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抢鲜读 |《2015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总报告

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其不可替代性,这从根本上解释了我们记录历史的意义,也正因其天然的光荣与神圣,才有无数学者知其难而为之,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也不例外。

 

全球化的进程推动着世界的紧密联系,也推动着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每年都见证了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从不同角度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外语能力与公民外语素质的提高,而记录这一过程、全景展现外语教育现状就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诞生的初衷,也是学者持续编写、延伸并深化其内容的原动力。

 

《2015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由王文斌教授和徐浩副教授主编,是自文秋芳教授2011年主持启动工作以来的第五份中国外语教育系列年度报告,对2015年我国外语教育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活动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即日起,我们将选摘该书的《目录》、《总报告》、《高等外语教育——大学英语》、《高等外语教育——英语专业》等章节与大家分享,欢迎持续关注。

目 录


总 报 告

本章拟概括并剖析2015年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全局性的热点问题,尤其对高中课标修订与高考外语改革、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与推进、高校综合语种学科建设与教育改革、高等职业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介绍。最后,基于对现实情况的掌握,分析我国外语教育中的三个突出矛盾,并尝试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建议。


高中课标修订与高考外语改革

2015年,高中课标修订受到极大关注。“核心素养”成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焦点。高中课标修订工作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即“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要着力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正在修订中的高中英语课标根据上述精神和要求,将课程的总体目标从原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为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四个核心素养在内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将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这不仅对一线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基础外语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2015年,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颁布的基础上,各地改革措施和试点措施不断推出,取得进展。31个省份均已颁布方案或启动了方案的研究、研制工作。2015年,河北、广东、甘肃、江西、宁夏、江苏、青海等地已正式向社会公布了本地的招考制度改革方案,部分省份也已将改革方案提交教育部,等待批复。其中,河北、广东、江苏、青海等地明确将2018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年份,2021年高考正式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宁夏、甘肃等地则将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时间推迟一年,定在2019年,新高考方案首次开考时间为2022年。高考全国卷的使用工作也在推进中。辽宁、江西、山东于2015年已使用全国卷;另有8个省份已申请自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


值得注意的是,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但在2015年上海市发布的2016年春季高考的试点方案中,统一文化考试采用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接轨的方式,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总分为400分。其中,语文、数学两科目分值各为150分;外语直接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分值为100分,即比语文、数学低50分。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与推进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大外教指委)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制订工作。在需求多样化、条件差异化的基本国情背景下,大外教指委分别描述了三个等级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目标针对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发展目标则面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此次制定的指南,强调各高校的课程灵活性和开放性。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三个大类,各类课程比例的确定也充分体现高校的自主权。这一改革方向充分反映和尊重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避免了整齐划一、一刀切的取向。

 

2015年,高校各语种外语专业也在围绕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来开展各项改革,较2014年有显著推进,同时也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出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英语类专业方面,各院校以《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与贯彻为主要议题,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国标框架下英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特色、课程建设等问题,不断加深了对国家标准内涵和学校标准要素的理解。“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工作会议及第十一届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也于2015年召开。与会专家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并着重探讨了翻译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商务英语专业方面,相关研讨也围绕《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展开,尤其聚焦了推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创新这一核心议题。


高校综合语种学科建设与教育改革

区域研究和国别研究成为俄语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2015年,教育部印发《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是高校整合资源对某一国家或者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开展全方位综合研究的实体性平台。许多高校的俄语学科纷纷加大区域研究和国别研究力度,积极推进“智库”建设,更加重视重点国家、重点区域、重点内容的研究,竭力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目前中国建有兰州大学中亚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俄战略研究所、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所、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宁夏大学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青岛科技大学俄罗斯经济研究所、延边大学俄罗斯远东问题研究所等多家俄罗斯研究机构。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德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2015年在德语教学界热议的话题。中德两国经贸等领域的密切合作需要大批拥有良好德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应用技术人才。国内许多高校主动与德国高校联合办学,开启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合作办学的毕业生需具备良好的德语语言能力,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语言学习既是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获取专业知识的媒介。有学者建议,德语语言教学应始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基础德语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专用语的学习,将日常德语和专业德语相融合,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德语,更好地掌握基础专业词汇,熟悉德式的课堂用语,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2015年,阿拉伯语专业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继续展开努力探索。不少阿语专业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老版培养方案相比,新版在学分分布、课程设置方面有一些微调,更加注重课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实践教学。有些高校通过狠抓低年级教学的方式,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学生在高年级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语言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打下坚实基础。

 

日语专业也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2015年,教学改革仍然是广大日语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方面,日语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积极导入参与型、任务型教学法等理念下更加注重内容学习;积极运用网络、计算机、移动平台、移动终端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以改进外语教学环境。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日语界关于复合型人才的探讨,呈现出如下特点:积极探讨IT、商务、财经等领域的日语复合人才培养;探究产学融合的日语人才培养机制或针对当地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提供策略;开始积极关注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截至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发展,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占据全国2,529所普通高校的一半以上;在校生1,006.6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组建了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因此,高等职业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5年完成了高等职业学校外语类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外语类专业总数由原来的27个调减到16个,保留14个、更名1个、合并11个。在此基础上,教指委会同行业专家编写了外语类专业简介,包括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基本修业年限、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主要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衔接中职专业举例、接续本科专业举例等。2015年10月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

2015年,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继续受到关注,相关活动丰富、充实。高等外语教师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继续主办系列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修活动,为全国各地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组织的“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式研修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短期长期结合,以更丰富便捷的方式满足全国各地教师研修的不同需求。全年共29期,主题含4个类别:教学方法、科研方法、语言技术和专业能力。全新的微课设计、翻转课堂和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学等主题,以小专题、微课程的形式在线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等主题则结合教学科研的新发展和教师的新需求不断调整内容,切实提升高校教师开发课程、发掘资源、结合教学进行科研的能力,为科研团队建设及外语院系的发展提供支持。

 

基础外语教师方面,国培计划、歆语工程等教师培训项目于2015年进一步开展。同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也正式启动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其中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负责,协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等多家研究、培训机构,合力开展工作。研制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来自北外、华东师大、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先后参加了研制工作。



问题与建议

我国外语学习者人数众多,为了满足各个层次的外语学习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外语教育体系建设和外语课程改革中付出了持续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面临着相当多的问题和挑战。突出矛盾主要有:第一,我国外语教育还缺少一个顶层设计,统筹兼顾缺席;第二,高校外语教育与基础外语教育依然脱节,欠缺一条龙式的对接,彼此依然各行其是;第三,有效的外语政策与规划尚未到位,具有前瞻性的外语语种布局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第四,外语教育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和个人的急迫需求,外语教学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第五,外语教育体系存在结构失衡问题,语种数量和分布的问题随着我国国际战略的推进愈发突出;第六,我国外语教育的支持系统尚不完善,师资、教材、测评等各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因此,我们需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通过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着力解决上述质量、结构和支持系统方面的突出问题。当然,这首先需要在思想意识上正视并纠正目前存在的一些偏见,如高等外语教育和基础外语教育存在高低之分。

 

具体的改革建议涉及三个层面。首先,宏观层面,建议更加重视外语教育政策方面的规划,尤其需要重视习得规划,而非仅仅重视教育规划,同时应辩证地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性和/或学术性的规划机构和/或组织。第二,中观层面,建议更加关注不同区域和行业的特点和不同需求,开展分类指导,更多推出“核心—扩展”型的多维指导性标准,既坚决实现统一的底线标准,又兼顾各地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实现规范性与自主性的有机结合。第三,微观层面,应着力从教师、教材和测评三个角度开展改革推进的工作。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应进一步探索、研制入职的门槛标准,在资格准入上做些试点;职前教育也应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综合改革,并加强理论和对策性研究;职后教育则应更加注重在职教师学习系统的重构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另外,在教材建设方面,可探索创建外语教材编写的研究生专业或方向,以培养更为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教材编写队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教育部16号文件问答及参考答案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现状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1 X”证书制度培养模式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