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茱萸汤 治头顶痛 偏头痛 恶心吐痰沫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切,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为治疗厥阴头痛之代表方。

因肝寒浊阴上逆,头痛强烈。

吴茱萸可以温散厥阴肝经的寒气,寒气一散,头痛消失

一般的头痛,可以用袪风、通经络的药去治,但吴茱萸汤证的头痛,一定把肝胃的阴寒解决

原方: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为君,禀辛热疏利之性,功擅暖肝、温胃、降逆、止痛,《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温中、下气、止痛……”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阳明之正方也。

吴茱萸降浊阴之气为厥阴专药,温中散寒,又为三阴并用之药,而注以人参、姜、枣,又为胃阳衰败之神方。

厥阴头痛而伴有恶心、呕吐,呕出涎沫者

《冷庐医话·头痛》:“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 

厥阴头痛的以巅顶部头痛为主,或伴有呕恶、吐涎等。

食谷欲呕者,肝受寒邪上攻其胃

不食谷则肝气犹舒,

食谷则肝不能容而欲呕,与胃虚之有反胃迥殊,故非吴茱萸汤不治

肝邪上攻。则胃病为木乘土,下迫则肾病为子传母,子传母则吐利交作,而不止一吐

少阴自病下利己耳,未必兼吐,吐而利矣,未必兼逆冷烦躁吐利,而且手足逆冷烦躁

一主胃,一主肝。

吴茱萸汤肝胃同治、烦躁欲死,非因肝邪盛极,实因寒邪阻塞而心肾不交也。

心肾之所以相交者,实赖脾胃之气上下通行,是以少阴他方中皆用干姜,

胃属阳明,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

胃中虚寒,则不能纳谷,见吞酸嘈杂,畏寒喜热;

胃气上逆,即呕吐,食后欲呕,干呕吐涎沫;

寒则凝滞、故见胃脘疼痛。

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出与督脉会于巅顶,肝胃虚寒,阴寒浊气随肝脉上冲,故巅顶头痛;

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故吐利频作,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因吐利频作之痛苦.

胃寒气逆之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所胜,平以辛热”,辛热入肝、胃、脾、肾经的吴茱萸暖肝温胃,下气降逆,和中止呕。

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医方集解祛寒之剂》)。

重用生姜温中止,和胃降逆,助吴茱萸散寒降逆止呕。

张锡纯:“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至六两,取其温通之性,能升能降,以开脾胃凝滞之寒邪,使脾胃之气上下能行

医学表中参西录·医论》虚寒之证,治当温补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以复中虚,可配生姜以调胃。

大枣甘缓和中,助人参以补虚,配生姜以调脾胃,制约吴茱萸、生姜之辛燥。

温中补虚,抑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

厥阴头痛不应局限于巅顶头痛,某些偏头痛、目睛胀痛等不适亦可归于厥阴头痛范畴。

胡老曾云:“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者,或恶心欲吐无热像者,本方具有捷验。

……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

此寒凝肝脉,有寒故痛

头痛伴目睛胀痛不适,或仅以目睛胀痛不适为主诉者,亦可以吴茱萸汤治疗。

足厥阴经“系目系”,寒凝肝脉,气血不畅,则目睛胀痛不适,多见于高血压、青光眼患者

厥阴头痛、畏寒喜暖,尤其头部畏寒、畏风,舌质淡,苔白,脉弦等。如呕恶、吐涎、胃脘胀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汤也可治疗痰饮头痛,慢性头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张屡用屡效的头痛特效方
吴茱萸汤治杂病——温桂荣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二则(叶橘泉经验)
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中医经典验方1剂,温肝降逆,和胃通络
经方036:吴茱萸汤|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呕吐、胃炎溃疡
吴茱萸汤前贤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