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近代哲学之耻?
userphoto

2023.06.12 四川

关注

研究近现代西方哲学,都会接触到这个说法:”近代哲学之耻“。那么,什么是近代哲学之耻呢?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去确立“世界”的合理性。

这个问题开始于笛卡尔。

我们知道,笛卡尔通过他的普遍怀疑,将所有的一切都打起了括号:既不说它们实在,也不说它们不实在。在他进行普遍怀疑的过程中,他最终发现有一个绝对不可怀疑的东西,那就是作为“思”的“我”。在这里,笛卡尔是在很普遍的意义上使用“思”的,它包括:感觉、思考、感知等等。他说:“当我们在怀疑的时候,怀疑本身已经是清楚明白的了。”为此,通过他的普遍怀疑,他总算找到了一个不可怀疑的阿基米德点:“作为思的我”。

接下来,他的任务是以这个不可怀疑的“我思”过渡到“广延”(世界),但他发现,把世界悬置起来是件容易的事,但要回过头来证明“世界”的自身存在就难如登天了。

因为,对于他而言,他所说的“思”就是一个纯粹的发生,它一定是不能包含任何内容(所思)的东西,因为所有的“所思”都是值得怀疑的。举例而言:我在思考我面前的这个杯子是否实在。在这里,所思是“杯子”,这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毕竟我在做梦的时候,也会看到这个“杯子”,但它的的确确不存在。但是,在这里“思考”本身却是实实在在的。也就是说,这个进行思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可为什么是“我思”呢?笛卡尔在这里所试图表达的是:所有的思都伴随着一个“我”的表象。当我在进行思考时,我总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个思是伴随着“我”,也就是说:当我在思考的时候,我很清楚是我在思而不是某个石头或者他在思。

为此,笛卡尔最终确立了两个实体:思和广延。并且认为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作用。

于是问题来了,虽然我在思“世界”,但这是在我“思”之内发生的,为此,它属于精神的领域,既然我已经否定了思维和广延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我怎么能够肯定我之所以思考世界,是因为有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作用于我,我才思的呢?这难道不可能是我在思中构造了世界么?

笛卡尔最终通过上帝来解决从“思”到“广延”的过渡。但当对上帝的普遍信仰已经式微之时,这一缓兵之计当然就不奏效了。

第一个对世界问题做出突破性表述的是莱布尼茨。他提出了单子说,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是精神实体,每个单子之间各不相同。单子既然是精神实体,那么精神与精神之间就存在着对抗。为此,那被我们认作是广延的东西,其实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是独立于精神的存在,而是“不可入性”。当一个或一群单子作用于另一个或另一群单子时,由于单子之间的不可入性,所以就发生了对抗,为此,我们才得出了“广延”这个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盲人,他看不见任何东西,那这个时候,他怎么知道他撞到另一个东西了呢?当他正常走着的时候,他不会觉得有什么阻碍着他,但一旦当他撞到某个东西时,他就会发现一个不同于自身的东西了。为此,莱布尼茨的一个贡献是:即便没有独立于精神的物质,精神依然能够去解释物质的存在。简而言之,广延就是单子与单子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个不可入性。就像当某个人的意志与你的意志发生冲突时,你才会发现:原来他不是绝对附属于你的。

莱布尼茨的这个思路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胡塞尔。他认为所的意向要么都是关于某物的意向,要么都奠基在关于某物之意向的一个意向之上。例如:你说你爱一个人,那这爱必须是对某个人的爱,不存在没有对象的爱。你说你开心,那你这开心必须是因什么而开心,不可能没有个让你开心的对象。并且,这对象是由意识构造出来的一个意向相关项。可这绝不是说:这个对象是存在你意识之内的,也绝不可以说,这对象是存在于你意识之外的。因为一切超出意识的东西,我们都不可言说,它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

在这里,胡塞尔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当我们在看某物的时候,我们已经从自身出发,对它有所给予了。千万别觉得这是荒谬的。你想一想,为什么当你和他去看同一幅“画”时,却有不同的感觉呢?在一个艺术家看来,梵高的画是美的;但在一个不具审美的人看来,它就是一副普通的画。那么请问:此时你还能说你们看到的是同一副画么?

我们经常说:要打开自己的格局,格局大了,看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这其实已经暗含:我们在看某个X时,已经对它有所给予了,而且必然要有所给予,如果没有这种给予的话,你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自然态度,当然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的态度是: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我们“看”的东西,这东西本身就是那样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但这不影响我们采取不同的角度去看它。这其实是耐不住哲学的反思的。因为,你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个你口中所说的东西。当你说这个东西存在时,你只不过是在表达你的一个信念,而非是一个知识。为此,倘若我想告诉你:这不是一副普通的画,而是一副有深度的话,那么,我必须跟你交谈,企图是说服你,即:让你站在我的“角度”来看这副画。我现在做的工作也一样,就是企图说服你,让你接受我的看法,站在我的角度来看我看到的东西。

这一思路同样存在于柏拉图那里。在柏拉图那里,一切可感事物都是由理念而生出来的。先有理念后有可感事物。理念是共相,可感事物是殊相。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思路是正确的,我们只有首先拥有了共相,之后才能看到殊相。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是“茶杯”,即便是你面前放着一个茶杯,你也不会看到它,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杯子。又比如,在你面前放着一本海德格尔的书籍,你不知道海德格尔是谁,那你也看不到它,你看到的(假如你是个收垃圾的)将只是一件废品。

为此,我们总说,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高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结:

近代哲学之耻,指的就是如何证明一个世界的存在。这一问题,肇始于笛卡尔,在笛卡尔之前,没人会怀疑世界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笛卡尔在西方人那里实现了一次范式革命,人们无法在完全地用以往的哲学去思考问题,顺着这一思路,世界的问题开始浮现出来。笛卡尔之后,许多哲学家,包括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胡塞尔、海德格尔都在思考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如今依然是一个让我们十分困惑的问题。人们总觉得,不能用知识去证明世界的存在,这总是哲学的耻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塞尔贡献了他的方案,胡塞尔提出的一些看法,也彻底颠覆了我的三观。有趣的是:类似的看法,在中国古代也有,你知道是谁么?我们下期再揭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点丨方向红:单子论的逻辑中断与朱熹理气论的现象学重建——兼论一门气的现象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人类理解新论》作者:莱布尼茨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 :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思想
莱布尼茨|近代哲学
读《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景——兼评“主体死亡”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