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历八年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苦撑150年之久?

公元763年,随着史朝义自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不过,由于参与叛乱的几个主要军头,诸如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等人,在事后并未被解除兵权。唐朝中央政府默认他们可以在地方上搞割据。因而这就为后来河北藩镇多次反叛朝廷埋下了祸根。

除了河北不安定外,此时唐朝的西北和西南形势也很不容乐观。

西南方向,由于唐玄宗当年的决策失误,南诏与唐朝闹掰,并联合吐蕃多次进攻唐朝。攻占了现如今的西昌、会理、泸沽等地,甚至还一度直逼川西平原,威胁成都。

西北方向,由于要镇压安史叛军,唐朝原本部署在河西、陇西的精兵,陆续被抽调,这导致唐朝的西北兵力空虚,无法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

公元756至762年期间,吐蕃趁虚而入,尽占唐朝的河西、陇右之地,不仅将唐军控制的西域与中原隔绝,还将战线向东推移至了灵州(宁夏吴忠)、凤翔(陕西宝鸡)一线。

而当吐蕃屡次入寇,已经杀到家门口时,权阉程元振却多次隐匿不报。直到吐蕃起兵二十万,杀入关中,兵峰直指长安,程元振见实在瞒不住了,才将消息告诉唐代宗。

敌人杀到了家门口,应该怎么办?

如果是唐太宗,肯定是输人不输阵,条件再差也要摆足架势,不能被蛮夷看扁了。

但唐代宗没有老祖宗的本事和魄力。

他在评估形势后,将烂摊子交给后来的唐德宗李适(kuò)和郭子仪,然后效仿爷爷唐玄宗当年提桶跑路之举,也果断逃跑了。

然而,李适哪里会打仗嘛?

郭子仪倒是一员猛将,可唐代宗在甩锅给他之前,他已经赋闲在家多年。可以说,此时的郭子仪只是个光杆司令。

手上无兵可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让郭子仪如何迎敌?

所以,唐代宗跑路没多久,仅有两千守军的长安,很快就被吐蕃军队攻陷了。

后来,郭子仪虽然靠计谋收复了长安。但由于吐蕃军队是主动撤离,实力并未受损失。

因而这也就导致公元765年,吐蕃大军又卷土重来。

这一次,吐蕃联合了回纥,在唐朝奸细的引导下,集中三十万大军,兵峰直指长安。

在听说吐蕃又来了的消息后,唐代宗再次将包袱甩给郭子仪。

郭子仪领命后,先是说服了回纥,拆散吐回联盟。接着他又联合回纥,大破吐蕃,斩杀五万吐蕃军,生擒万余人,夺回了被吐蕃劫掠的四千唐朝百姓,并缴获大量牛羊驼马。

这一战,吐蕃被打得元气大伤。

不过,此时唐蕃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唐弱,吐蕃强。而由于吐蕃实力强于唐朝,因而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唐代宗去世,每一年的秋天,吐蕃军队都要骚扰唐朝。为此,长安城每一年都要“防秋”。(也就是戒严)

唐代宗生于726年,开元盛世,他是见过的。

想当年,大唐是那么强盛。可现如今,祖宗基业落到自己手上,却是这样一副场景。这让代宗如何能甘心?

所以,当郭子仪大败吐蕃军后,唐代宗就决心励精图治,改变现状。

那么,唐代宗具体做了些什么呢?

大体来说,就是代宗把前朝的权宦强臣,诸如李辅国、鱼朝恩、元载、程元振等人,全部搞掉。有的直接弄死,有的流放外地。

在清理这些人后,代宗在中央起用杨绾,并派刘晏、韩滉分掌地方财赋,改革盐法。

公元765至779年期间,经过杨绾、刘晏、韩滉等人的努力,唐朝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饬,国库收入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尤其是盐业税收,较之前暴增了十几倍。

公元779年,唐代宗在大明宫驾崩。

同年,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德宗继位后,也想效仿老爸唐代宗,做出一番作为,便来了个双管齐下。

他一面任用杨炎为宰相,推行两税法,取代之前的租庸调制度;

一面故意找藩镇的茬,试图削藩。

不过,唐德宗的这一双管齐下,并不成功。

两税法,中学历史上应该都学过。虽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但并不符合唐朝的国情。新税法实行30多年后,实际是名存实亡。

削藩方面,更不成功,甚至可以用一场闹剧来评价。

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上书,恳请继承父位。唐德宗意图削藩,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李惟岳的请求。

后来,魏博节度使田悦为李惟岳求情,希望德宗能卖自己一个面子,但也被德宗拒绝。

德宗的决绝态度让李惟岳和田悦很不满。因为这意味着,朝廷不再承认河北藩镇有父死子继的世袭特权。

朝廷说话不算话,那还臣服朝廷干嘛?直接反了揍他丫的!

于是不久后,李惟岳和田悦便率领成德、魏博二藩兵马,与淄青和山南二镇联合,集四镇之力,与唐朝中央对抗。

见四个藩镇造反,德宗调集中央军和四方忠于朝廷的藩镇军队进行平叛。

起初,战事进展还比较顺利。山南节度使梁崇义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打败。成德叛军也起了内讧,李惟岳在内讧中被杀。

可是,随着战事进入胶着,参与平叛的幽州节度使朱滔和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认为朝廷对自己不公,便双双反水加入了叛军。(名臣颜真卿就是死于朱滔叛乱)

叛乱后,李希烈自称楚帝,朱滔自称冀王。

当看到朱滔称王后,另外三个反叛藩镇便也竞相仿效。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淄青节度使李纳自称齐王。新任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子称赵王。

各自称王后,田悦、李纳、王武俊,共推朱滔为大哥,四人由此组成新的四镇同盟。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德宗见关东的藩镇靠不住,便从西北的泾原藩镇调兵。但泾原藩镇的部队才刚刚走到长安附近,就因为待遇问题,发生哗变,裹挟节度使造反。

后来,叛军进攻长安,德宗见情况不妙,遂仿效老爸当年逃离长安之举,第一时间逃到了奉天(陕西乾县)避难。

由于皇帝跑了,军心浮动,长安城也因此再次被乱兵攻破。

可怜的长安老百姓,平均十年就要被乱兵洗劫一次。

泾原叛军洗劫长安后,推举当时在朝中担任太尉的朱泚为领袖。

这个朱泚,是朱滔的哥哥,同时还是前任泾原节度使。他在泾原叛军心中颇有威信。

由于颇有威信,同时还有一个在河北称王的弟弟。所以,当朱泚被泾原叛军推上带头大哥的宝座后,他索性就称帝了,对外号称大秦皇帝。

听说朱泚造反,并且还在长安称帝,唐德宗简直要气晕了。

短短两年见,国都沦陷,七个藩镇造反,其中两个节度使称帝,四个节度使称王。这形势比当年的安史之乱时还要混乱。而导致时局混乱的罪魁祸首,就是德宗的削藩之举。

于是在无奈之下,唐德宗便只好一面颁布罪己诏,把天下大乱的原因都归咎于自己。

一面公开服软,表示不削藩了,宣布赦免除朱泚和李希烈以外的所有叛军。(因为这两人称帝了,不能赦免)

借此,德宗收拾了一些人心,还招揽一些仍忠于自己的兵马前来勤王救驾。

不久后,受到德宗的征召,正在河北平叛的李晟、李怀光等将领回师勤王,攻打朱泚。

然而,平叛刚有一点起色,李怀光就因宰相卢杞的构陷和德宗的不信任,愤而造反了。

这一下,德宗连关中也待不下去了,便只好一口气翻越秦岭,逃到了汉中。

后来,虽然在李晟等人的打击下,朱泚和李怀光双双被部下干掉。四镇联盟也因为朱滔的投降,直接瓦解。唐德宗又重回长安。

但是德宗下罪己诏行为,实际上已经宣告了朝廷的削藩之举已经破产。宣告了唐朝已经不可能回不到安史之乱前的政治格局了。

眼见现实如此,德宗只好认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专心于打击吐蕃和解决财政问题。

至于削藩,从长计议,暂时就不搞了。

唐德宗时期,吐蕃继拿下唐朝的河西、陇西地区后,又对西域发动进攻。驻守西域的唐朝军队坚持了四十年,始终等不来援军,以一种极为惨烈的方式被吐蕃消灭。

拿下西域后,吐蕃国力达到极盛。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当时还一度翻越喜马拉雅山,在印度的恒河北岸建立了据点。

不夸张的说,公元八世纪末,吐蕃是东亚地区武力最强大的王朝。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唐德宗自知单凭大唐的军力无法与吐蕃对抗,便采纳了宰相李泌的计策,分化南诏与吐蕃的关系,继而联合回纥和南诏,夹击吐蕃。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挺管用的,吐蕃在唐朝、回纥、南诏的三面夹击下,疲于奔命,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比如801年的维州之战,吐蕃攻打唐朝的西北重镇朔州。唐朝没有正面迎战,而是使用围魏救赵之计,联合南诏,从西南方向攻入吐蕃腹地,并大破吐蕃,迫使吐蕃军从朔州撤兵南下。

总体来看。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在唐德宗后期从之前的唐朝单方面挨揍,重新又变回了拉锯战局面。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临死前,他通过搜刮民财,给后人攒下了一笔财富。

同年,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

唐顺宗继位后,也想干出一番作为,便重用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实施改革,这便是“永贞革新”。

这场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宦官和藩镇,意在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是加强皇帝的权力,收回太监手中的兵权。

理论上讲,这场改革的难度并不大。就如唐代宗修理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只要操作得当,宦官在皇帝面前不足为虑。

但是,由于唐顺宗的身体不好,很多事情不能亲理。而王叔文又“挟天子以令群臣”,在朝内很霸道,这导致很多文官就站在了宦官阵营,敌视唐顺宗的改革。外藩节度使因为唐顺宗企图削藩,也不支持他。

所以,这场改革仅持续了几个月,就以唐顺宗被群臣逼迫退位,改革派官员流放外地而不了了之。

唐顺宗退位后,宦官联合文官将太子李纯推上皇位,这便是唐宪宗。

前面说了,唐朝皇帝要想修理权阉,其实并不难。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中晚唐宦官的所作所为,实际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这就有点类似旧社会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

也就是说,唐朝后期的宦官虽然很强势。但宦官强势的原因,是因为有后台,比如有皇后的支持,太子的支持,大臣的支持,乃至某个王爷的支柱。没有一个唐朝太监,是在没有后台情况下,还能强势的。

所以当唐宪宗继位后,他很快就扶持一批忠于自己的太监,并靠着这些新收的奴才,搞掉了扶持他登基的老太监。

搞定太监,收回兵权后,宪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用贤良,勤勉政事,靠着爷爷德宗攒下的财富,调集大军对不听话的河北藩镇下死手揍。

揍完河朔三镇后,接着是淮西和淄青。这一圈打完,河朔老实了一段时间,淮西淄青彻底蔫了。德宗当年的屈辱,宪宗替他报了。

搞定了宦官,又暂时按住了藩镇。这时候该对付外患了。

当时,回纥的保义可汗亲统十余万大军,大破吐蕃、葛逻禄和黠戛斯联盟,占领今天中亚地区的七河流域,控制了整个准噶尔盆地以及葱岭以西的楚河流域。一战打得吐蕃元气大伤。

吐蕃在西边吃了亏,就想找唐朝补偿。但在唐军的反击下,也没能得逞。

此一系列的战役后,吐蕃元气大伤,再也不复当年的盛况。

既无外患,又无内忧,一时之间,唐朝在唐宪宗治理下,迎来了一个小繁荣期,颇有几分当年的盛唐气象。

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元和中兴”。

不过,元和中兴是建立在朝廷暂时打服了藩镇的基础上。如果藩镇不听招呼,再次发动大规模叛乱,中兴局面也就不存在了。

而藩镇问题,宪宗偏偏又无法彻底解决。

为什么说无法解决呢?

因为唐朝的藩镇,并不是完全不听中央朝廷的招呼。也不是节度使一声号令,底下的士兵就无脑跟着一起造反。

很多时候,皇帝需要藩镇抵御外敌。藩镇对唐朝的稳定,实际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

并且,不仅藩镇之间有矛盾,存在藩镇与藩镇的制衡关系。在藩镇的内部,其实也有勾心斗角,也有下克上的问题。经常是小兵刺杀中层军官,中层军官刺杀节度使,节度使利用小兵或军官杀另一伙人。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活着时,还显不出他的重要性。但皇帝死了,没皇帝了,天下就会立时大乱。

换言之,大多数唐朝藩镇节度使,其实没有很高的政治追求。除了安禄山和朱温外,根本就没几个节度使敢觊觎皇帝宝座。能当个土皇帝,他们就很满意了。

至于藩镇的兵痞,那就更没啥追求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皇帝只要不动他们的利益,万事好商量。这些人既可以抵御外患入侵,关键时刻还可以勤王救驾。并且还不用皇帝掏钱养活他们。

而一旦皇帝把他们裁撤了,那他们就要集体造反了。这对于唐朝皇帝而言,显然是得不偿失之举。

藩镇和唐朝的关系,就有点类似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或是后来清廷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

湘军、淮军的存在,分走了八旗集团手中的蛋糕。但如果没有湘军、淮军,八旗集团会被直接赶下台。

因此,唐朝的藩镇割据,虽然导致唐朝的皇权受到一定冲击,导致朝廷长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但是藩镇存在的价值,我们也需要辩证的看。

可以说,藩镇这个玩意,既是唐朝后来灭亡的原因之一,又是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又得以延续150多年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藩镇,唐朝可能就提前灭亡了。

所以,唐宪宗不可能从根源上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他也只是凭个人能力,让藩镇节度使暂时不折腾罢了。

而既然唐宪宗只是打服了藩镇,并没有解决藩镇割据。那么一旦唐宪宗死后,继承人的能力又不行,藩镇也就必然会再次造反。

公元820年,唐宪宗驾崩。

宪宗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误食丹药而死。

二是在太子李恒和郭贵妃授意下,被身边的太监用毒药害死。

结合史料来看,第二种说法更有可信度。

唐宪宗晚年,因迷信方士求长生,服用了大量丹药,导致精神出了问题,经常滥杀宫女和宦官,以致宫中人人自危。就连太子李恒也不例外,存在被宪宗废黜的可能性。

为了保命,李恒便联合其母郭贵妃和宫中的宦官,毒死了自己父亲唐宪宗。(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即升平公主和郭暧的女儿)

毒杀唐宪宗后,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

穆宗继位后,马上就收到一个喜讯。吐蕃赞普可黎可足在内外交困之下,主动遣使到长安求和。这种菜园里的长人参的稀罕事,让穆宗很高兴。于是唐朝和吐蕃立即结盟。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长庆会盟”。

长庆会盟后,穆宗志得意满。认为既然藩镇已平,吐蕃又认怂了,朝廷应当弭兵。

于是,他下令所有藩镇裁军,而这导致很多被取消了兵籍,且又无法从事他业的军士无处可去,只好藏于山林。

后来,这些被裁的军士在河朔三镇复叛期间纷纷归附,给唐军的平叛造成了很大影响。

不过对于这些事,穆宗并不在意。他在位期间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心态,到处游乐。并且还仿效老爸,沉迷于吃丹药。

就这样,穆宗在吃了三年丹药后,成功地让自己慢性中毒而死。

穆宗死后,太子李湛继位,是为唐敬宗。

唐敬宗比起父亲唐穆宗,更加耽于玩乐。沉迷于蹴鞠、打马球、掰腕子、打夜狐(一种乞丐装鬼跳戏讨钱的游戏)等游戏,完全不理朝廷政务。

自己一个人玩了一段时间后,本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敬宗下令从全国范围海选擅长打马球、掰腕子的高手来京师切磋技艺。

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竞技高手纷纷涌入长安向大唐天子发起挑战。

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大多数情况下,比赛都是敬宗以微弱优势胜出。但偶尔也有几个不长眼的不小心赢了皇帝。结果自然就是要被穿小鞋。

而由于这些高手,都是宦官从全国各地海选来的。所以一旦高手遭殃,举荐他们的太监也要跟着遭殃。

时间一长,唐敬宗身边的许多宦官就人人自危了,担心不知哪天自己就会被这位喜怒无常的主子给整死。

于是在公元827年的一个晚上,敬宗就被内侍宦官刘克明和禁军将领苏佐明等人刺杀了。

干掉敬宗后,刘克明等人在第一时间矫诏宣布让唐敬宗的叔叔、绛王李悟代理监国。一场篡位行动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要完成。

但前面也说了,唐朝中后期的权阉,背后都有后台,都是有主子的。

刘克明推举李悟上位,这让不是以李悟为后台的宦官很不满。

于是,宦官们立即调集神策军杀入皇宫,将李悟、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干掉。

完事后,唐敬宗的异母弟弟李昂被宦官联合宰相裴度推举上台,是为唐文宗。

文宗继位后,一改父亲、兄长在位时期的怠政作风,他励精求治、勤奋好学,恢复单日视朝的旧例,还去佞幸、裁冗员,省教坊乐工,停贡奇巧珍玩,去奢从简。决定大干一场。

不过,由于当时文官党争激烈,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派文官相互攻击,搞出“牛李党争”事件。

并且,拥立文宗继位的王守澄、陈弘志等权阉还是当年毒死唐宪宗的凶手。(后台是穆宗的母亲郭太皇太后)

整日与弑杀献帝,且还不是自己心腹的宦官为伍,这让励精求治的文宗很不满。

于是,文宗便采取借力打力之计,挑起宦官之间的矛盾,借宦官仇士良之手,干掉了王守澄和陈弘志。

事后,文宗还想趁热打铁,便联合李训、郑注策划“甘露之变”,密谋将宦官一网打尽。

但由于计划不周,让仇士良跑了,这事也就没能成功,以失败告终。

仇士良大难不死,立马调集神策军报复。

李训等文官相继被捕。文宗也被仇士良派人软禁了起来,只能在宫中借酒消愁,最终于五年后患病去世。

文宗死后,仇士良发矫诏拥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是为即唐武宗。

武宗继位后,也和唐穆宗一样,刚继位就收到一个喜讯——回纥汗国灭亡了!回纥的乌介可汗率部南下,希望得到唐朝的庇护。

不久后,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吐蕃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吐蕃王室内分裂成两派,吐蕃陷入内战,统一的吐蕃王朝已不存在!

如此好消息,让武宗心情极好。

为此,武宗故意疏远仇士良等宦官。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试图效仿爷爷唐宪宗,再创一个中兴局面。

过了一段时间,仇士良见武宗冷落自己,心里很是不满,便煽动神策军哗变,企图干掉李德裕。

李德裕知道后,马上跑去找唐武宗。

武宗听说仇士良又想带兵逼宫,就亲自质问神策军:你们要对朕的宰相干嘛?

神策军一看皇帝发话了,立马就散了。

仇士良得知此事后,日夜不安,担心武宗收拾自己。便提出辞职,然后走人了。

据说仇士良临走前,给送行的小太监们传授经验:不要让皇帝闲着,要让他们沉迷于吃喝玩乐,没工夫管别的事情。只有皇帝不管事,我们当太监的才能得志。还有啊,千万不要让皇帝读史书,否则皇帝知道前朝的兴亡史后,就不重用我们了。

从仇士良的这话就能看出,唐朝中后期的宦官群体,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悍。唐文宗被仇士良软禁,很大程度上是文宗空有大志,却毫无才略导致的。

搞定仇士良后,武宗大权在握,随即就来了一个轰动之举——灭佛。

公元845年,武宗下诏,拆毁佛寺,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奴婢十五万人及大量寺院土地。这一事件被称为“会昌灭佛”。与此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合称“三五灭佛”。

在灭佛之余,武宗也开始服食长生丹药。结果与唐穆宗一样,把自己吃死了。

公元846年,武宗因丹毒发作而驾崩后,宦官们没有拥立武宗的儿子继位,而是选择拥立武宗的叔叔李忱继位,是为唐宣宗。

既然武宗有儿子,为什么还要拥立叔叔辈的宣宗呢?

因为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个宦官心中的理想皇帝——沉迷于享乐,又不读书,连说话都不利索。很便于操控。

宦官们希望扶持这么一个废材,避免重蹈王守澄和仇士良的覆辙。

可实际上,宣宗的“傻”,都是装出来的。等到继位后,他立马像换了个人似的,表现出了励精图治的愿望。并抑制宦官势力,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注重选拔人才。开创了唐朝中后期的又一个治世,史称“大中之治”。

在对内取得政绩的同时,宣宗还积极对外发动扩张战争。

公元847年,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北征,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捷京师。

此战之后,一直到契丹崛起之前,近六十年时间,中原的北方都再无大的军事威胁。

公元848年,敦煌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并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归顺唐朝廷。

后来经过奋战,河西走廊的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吐蕃的势力被彻底逐出了河西、陇右。

自此之后,一直到西夏崛起前,近一百多年时间,中原的西北都再无大的军事威胁。

为什么后来的唐末中原混战,原本对唐朝威胁很大的外患,都没有趁虚而入?

因为无论是吐蕃,还是回纥,都在唐武宗和唐宣宗时期,被唐朝耗死了。

不过,唐宣宗取得的治世并不稳定。

在他统治的末期,唐朝的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政治也不再如前期清明。

此时的唐朝,就类似万历后期的明朝,光绪时期的清朝。已步入癌症晚期,不是单靠小修小补能拯救的。

公元859年,唐宣宗驾崩。

同年,太子李漼即位,是为唐懿宗。

懿宗继位后,与堂兄唐敬宗一个德行,啥正经事都不干,天天就是纵情享乐。其在位十四年期间,挥霍无度,搞得民不聊生。引发了“庞勋起义”。

虽然这场起义在两年后被唐军镇压了,但唐懿宗驾崩不久后,唐朝随即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

而当时的皇帝唐僖宗李儇,是个比唐懿宗更无能的昏君。

公元875年至879年,唐朝中央军和藩镇军队想尽办法,始终无法剿灭黄巢。

到了公元880年底,被围剿的黄巢义军,反倒杀到了长安附近。

主持朝政的宦官见情况不妙,立马挟持唐僖宗仓皇逃亡入蜀地避祸。

虽然四年后,唐僖宗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灭了黄巢。但黄巢起义,使唐朝的经济重地江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还导致唐朝中央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唐朝中央政府已经无法再号令藩镇。

自此,一个军阀混战时代的时代来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因何三次丢失都城
从戍边军到禁军,数次挽救李唐的神策军,最终也葬送了大唐
小议唐朝藩镇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凭什么坚挺百年?多亏这支百战强兵
24位皇帝,289年风雨——唐代历史概述(中)
唐朝历经8年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能“苦苦支撑”15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