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发麻、腿无力、肩背痛,有的人表面上30岁,颈椎已经50岁了

无缘无故开始手指麻木,手臂疼痛、无力;

双腿走路不稳,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肩背疼痛难忍,夜间不能安睡……

这是得了什么怪病吗?

别慌!可能是颈椎出了问题。

无故手脚麻木
她怕“大手术”

半年前前,家住建德某村的卢女士(化名)无缘无故出现手指麻木的情况。据卢女士回忆,一开始只是右手食指偶尔麻木、没什么知觉,由于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她没有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麻木感渐渐蔓延到双手其他手指和双腿,并伴有疼痛感,卢女士的腿脚变得无力,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这时候她急了,去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为颈椎肩盘突出症。X光片显示卢女士的颈椎出现椎间盘膨出的症状,医生为她配了药,但药物几乎没有效果。

卢女士又去当地另一家医院做了颈部CT,医生告诉她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了1/3的脊髓,症状比较严重,建议手术。

37岁的卢女士素来身体健康,没生过大病,陡然要在脖子上做“大手术”,还要在颈椎里“放钢板”,她不免有些心慌。

回到家卢女士向街坊四邻打听有没有做过类似手术的人,想了解一些手术过程和恢复等情况。这时候村里有人推荐她去杭州做一种“微创手术”,不“放钢板”,恢复也很快。

不用放钢板这一点正合卢女士的心意,她慕名找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朱永坚主任医师。

颈椎间盘髓核突出
微创手术帮大忙

经过仔细查体和详细检查,卢女士被诊断为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症,颈部核磁共振片子显示颈椎5、6节间的椎间盘向右膨出。

卢女士的颈椎磁共振片子,红框内即为膨出的椎间盘髓核

“典型的颈椎肩盘突出,椎间盘内膨出的髓核压迫了周围的神经,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剧烈疼痛,”朱永坚主任医师介绍,“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朱主任说的手术正是卢女士期望的微创手术——“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

说到“椎间盘髓核摘除”,要先了解一下椎间盘的构造。

椎间盘是怎么突出的呢?

颈椎间盘位于两个颈椎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髓核在中央,纤维环在周围包绕着髓核。

(浙江大学医学院2018届硕士研究生胡鑫奔绘图)

椎间盘在颈椎运动时起到类似轴承和缓冲垫的作用。

但椎间盘的承压能力有限,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会向外膨出,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裂隙向外突出,就形成了椎间盘突出。

突出的髓核会刺激或压迫神经和脊髓,造成颈肩疼痛和肢体的麻木乏力。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即是通过内镜精准地将突出的髓核摘掉,在内镜放大的清晰视野下,直接解除对神经的刺激或压迫,消除患者的不适症状。

临床上,颈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式有好几种,传统的手术是经前路切除正常的椎间盘后再将突出的髓核摘除,并植骨融合钢板固定,可比较彻底地解决突出压迫问题,但创伤代价较大。

内镜手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技术,是目前最微创而且能确保有效的手术方式,对技术要求比较高。

内镜手术示意图,红框内黄色物质即为突出的髓核

(浙江大学医学院2018届硕士研究生胡鑫奔绘图)

朱永坚主任医师介绍,颈椎内镜从患者脖子后面的一公分不到的微小创口穿刺进入,磨开少许骨质后筷子粗细的内镜进入椎管内的神经间隙,找到并摘除突出的髓核,对颈椎软组织创伤小,骨质几乎不受影响,很好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同时这个入路也避免了对气管、食管、血管等造成损伤的风险,术后并发症较少。

因此,内镜手术可作为症状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病人在保守治疗和传统前路手术之间的“阶梯”治疗手段。

麻木感消失
手术切口印记不到1厘米

卢女士最终选择了颈椎后路经皮内镜术。90分钟时间,朱永坚主任医师团队从卢女士脖颈后方切开一个8毫米的微小切口,在其中成功摘除了膨出的髓核,解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

术后苏醒过来的卢女士很快感觉到折磨她近3个月的麻木疼痛奇迹般消失了,当天她就能下地行走,2天后顺利出院。得知手术切口缝合留下的印记不到1厘米,卢女士感叹:“没想到现在的医疗技术这么高。”

卢女士术后颈椎磁共振片子,髓核摘除,脊髓神经不再受压迫

卢女士术后手术切口

30岁的年龄,50岁的颈椎
预防是关键

椎间盘突出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个类型,在朱永坚主任医师的门诊,像卢女士这个年龄段患者很常见,近年来更是不乏二三十岁就饱受椎间盘突出痛苦的年轻人来求诊。

29岁的设计师阿武(化名)来看门诊时,反复脖子疼痛已有半年多,近一月来还出现肩背疼痛、肢体麻木、走路不稳的症状。

核磁共振片子中,阿武的颈椎由正常生理弯曲变得僵直,第4、5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第3、4节之间的椎间盘向右突出压迫到旁边的脊髓。

“30岁不到的年龄,颈椎已经退化到50岁,这跟平时的不良姿势有很大关系”,朱主任指出,上班对着电脑屏幕、下班盯着手机屏幕,不良的工作姿态和生活习惯加速了椎间盘退变和软组织劳损,让当代年轻人的颈椎不堪重负。

朱主任提醒大家,颈椎病预防比治疗更关键。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和玩手机等,保持正确的坐姿;适当进行游泳、羽毛球等运动,锻炼颈肩部肌肉力量;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吹空调或空调温度过低;合理用枕,保持正确的睡姿等。

专家信息

朱永坚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从事神经外科专科临床近二十年,主刀完成脊髓肿瘤手术2000余例,擅长各类脊髓脊柱疾病显微微创手术及经皮内镜手术。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两项,省重点研发专项及省中医药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路向前 | 脊柱外科常见疾病图解——颈椎病及颈椎前路手术方法
颈椎病手术介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每一节对应的症状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的10个奥秘,提前预防告别亚健康
颈椎病手术动还是不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