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墉真的是个罗锅吗?

刘墉(1719年-1804年),清代著名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子。乾隆年间考中进士,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太原知府,后擢翼宁道。三十一年因失察发往军台,旋以父荫授江宁知府,又迁陕西按察使。四十一年署内阁学士,在南书房行走。嘉庆二年(1797)晋体仁阁大学士。近年,更以《宰相刘罗锅》而噪名于世。

据说,刘墉本来是当年殿试的第一名,只因乾隆帝的故意才被置后。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记载:刘墉试卷以前十本进呈,并列名第一,乾隆帝欲得寒畯之士,遂有意将浙江仁和人吴鸿拔榜首。清代大才子袁枚又在笔记小说《子不语》中记载,新科进士刘墉入宫,乾隆帝不喜其背驼,命其以自己的生理缺陷为题,即兴赋诗一首。结果刘墉吟道:

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

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

刘墉不以生理缺陷为讳,反而借机驳斥乾隆帝的以貌取人。

那么,刘墉真的是个罗锅吗?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一代名相刘墉出身于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刘氏家族。刘墉祖籍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即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市。他和父亲、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侄子、吏部尚书刘鐶之死后,都归葬于诸城白家庄。民间之所以有刘家为“天下第一家”的称号,主要是因为在清代,诸城刘墉家族,先后出了十余位进士、二十多个监生、举人,做过官的人至少有三十位以上。

刘墉从小即深受父亲影响。其父刘统勋,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对他颇为欣赏,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任上。当刘统勋故世时,亲临其第祭奠的乾隆帝痛哭流涕,特赠谥号“文正”,成为大臣谥号中的最高品级。回跸宫中,乾隆帝还对诸大臣说,“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乾隆帝从不轻易称赞大臣,刘统勋成为被乾隆帝称为“真宰相”唯一一人。

刘墉为官,有乃父之风。又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很有政声,特别是在他任江宁知府期间,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后来成书的章回小说《刘公案》,就是描写这方面的事情。不过,该书内容并不是信史,有不得夸大、渲染之处。特别是人尽皆知的关于刘墉的绰号“刘罗锅”,就更不可信。

其实,在清代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新闻记者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刘墉系科甲出身,历经层层考试选择,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可以完全肯定,刘墉本人既非“罗锅”,也绝对不会是什么“水蛇腰”。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背驼。不过,如果考虑到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这就很可以理解了。毕竟,年纪大了,难免会因腰椎、脊椎增生而驼背弯腰。这是一种生理现象,无足为怪。

如果以此而认定刘墉出身即为“罗锅”,那就大错特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潍坊人的骄傲——宰相刘罗锅:父子九登科 祖孙三公二宰相
山东诸城刘氏家族,祖孙五代同为进士
刘墉对联<幽人來聞籬邊菊,僊客相論海上琹>
【钩沉】你知道吗,刘罗锅的字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今日名人」宰相“刘罗锅”与诸城刘氏望族
揭秘:历史上的刘墉真的是一个驼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