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弥勒为其姓,他是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未来佛,也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又称为 “弥勒菩萨”,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称其为阿逸多菩萨。
据佛教典籍记载,弥勒佛原是古印度波罗奈国的婆罗门子弟,名叫迦波利,与释迦牟尼佛生活在同一时代。父亲是国王的宰相,母亲是国王的妹妹。他出生时身边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光明,被取名为弥勒,意为光明。
他从小聪明伶俐、博学多才,深受喜爱。年轻时,听说释迦牟尼佛在摩伽提国说法,就带一千弟子前去参学,见到释迦牟尼佛后敬佩不已,决定出家为僧跟随修行,很快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陀大弟子之一,受到佛陀赞叹,佛陀称他为等觉菩萨,已修行四十大劫,比自己还早,智慧和慈悲无人能比,将来必定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继承佛位普度众生 。
弥勒佛的形象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早期,弥勒佛的形象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菩萨形的弥勒像多为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其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如来形的弥勒像则与释迦佛的造像相似。
最初在印度,弥勒佛庄严肃穆,凛然不可侵犯,头顶布满卷曲的小螺髻,丰颐慈目,大耳垂肩,身披袈裟。佛教传入中国,在五代十国以前,他的形象多为天冠弥勒,即身穿华丽服饰,头戴高冠,手持法器,端坐于宝座上的菩萨形象,因当时他还居住在兜率天宫,为天人说法,享受天上荣华富贵。
五代以后,形象逐渐变为大肚弥勒,即身穿僧袍,头戴布袋,面带微笑,肚子圆滚滚,手拿念珠,坐于莲花台上的和尚形象,这是他准备下生人间,为众生示现出亲切、平易、慈悲、快乐的形象,也寓意着胸怀广大,能容纳一切众生的苦乐 。
到了北魏时期,弥勒佛从菩萨晋升为佛,形象逐渐多样化。唐代时,建造于乐山的大佛是弥勒佛的经典形象,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弥勒佛有众多传说故事。其中,五代时期的奉化僧人契此被后世认为是弥勒的化身。契此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经常肩背布袋,手拿锡杖和佛珠,随处化缘,被称为 “布袋和尚”。
相传契此法力无边,圆寂时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后人于是将他视为弥勒转世。五代后梁时期,布袋和尚契此的形象出现,弥勒佛开始以袒胸露腹、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形象深入人心。
唐朝时期,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推崇弥勒佛,命令僧人伪撰经卷,宣称自己是弥勒转世。这一时期,弥勒佛的信仰在民间迅速流行起来。
弥勒佛在佛教中地位崇高。他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被世尊释迦牟尼佛预言将成为未来的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之后,降生在娑婆世界的翅头末城,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从右胁而生。
长大后会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成佛,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也是娑婆世界的最后一尊佛。弥勒佛被视为慈悲、宽容和乐观的象征,其教义对大乘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等的推崇。他的存在给予信徒对未来的希望和信仰的支撑,被认为将在未来的世界中拯救众生,建立美好的佛国。
例如,玄奘大师前往西域取经,就希望得到弥勒菩萨编写的《瑜伽师地论》真经,并发愿往生兜率天聆听弥勒菩萨解说佛教经典,这体现了弥勒佛在佛教教义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省宁波雪窦山为弥勒佛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列中国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 1700 余年历史,宋时名列天下禅院 “五山十刹” 之一,明时位居 “天下禅宗十刹五院” 之一,千百年来,香火旺盛,高僧辈出。
1932 年,太虚大师出任方丈,倡议雪窦山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2008 年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建成开光,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坐姿弥勒。
未来佛弥勒佛在诸多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形象和教义深入人心,对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以及人们的精神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