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儿女50条家庭教育指南 (3)

教育儿女50条家庭教育指南

    

    第三十一条忠告:为困顿的孩子点一盏灯

    为心灵困顿的孩子在幽暗让点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遭遇一些无法摆脱的困境,那种无助的感觉,就像黑暗中孤独的旅人,需要有人在黑暗中为孩子点一盏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一个男孩子数学考试从没超过8分,换了不知多少个班,所有老师都讨厌他,怪他拖班级后腿。每次考数学他就紧张得发抖。后来,又换了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验,班主任看着被考试吓得发抖的孩子,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就走到孩子身边。孩子一看老师过来了,吓坏了!哪知道老师轻轻地摸了他的头,小声说:“孩子,我们都姓刘”。

    

    孩子的眼泪顿时流出来了。之后他慢慢从数学上找到感觉。大学毕业第一件事是请 刘老师吃饭,他说:“老师,我一辈子也没想到,你摸了我的头说一句我们都姓刘,我就感到自己有希望了!”

    为孩子黑暗中点一盏灯的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陌生人不经意的一句鼓励的话……。

    孩子的心灵脆弱,他们多么渴望得到赏识,让我们为心灵困顿的孩子在幽暗处点亮一盏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第三十二条忠告:要明包暗,不要暗包明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凡事发生往好处想,就是明包暗;凡事发生往坏处想,就是暗包明。

有一位很懂教育的老奶奶和孙女一起超过一条臭水沟,孙女说:“奶奶,这条水沟又脏又臭,真讨厌。”奶奶笑着说:“孩子,你想不想知道这条水沟几十年前,几百年前是什么样子?”小孙女很兴趣。“在奶奶很小的时候,这条水沟清澈见底,小河流水象唱歌。奶奶在河边一玩就是半天,多开心!是我们人类没爱惜好,让水污染了。孩子,随着我们人类的成长,现在又开始注意环保了…等你长大后,臭水沟又会变成清澈如初了。”孙女听了奶奶的话,笑了:“奶奶,我一定要为环保出力。”

“明包暗,暗包明”还指父母在批评帮助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先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是为他好,再指出孩子的缺点。也就是说先赏识,后批评。这样的过程才是科学的,合乎孩子心理规律的。

 

    第三十三条忠告:换个角度看孩子

    父母其实是是放大的孩子,孩子其实是缩小的大人,换个角度看孩子。

    教育孩子,心态决定看法,思路决定出路。

一座破庙,小和尚们都说不好看。只有一休和尚把头伸到裤裆下面,倒着看:“很好看啊!”几个小和尚倒过来一试:果然好看。老和尚发现了很恼火,把他们赶走了。见没人,老和尚也忍不住把头伸到裤裆下看,真是好看了!

    好多父母教育孩子之所以有问题,只是一念之差。 为什么父母教得那么痛苦呢?倒过来,看到本质,也就那么简单。真理和谬论只有一步之遥,需要把思维“倒过来”。

很多优秀的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塌糊涂。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父母一旦对自己的孩子太爱了,就容易失态,失去了平常心。现在提出一种“换子教学”就是倡导自己教别人的孩子,就能保持平常心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把你的孩子看成是人类的孩子,是万物之灵。做父母的要尊重他,而不是改造他。想到这点,就能“跳出去”了。

 

    第三十四条忠告:把孩子看作小大人

    不要以为孩子小,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不要以为孩子大,就不以保护婴儿的方式保护他。

父母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做好朋友?是父母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拉大了。父母总认为: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夸大这种差异,就和孩子产生了距离。其实成人只不过是放大的孩子,孩子只不过是缩小一点的大人。父母最多只比孩子大二三十岁,又有多少区别呢?本质是相通的。我们一旦把自己太当大人,把孩子太当孩子,和孩子的交流就不够朋友了。既不要孩子仰视大人,父母也不要俯视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平视。生命之间能沟通了,教育就不机械呆板了,就活了。

    陶行知的《小孩之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人人都说孩子小, 其实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你比孩子还要小。

 

    第三十五条忠告:千万不要把孩子当私有财产

    孩子是生命之火的儿女,并不属于你。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小诗: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

    却不是你的化身,

    他们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

    但并不属于你。

   

父母一旦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时,就会要打就打,要骂就骂,随心所欲。如果父母读懂这首诗的意境,就不会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当作人类的孩子来对待,就可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功利心态,按规律教育孩子。

    只有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不是作为自己的附属品,才可以使孩子的人格受尊重!

 

    第三十六条忠告:好心情,好人生

    与幸福有约的孩子,必然与成功有缘。

    孩子有了好心情,就会有好人生。

教育最终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最好的体现是孩子快乐地成长。而孩子能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心态。如果父母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会传染给孩子。如果父母自己整天愁眉苦脸,孩子如何能笑逐颜开呢?

    让孩子快乐很简单,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情。关注孩子的心情,就要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庄稼绿油油的,丰收已在望了。孩子的学习状态好,成绩肯定好。父母要像关注孩子的身体一样关注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无形生命舒展了,他的无形生命就能承受更多的风风雨雨。

90%以上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这一类孩子是高素质、高敏感、高自尊、高脆弱,容易受伤害,心情容易破坏,父母和老师更要用心地呵护他们,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好心情,好人生。

 

    第三十七条忠告:眼睛传神

    父母以眼神告诉孩子一定行,认为孩子不可思议,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可思议。

父母向孩子表达爱时,口头语言不如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不如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不如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现在已经练就了一门“功夫”,只要看孩子父母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他孩子的生命状态好不好,是不是舒展。如果父母的眼神是放光的,自信的,这个孩子肯定不错;要是父母的眼神充满了忧伤,他的孩子恐怕是有问题了。

    很多充满天赋的孩子都被父母用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看着,引向了自卑。

    父母的眼神如果怀疑孩子不行,觉得孩子不尽人意,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尽人意;父母以眼神告诉孩子一定行,认为孩子不可思议,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可思议。

 

   第三十八条忠告:“重点培养”,适得其反

    父母教孩子,要学农民种庄稼的方法--按规律办事。

有位教授,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对女儿要求低,心想:女孩子嘛,稍读点书就好了。至于儿子,就一定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儿子可惨了,整天被老爸逼着,快乐的求知变成了无尽的痛苦,学习不是为自己学,哪来的动力?恐吓、威胁在儿子小的时候还管用,儿子一长大,那一套就不管用了。最后公认天赋高的儿子却一事无成。相反,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女儿,求知的胃口保住了,在“我要学”的状态下不断学习,最后成了博士。

    种庄稼,有规律;教育孩子,更要按规律。一味的高压、拔苗助长,只会走向反面。

 

    第三十九条忠告:不高兴,没后劲

    现在的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生存,孩子们更愿意为快乐而学习。

    孩子学习的动力是西瓜,其它都是芝麻。

    我们做父母的所处的那个年代,学习是为了生存,因为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钱......那是一个要为生存犯愁的年代。

   

很多父母都想:父母吃过的苦,再不能让孩子吃;父母没享过的福,要让孩子享。因此我们的下一代在蜜罐里长大,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在父母的呵护下,根本没有机会体会生活的艰辛,这时父母要是还把“为生存”这个危机当作学习动力去鞭策根本没有生存危机的孩子的学习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家长一边为孩子的生活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同时又大谈为了生存危机要努力学习、再努力学习,多矛盾呀。

    现在的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生存,孩子们愿意为快乐而学习!

    愉快愉快,心情愉快,动作就快。孩子学习的过程不快乐,学习的效率就低。孩子不是主动学习,而是被动接受,就没有后劲。主动才有后劲可言,被动就只是适应和顺应。

 

    第四十条忠告:中听的话最入心

    到底是孩子不听话,还是父母讲话不中听?

    我听到太多的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父母在抱怨之前,能不能客观地想一想,“到底是我们的孩子不听话,还是父母讲话不中听?”

现在父母的普遍特点是:讲起话来嘴巴像刀子,一句一句说得孩子在流泪,心在流血,无形生命伤痕累累。父母发泄完了,痛快了,又后悔了:觉得对不起孩子。就在物质上补偿孩子,好吃的,好穿的......父母以为自己仁至义尽了,其实差得远了,该给的没给,孩子在精神上空虚,心灵受伤;不该给的给得太多,物质上成了小皇帝。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长久以来,在精神上得不到父母的赏识,而物质上得到过分的满足。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用物质条件作为交换孩子听话的砝码。于是孩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天平,被“爱孩子,但不懂孩子”的父母弄得倾斜了。

    现在的父母都在研究领导爱听什么,有没有研究过我们的孩子爱听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孩子的忠告(二)
育儿忠告32:要明包暗,不要暗包明
千万不要把孩子当私有财产
孩子不是父母私有财产,愿每个孩子被温柔以待!
又一起弑母血案引发舆论热议青少年教育问题
凭什么把孩子当成你的私有财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