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孩子,不要以恐惧作为惩罚

“你再扔玩具,就要打手了。”

 

“你再大喊大叫,大灰狼就会来了。”

 

“你不好好吃饭,一会儿不可以看电视。”

 

这些吓人的话语,真的有用吗?

 

阿风最近迷上了当警察,随之而来的,是他喜欢上枪啊、棍啊这些有攻击性的玩具。

 

他不时摆弄这些东西,于是和小伙伴间无意、有意的冲突就产生了。有时是他不小心碰上了,有时是他玩得兴奋了,就用手上的棍子去戳小朋友。

 

提醒几次未果。于是,我决定找他好好谈谈。

 

“阿风,今天妈妈已经提醒你两次了,你怎么还用棍子去碰可可呢?”

 

“就是呀。”阿风还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有啥问题。

 

“妈妈和你说过,硬的东西不能碰到小朋友,会疼的,对吗?”

 

“我知道了。”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还是没有听进去。

 

“那么,妈妈问你,如果下次再这样碰小朋友,该怎么办?”

 

阿风摇头。

 

“那我们来个约定。如果你再犯这样的错误一次,就两天不能和朋友一起玩。”

 

阿风这下有反应了。他立刻说:“那我是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是的。”

 

“为什么?”

 

“因为没有人愿意和喜欢打人的小朋友一起玩。没学会管好自己的棍子,就不能和小朋友玩。”

 

虽然阿风不是很乐意,但也明白这件事是自己错了,他还是点头接受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和规则有关的问题,事先提醒,分析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则,都是让孩子遵守规则的前提。但是,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知道并不代表能做到,他们需要反复的强化、建构,才能将规则内化。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将规则内化呢?让孩子体验违反规则的后果就非常必要。我们成人常常将这个环节视为对孩子的惩罚。

 

惩罚,在我们的生活概念中是一个贬义词,意味着剥夺、痛苦、伤心、恐惧等等。于是,成人往往会用孩子最恐惧的事物或者是剥夺他最喜欢的东西、人等来作为惩罚的手段,以达到对孩子震慑的作用。但这真的能让孩子遵守规则吗?

 

表面上这能起到一定的即时效果,但从孩子内心而言,这样的惩罚并不能帮助他理解规则的意义,对规则产生认同,而只是对这一个规则制定者产生了恐惧。当这个制定者不在身边时,他就有可能去破坏规则。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面派”。因此,对于孩子长期发展而言,以恐惧作为惩罚,往往起到的是负面效果。

 

那么,什么是对规则的遵守有建设性的惩罚呢?

 

首先惩罚的后果必须与规则相联系。

 

比如我和阿风说打朋友的惩罚,是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的攻击行为,让朋友不喜欢;比如不好好吃饭,再下一顿之前不能吃任何的零食;比如乱扔玩具,玩具就会被收起来,暂时不能玩;比如大喊大叫,就要被请到一边冷静一下……也就是说,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更加清楚地理解规则的重要,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因为害怕而不再去做不好的事情。

 

其次是和孩子说明规则时,必须包括惩罚的内容。

 

违反规则后才产生的惩罚,孩子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而只是将惩罚视作大人的一种权威,他们会表现出伤心地服从,或倔强地叛逆,但不会反省自身的错误。所以每次发生即时冲突,产生新规则后,就必须和孩子一起交流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则,规则被破坏后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当下次再进入这样的情境之前,提醒下孩子。这样,当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时,成人只要提醒他们:我们有过约定的。孩子就算再生气,但他们在内心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不要随意去更改惩罚。

 

惩罚是规则的一部分,正如规则不可以随意更改,惩罚也不要因人而异,因成人的情绪而异,去随意地取消或者升级。这必然让孩子将规则与自己的行为分离,而只是与恐惧相联系,当他不再恐惧时,规则也就没有价值了。

 

观点:

 

成人往往认为孩子年龄小,说了也不懂,要让他明白怎么做,吓唬是最管用的。其实,这反而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理解规则重要性的机会。我们是如此的爱我们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惩罚不是为了让他们痛苦,而是要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徐冰  来源“新浪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风视线||做一个宽容的教师
【教育】所有的不可爱都是因为缺爱
惩罚孩子的4个妙招,巧妙不伤感情!(值得老师与家长收藏)
给孩子立规则的三部曲
父母管教孩子该不该打?心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可以打
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