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会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军校学习?
userphoto

2023.08.08 四川

关注

甲午战争之后,国内并没有立即掀起赴日留学浪潮。

因为当时清政府的策略是“联俄拒日”。

也就是联合沙俄,压制日本。

故而在1895~1897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几乎没什么实际性的官方交流。

这种僵局,一直到1898年才打破。

1898年,清政府搞维新变法,日本是维新变法的模板之一,双方关系这才有所缓和。

也就是在此期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与清政府达成交换协议: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资助两百名中国留学生为条件,换取日本在福建修筑铁路的权益。

这才开启了中国人到日本留学的序幕。

比如蔡锷就是在这之后(1899年),得以去到东京大同高等学校留学。

不过1898~1900年间,也仅仅只是开启了序幕而已。当时并没有形成留学浪潮。

中国学生旅日浪潮,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才形成的。

比如我们现在比较熟知的民国名人。

陈独秀、王国维(1901年分别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物理学校)。

廖仲恺(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读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

蒋百里、许崇智、吴光新、张校准(1903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同期的还有第二次留学的蔡锷)。

鲁迅(1904年赴日学医,后弃医从文)。

蒋介石(1906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阎锡山、姜登选、韩麟春、孙传芳、唐继尧、赵恒惕、李烈钧、程潜(1907年分两批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徐树铮(1908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杨宇霆、方鼎英、张辉瓒(1909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李大钊(1913年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

张群、何应钦、朱绍良(1914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便都是在这之后才去到日本留学的。

那么为什么1901年之后,日本愿意接收这么多的中国留学生?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日俄矛盾加剧,日本希望通过改善与清政府的关系,达到“联华抗俄”的目的。

众所周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不仅派兵参加了对天津、北京方面的战役,还单独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

《辛丑条约》签订后,联军陆续撤走,而占领东三省的俄军却不撤。

对此,不仅清政府抗议,日本也抗议。因为俄军虎踞于东三省,既威胁了北京,也威胁到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

然而,日本的抗议,沙俄置之不理。以御前大臣别佐勃拉佐夫、内务大臣普列维、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为代表的沙俄高层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是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对手。

这些人主张,沙俄要对日本强硬,先拿下朝鲜半岛,再殖民日本。

后来日本方面对抗议和谈判不抱幻想,便转而到了武力对抗方向。

而当时的形势是沙俄强,日本弱。尽管日本背后有英美的支持,但英美不出兵,只在背后提供暗中扶持。因而这一时间,日本便希望与清政府搞好关系。

毕竟此一役,日本只能赢,不能输。

一旦输了,就满盘皆输。明治维新三十年的成果,会化为泡影。日俄战争又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中日关系稀烂,这仗会很难打。

第二,日本希望通过留学教育,培养中国国内的亲日派,继而控制中国。

甲午战争后,甚至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都不高。

当时的西方列强,虽然认可日本是非白人国家里,比较文明的国家,但它们并不认可日本属于“列强”。(西方认可日本是列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的不认可,再加上日本经济孱弱,各个行业都被西方国家卡脖子。这就使得日本在二战以前,一直对白人世界抱有敌意。希望尽快摆脱困状。

那么,日本要怎么摆脱困状呢?

答案当然是在中国身上下功夫了。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四亿多。如果日本控制了中国,自然就摆脱了列强的束缚。

可在控制中国的问题上,列强先入为主,早就控制了清政府。于是,日本就只能在中国年轻人身上下功夫。

在当时的日本国内,流行一种叫“大亚细亚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简单点说,就是明面上通过联合清政府、朝鲜、越南等传统中华文化圈国家与日本抱团,与白人世界对抗。

暗地里,慢慢影响中国、朝鲜等国家,让日本成为这一地区的霸主。

我们知道,庚子赔款,清政府和后来的民国政府并没有全额赔付。

美、英等国在1908年以后,都以资助中国孩子留学的名义,返还了一部分庚款,借以达到通过留学教育,培养中国的亲美派和亲英派。

然而这个把戏,日本早就玩了。

比如蒋介石当年就读日本振武军校时,每月有13块日元的生活补助,其中10日元为清政府补贴,另外3元则是日本政府的补贴。

拿中国人的钱,补贴中国留学生。这本就不是什么高明把戏。很多国家都玩过。现在很多国家也在玩。

现在一些人,提到“庚款助学”,就对美国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真的有够逗的。

日本的这一招,效果很明显。

它比西方列强晚侵略中国六十年,但截止至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在中国影响力,并不比英美弱多少。比之俄、法,影响力还要大不少。堪称是后来居上,把民国的各个层级渗透了个干干净净。

第三,日本不让中国学生进入江田岛海军兵学校、陆军大学等重点院校学习。中国学生学不到核心技术。

自1901年开启留学日本的浪潮后,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是在日本的速成学校就读。这种速成学校,搁在今天,就相当于公办技校。学生也就学个一技之长而已,学不到高精尖知识。

就算是早稻田大学这种高等学府,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科学知识都是一样的。日本可以学,欧美也可以学。这些日本的速成学校、大学,与其说是向中国学生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利用日本的地理优势(离中国近),从欧美手上挖生源,赚中国人的钱,提振日本培训产业发展。

赴日学习军事的中国学生的境遇也差不多。

当时赴日学习军事的学生,称为“武备生”。

他们在赴日之后,首先要进入成城学校接受预备教育(后来改名在振武学校)。结业之后再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在日军的各个联队接受一年的实习。

实习期满,再进入士官学校,念一年半的后期教育。结业之后,以“见习士官”的身份下联队实习半年。

实习期满,正式毕业。

兜怎么一大圈,学这么长的时间才毕业,至少也是个上尉连长级别吧?

想多了,仅仅只是少尉排长而已。

想想看,仅仅只是排长教育课程,中国学生能学到什么军事方面的核心知识?

如果要学核心军事理论,还要读,要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

但很可惜,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结业后,就不能再读了。

当时的清政府曾对此向日本政府交涉,希望日本为中国培养一些高级指挥人才。然而交涉的结果,也仅仅是同意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陆军户山学校深造。

陆军户山学校,确实比陆军士官学校要高等一些,但这个所谓的高等学府,培养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比如体育、剑道等科目。真正有技术含量,如战略、战术之类的科目,水平一般般,比陆大差远了。

当时有不少留学生也有读海军的,想进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

结果日本不同意,最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进了商船学校学习,学制三年。毕业之后,进入海军炮术学校、机关科学校、工机学校等初级士官学校,再学习六个月。

在这些一般海校,学生能学到什么干货?所以清政府以及民国政府,后来也就不派学生到日本学习海军。

要学海军,还是要去英国、美国。

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民国时期,从日本陆军体系毕业的名人多,从海军体系毕业的名人少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日本军校有规定:凡涉及日本军队的机密时,如对华策略,中国学生一律被谢绝听讲,或须暂时退出课堂。

中国学生啥干货都学不到,日本自然无所谓大批量的中国学生赴日学习军事了。

给大家讲一个与日本军校留学生有关的故事:1907年,在日本读军校的孙传芳,无意中结识了自己的队长冈村宁次,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1925年,风头正劲的孙传芳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用800银元的月薪,聘请冈村做自己的军事顾问。在给孙传芳做军事顾问期间,冈村不仅帮助孙制定作战计划,还直接参与中国的内战。在孙传芳败北后,冈村离开中国,并趁机窃取了一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军用地图。

(日本振武学堂留学生)

1931年以后,孙传芳失势,躲在天津隐居,冈村几次派人到孙家里笼络,想要孙出任伪职,被孙严词拒绝。到了1938年,在武汉会战期间,冈村指挥日军进攻武汉,早年窃取的地图帮了他大忙。1945年中秋节,已经投降的冈村宁次,收到了何应钦的礼物,何是1909年到日本军校留学的大清留学生。1949年1月,留日学生汤恩伯将冈村宁次无罪释放,后者平安回到了日本,逃脱了处罚。

1950年以后,1908届的留日学生蒋中正,返聘冈村宁次和数百名旧日本军官。来到当时的台湾当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国民党军队,以便反攻大陆。后来反攻计划没有得逞,这些军事顾问们却拿着高薪安享了晚年,并成为国民党的座上宾。整个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头面人物,都被日本影响渗透,这就是当年开放留学生的好处。

清廷对日留学的态度

甲午战后,曾经的蕞尔小国,竟然战胜了老大帝国,这让大清颜面全失。大清国从上到下进入到了反思期,全民留学的热潮来了,而邻国日本成了首选,清廷也持支持态度。

(清末日本艺伎)

首先留学日本让清廷最放心。日本的政体跟中国接近,虽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是实行的是最保守的君主立宪制度,天皇仍然保留了巨大的权力。清廷想要实行改革,但是前提是不撼动满清贵族的皇权,这个是前提条件。如果去欧美留学军事,在民主体制下,没有了忠君爱国思想的加持,清廷担心会遭到反噬,因此去日本最能让人放心。

其次留学日本最便宜。早期清廷曾经派遣过留学生到欧美,当时国外的消费比较高,再加上学生人数少,导致留学的成本居高不下,每个学生每年需要朝廷补助1200两白银。当时日本在对中国免签,到日本的路费最低只要5两白银,每年的学杂费不超过20两,对清政府来说,财政上面的负担会小很多。毕竟便宜才是王道,走高大上的欧美路线,就会有很多人上不了学。

最后是废科举的补充。在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制,读书人一下子失去了出路,而当时新学的建设不足以承接这么多学子。如果继续把人留在国内,那么时间长了,这么多闲散青年无事可做,必然会出大事情。如果花很少一部分钱,送这些社会青年去日本留学,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培养新型的军事人才,以巩固大清的基业;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社会闲散青年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真是一举两得。

(留日学生何应钦)

日本对留学生的态度

甲午战争是检验日本明治维新的试金石,战后日本的地位的到了巨大的提升,这让日本的自信心膨胀。但是面对欧美列强,日本的底气还不是很足,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对中国留学生持开放态度。

首先是提升自身影响力。日本在战后并未得到列强的完全认可,大清国内也有不少人认为日本的胜利实属侥幸,综合实力还是大清比日本强。开放中国留学生来日,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就像现在我们鼓励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一样。如果是强者,就不怕别人来学习自己,能够接纳外国留学生,自然也是能够体现出日本的自信,所以日本政府持开放态度。

其次是培植中国的亲日势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日后会成为中国军界的中坚力量,这批人是知日派,可以有效地帮助日本渗透中国。一旦将来两国发生军事冲突,日本在中国军界种下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容易被日本争取过去。如果像日本构想的那样,后来在抗战时期,中国军界不少的亲日派投降日本,就已经说明日本的渗透卓有成效。

(派遣日本的留学生)

最后就是解决就业问题。日本虽然经历了明治维新,但是国内的市场容量有限,人口也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想要发展经济,就得挣外部大客户的钱,清朝对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客户。到1906年有两万三千中国留学生赴日,每人至少花20两白银,这笔钱自然可以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发展以后,还会继续需要日本的人才,像冈村宁次这些在日本没太大出路的青年,在中国可以享受高新,也缓解了日本就业压力。

当然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日本也想要推广大亚细亚主义,在日本主导下,亚洲各国能够团结起来,以便抗击欧美的侵略压迫。这样日本不用单独硬抗欧美白人的压力,中国如果能够在日本的控制下,变得强大一些,这对日本是有好处的。

总结

日本在清末开放引进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各行各业培育了不少的亲日派,在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中,日本还在享受当初引进留学生的红利。而中国在低成本的条件下,迅速培养了大批的维新人才,这些人不仅推翻了满清,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中国几十年。应该说这场留学活动中,除了清廷以外,留学生和日本都是赢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汝瑰回忆录-回忆录-18
民国时期,进入日本高级军校进修的四位中国留学生,后来怎样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智利也“坑”了中国一把!
蒋介石的求学之路(三)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云南讲武堂的辉煌居然源自日本陆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