌苔表现为青紫。

     痞者,闭塞不通也。痞病指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堵塞不通,而外观膨隆不显,触之柔软不通的一类病症。其病机责之于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位居中焦,是人体几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以升为通,脾升则肝肾俱升,胃主受纳,以降为功,胃降则心肺俱降。胃降助脾运化升提,脾升资胃腐熟、下输。

     二者一升一降,互相协调,升降失调,痞症生矣。临牀发病之因多有以下几种:

     ①情志内伤,喜怒无度,气机郁而不行,悲忧气下,多思气结,恐惊而气逆乱,使脾胃运化失常,以致中焦痞塞

     ②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使脾气不运,胃气不纳,窒塞为痞

     ③外邪内陷,病邪在表,理当汗解,医反攻下,邪陷入裹,或伤寒之邪由表及裹。如素体裹气不足,尤以脾胃气伤,邪热内传,结聚于心下,遂成痞症

     ④食滞气阻,多由醉饱过度,面咸风寒,或者气恼,以致食滞于中,脾元受伤,胃气不行,升降不通而致痞病

     ⑤饮水雍聚,脾胃失运,水湿不化,酿生痰饮,痰饮水湿停聚,使清阳不得上布,浊阴不得下输,积结于中,痞病由生瘀血内阻,瘀血壅滞,气机阻滞,痞闷不舒。

     临氏中痞症分为三大类型;

     一为实痞,多有外邪内恋,胃热气滞,饮食积滞,痰浊内阻,肝气郁遏所致,

     一为虚实夹杂之痞,误下邪陷,既伤脾胃,又有食滞,水气不化,客气匡逆,为虚实寒热夹杂之症;

     一为虚痞,非因食滞、气滞、外感而因脾胃虚衰,运化无力,气血亏损所致。

     膈症又称噎症。噎指吞咽食物时哽噎不顺,膈乃膈阻不通,饮食不下,当降不降。噎轻膈重,噎可单独出现,又为膈症的前期,即噎是膈之始,膈为噎之渐,古人云:倔壹之与膈,本同一气,膈症之始,靡不由噎而成。故往往以噎膈并称。

    噎膈之病由忧喜郁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宣,肺氟失和,气、血、痰瘀结,填塞胸膈,结滞心下,饮食难入而致,其病机理多有痰气交阻,淤血内结,气虚阳微和阴津枯竭四种类型。

     痰气交阻多为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气结则湿聚,痰生,痰气交阻,胃气不降,食道受阻而饮食难下;淤血内结多是喜怒伤肝,肝气郁结,血随气滞,失于流畅,积瘀不化,阻塞食道;气虚阳微多由痰阻与血瘀日久,脾肾双亏所致,脾气虚则难以运化,肾阳衰则难以温化,气虚阳微不能化津,口吐清涎,饮食不下;阴津枯竭者气郁化火,牙灼津液成浓痰阻于食道,消灼胃阴,土不获濡润,耗竭血,不能上润咽隘,上则食道阻塞,干枯饮食难下,下则肠燥结,便如羊屎,为噎膈之重症。



推荐给朋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3)(转载)
十二消息卦图+一会阴,一会阳,循环往复图
四圣弘医第208篇 本次疫情何时结束
春 分 | 注意:又到了一大关口
任脉
古籍摘录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