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笑抽 古人早已深知如何神回复-今日头条

Boy的复数形式——Gay

杨过跳崖的原因——富士康(父是康)

语文课本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背诵全文

看了上面这些丧心病狂的神回复,是不是被网友们深不可测的脑洞给震得整个人都精神了?

现在无论在论坛,还是微博微信里行走,不学上几招神回复,都不好意思点开评论。而所谓“神回复”,顾名思义,首先是基于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的“回复”,而与一般回复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或是蜻蜓点水式的调侃,或是出人意料的解析,却总能一语惊人、惊世骇俗,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让闻者傻眼,听者回味。

有史以来,把“神回复”演绎的最好的应该是我们熟悉的尔康了······

但是!可别以为“神回复”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其实古人早已深知如何神回复。

水仙不开花——装蒜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丈二金刚扫地——大手大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看看,是不是都是即简短又让人印象深刻?没错,古人早就在歇后语中把神回复玩得淋漓尽致了,而且其中不少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也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隐喻或比喻,起“引子”作用;后半部分是意义的解释,起“后衬”的作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战国策·楚策四》中就有一句非常经典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但开始有“歇后”一词据已有的文献记录则要到唐代,在《旧唐书·郑綮列传》中记载了一种“郑五歇后体”,那时“歇后”这个词指的还不是“歇后语”这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歇后”体诗。

到明清时期,歇后语在普罗大众中已经使用得相当广泛了。四大名著中用到的歇后语可是一抓好几个。例如:

《西游记》第32回孙悟空说的“乍入芦芋——不知深浅”;

《水浒传》第24回潘金莲说的“花木瓜——空好看”;

《三国演义》第107回蒋济说的“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红楼梦》第16回王熙凤说的“站干岸——-不沾事(湿)”。

可见,古人们的吐槽功力完全不输给现在网上的段子手啊!这些歇后语在结构上往往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在使用时通常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慢慢感受,最适合标配的表情就应该是“会心一笑”。

如果细细研究这些歇后语,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是比喻类,包括用客观或想象的事情,某些物件、动物,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来打比方。

二是谐音类,即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要听懂前者,只需要对设比事物的性质、特点有所了解,自然就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而后者则常常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却也更有趣味。

在古代,歇后语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受欢迎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的“神回复”。所以说,真正的道理往往不是长篇大论,用只言片语在幽默中为人答疑解惑,让人茅塞顿开,那才更加深入人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全分类的歇后语精编,诙谐有趣,快来收藏吧
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孩子都喜欢学!
歇后语补充:知识够不够用,试试再说吧!
流传至今的歇后语,原来还蕴含着大智慧
国学知识:什么是歇后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