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广州,你有归属感吗

如果让我选更喜欢的居住在环境,我会选择老城区。

相对于 CBD 大马路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小巷子和老街区,街坊邻里打个招呼、老人在树下乘凉下棋、百年老字号、历史建筑聚集,热热闹闹,它多了一份生活和人文气息。

在广州,你有归属感吗?

我想,归属感是一种 ' 家 ' 的感觉,是人和这个城市的集体回忆,让我们能与这座城市共情、产生羁绊。

这个羁绊,可能是你的城市味蕾,也可能是承载历史和几代广州人记忆的建筑:沙湾古镇、西关老屋、东山小洋楼、南方大厦、白天鹅大酒店、上下九北京路步行街、解放路、恩宁路 .......

恩宁路

其实,对于新广州人和年轻一辈的老广来说,我们对这个生活、打拼的城市,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熟悉的是两点一线的家和公司、学校、生活方圆 3 公里的大街小巷,我们对此习以为常。

但是,我们不了解脚下土地的故事、不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不了解它的历史文化,缺少一种城市归属感。

缺少我们和这个城市之间的牵连,是这种牵连塑造了现在的我们。让这个城市在千千万万的城市中,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同的。

否则,我们只是在城市里生活,其实和在哪个城市无关。

这次,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主编、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劲佟在《粤见 TA 说》分享他对广州文化遗产的研究,带我们重温属于广州的集体回忆。

陈劲佟在《粤见 TA 说》访谈

文化遗产的孕育

陈劲佟假设了一个场景 : 比如将这个城市的 100 年做成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立体的沙盘。在这 100 年的沙盘里面,广州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有什么重大的建筑出现,都可以标示在上面。

广州至少有 2000 年的历史,就有 20 张地图,我们能看到这 2000 年里,广州是怎么从秦汉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陈劲佟最后假设的这个场景,让我想起现在很常见的延时摄影。

很多人会拍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车水马龙……

仅仅几小时、几天的延时摄影,就有这样的效果,如果是一座城市 2000 年的 ' 延时摄影 ',那是怎样的壮观!

摄影肯定是没有了,看几张古地图感受下广州的千年的变迁吧。

宋代广州三城图

清康熙时期广州地图丨绢本《广州府舆图》局部

清代广州城廓图

1939 年的广州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孙不熟曾经比较过广州和深圳各自的优势,《广州比深圳强在哪》一文中,他分析道:' 大部分时候,地缘因素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兴衰的永恒因素,与之相比,产业因素其实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 ......

决定广州 2000 年繁荣的本质因素不是产业结构,而是其地缘优势,拥有这种秉赋的城市,即便遇到一两次产业调整不顺利,甚至遇到个别傻 x 管理者,也不用担心其真正衰落。'

他认为,从外部来说,' 广州占据了珠三角以及中国南方最佳的地理位置 '。

而从内部来说,广州城是   '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 ——清 · 屈大均《广东新语》

' 要想富,先修路 ',对广州来说,从古时起就天然覆盖的大小水网,就是领先数百年的 ' 修路 ' 进度。

我们常常说广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到广州,而广州的人也更容易接触不同的信息,走向外面的世界。

文化遗产的诞生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提起一个城市,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提到北京,你可能想起故宫;

提到上海,我们第一印象就是外滩;

提到香港,投射到我们脑海中最多的是维多利亚港;

提到广州,第一反应是小蛮腰、广州的中山纪念堂、纪念碑、西关老屋、东山小洋楼,还有五羊雕塑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对一个城市的记忆,我们的印象、我们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有形的区域建筑

这些有形的建筑,构成了一个被外界认知的城市名片。

广州主要的老城区以传统的岭南建筑为主,集中在西关。

传统岭南建筑

但是,在广州的历史城区有一片地方非常有代表性——东山的小洋楼。

东山特殊在于,它是西方文化聚集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是如何诞生的?

东山小洋房

陈劲佟分享了他调研访谈时听到的故事:

清末时期,华侨回到中国,尤其是北美的华侨,籍贯大部分是属于现在的大湾区城市。这些华侨接受了西方文化回来后,有些人带着北美的开发商、设计师、房地产公司,进入这个地区开发。

他们给其他返乡的华侨介绍,想办法说服这些人定居这里。譬如跟他们说省城的经济最发达、讯息及时、适合生活居住、发展等等,虽然家乡是他们的故土,但是这些地方很多方面的条件是不如省城的。

华侨在此定居,最后形成了现在这样独特的东山。在广州,东山的西化建筑氛围是特别浓厚的。

广州开咖啡店的地方,有在艺术鉴赏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有西方文化比较活跃的,其中东山最有代表性。

这里面居住的人、建筑风格、还有教堂、教会办的医院、教会办的学校,都是西方文化在那里通行的一个区域。

它诞生与遗留的过程,也许是广州很多文化遗产诞生的缩影。

之前去东山,只觉得这个地方很特别。

听完广州东山的故事,再去东山,仿佛看到它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让它长成现在的样子。

通过有形的建筑,去了解到了无形的历史文化。我们不只能在文献上了解广州,我们走过的路、摸到的建筑、感受的氛围都是广州的文化和历史。

文化遗产和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只 ' 看不见的手 ',如何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陈劲佟分享了他与文化遗产的故事:

陈劲佟从小住在老城区,家就在光孝寺门前。

光孝寺

住在那里的居民,每天面对的是一个有 2000 多年历史的光孝寺。以前社会各阶层都有人住在里面。后来恢复宗教制度之后,香火兴旺,又带动了这条陈劲佟曾经生活过的街道。

住在那里的居民都被它潜移默化改变了,比如它的存在导致了很多人的房子都租给别人做售卖宗教用品的店。

整条街都因它改变,成为了历史街区,寺庙改变了这里人的生活和周边的环境。这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和街区、和宗教文化之间形成的关系。

文化遗产默默参与着陈劲佟的成长,也改变着他的生活。陈劲佟还分享了另一个例子:

中山六路从公元前到西门口这一段,马路的南面和北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分布了非常多宗教建筑,有现在还在使用的宗教场所:譬如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

中山六路

还有一些民间信仰。比如关帝庙,还有其它一些宗教小庙就更多了。这些宗教有来自外来文化,也有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但也是从北面传过来,不属于广东当地的。

这个大概两三平方公里的小区域,包容了来自五湖四海各种文化背景的文化。而且比较特殊的是,宗教文化不同于一般的风俗习惯,它是有更深一层文化积淀的。

在以色列,两个宗教你争我夺了上千年,为此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现在还在炮火连天。

但是生活在这个区域这么狭小的一块地方,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文化交融是很有代表性的。

如果说这些距离文化遗产很近的人是直接被影响的话,那么其实他们又会间接地影响其他人,像涟漪那样,一波波荡漾开,渗透进这片土地的生活。

文化遗产的研究、保育、传承

作家许知远来到拙见的时候,分享过一个 ' 低音 ' 的概念,对陈劲佟来说,可能历史中、生活中、包括人生中、事业中,最让他着迷的部分都是那些暂时可能被遗忘的声音,被压抑的声音。……

' 我不认为文化遗产是社会的'低音’,我看更适合用《琵琶行》里面的的这几句来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总体上,社会其实挺关注文化遗产的,尤其是'非遗’,到处都在谈论,都在使用。比如最近的粤剧电影《白蛇传 · 情》,一片好评,在网上早就是'网红’话题了。所以,文化遗产并不是'低音’,有时还是'高音’、甚至是'高分贝’。

总之,有市场的非遗项目都挺热闹的,当然,也夹杂着一些杂音。相对而言,有形的文化遗产反而显得'大音希声’,社会关注度相对低一些,也可能和这些项目在生活中不是由个人单独直接使用有关。'

陈劲佟介绍自己的工作是 '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育 ',但这个工作似乎在生活中并不多见,市场资本的意愿还是无可避免的成为社会关注度的决定因素。

他认为非遗其实是高音,非遗讲的是不可见的东西,非物质,强调它的非物质性。

非物质,在他的理解中,应该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记忆、可能是一种习俗、可能是一种没落文化的手艺。

而这些是由人来掌握的,有一端在人身上,有一端在物体上面,如果非遗的记忆不表现成一个有形的东西,就没办法说明什么是非遗,所以一定需要有个载体。

比如广州的莲香楼月饼,是非遗技艺,而技艺呈现出来,它就是个月饼,如果没有月饼,就不存在非遗。

另一些物质文化遗产是中低音,但他认为它们更重要:' 特别是建筑,相比非遗,它的影响和能量更大,它构成一个空间的格局,一种文化的现象。'

圣心大教堂

如果说建筑的形态是人文精神的投射,那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一幢楼和要用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呈现,就是人的精神、思维投射在物件的身上,这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关系。

我们曾经有一些误区,以前文物保护可能是要求对一幢楼、一个建筑物或者是某一个物件的保护,但对于文物和周边的关系,我们对它们之间的理解、关注的少。

这样不对,我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是简单地保护某一幢楼,这样的保护甚至把这些文物遗产弱化了。

国际上有一种保护理念,会关注到文化、空间、它和周边的关系、它和自然景观的关系、和周边的山水人文格局的关系等,这个保护就不是单一简单的一件房子,一个建筑这样的保护。

青云书院

这是我们保护理念的发展变化。

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去要求别人参与我们的保护,而是通过我们了解的信息,把这个城市的价值告诉生活在这里的人。当你认同了这个价值,你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东西,你才会想到要保护它。

陈劲佟在《粤见 TA 说》演讲

比如这些遗产,它背后包含了一些什么?它跟我们生活的环境、地区、文化的积淀有什么关系?

这种现象、这种形态,这种格局延续了 1000 年,甚至更久,那么会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什么改变?对这个地区形成的这种人文的精神,产生了什么作用,影响?

陈劲佟认为,同一区域生活的人,拥有共同的记忆,能积累转化成相近的价值认同,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某种程度上,文化遗产正是这部分人的 ' 记忆共同体 '。

拥有这个共同记忆的群体,最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又形成了共同的思想行为准则,造就了一个社会的氛围、气质、风格,比如 ' 城市的品味 '、' 饮早茶 '、' 花城广州 ' 等概念,这可能是文化遗产,包括 ' 非遗 ' 这个载体呈现的突出普遍性价值。

这也是一个地方形成文化认同、形成 ' 归属感 '、形成 ' 落叶归根 ' 情愫等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个地方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

宝藏就在我们身边,但它们有时像空气,也像生活中那只看不见的手。文化遗产,需要被人们看见。

# 《粤见 TA 说——传统文化的广东世界观》主题联展 #

查看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地广州紫薇公馆丨一幢建筑,就是一部东山生活史
大裤衩与小蛮腰 :人民为什么幽地标的默?
羊城生活(二十六)东山口;昔日建筑今影像
广州东山洋楼:阳台最美丽之片段记录
偶遇民国建筑
穿梭广州东山口,感受传统与潮流的交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