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神经系统
第十五章神经系统总论
我们人类之所以区别与动物,是由于人类大脑皮质不仅含有与高等动物相似的感觉与运动中枢,而且还有了分析语言的中枢。因此,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高于一切高等动物。但人类的神经系统的形态及功能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而获得的。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间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脑桥 脑干
(CNS) 延髓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组织构成。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一个神经元可分为胞体、树突、轴突三个部分。
1)细胞体 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内。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所组成。
(1)细胞膜 较薄,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及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2)细胞质 除含一般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外,还含有丰富的尼氏体及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 是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其形态在各种神经元中各有不同,在大的神经元中呈块状。在小的神经元中呈颗粒状。在电镜下,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及游离的核糖体构成,表明神经元具有活跃的蛋白质合成功能。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以及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神经调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的化学信息载体,一般为小分子化合物。神经调质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神经调质一般为肽类。
神经原纤维 在胞质内呈细丝状,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与轴突。在电镜下,由神经丝与微管组成。构成细胞骨架及参与物质运输。
2)树突
树突是胞体发出的多个树枝样突起。起始部较粗,向外逐渐分支,逐渐变细。树突表面有许多棘状小突,称树突棘,是突触的接触点。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胞体的功能。
3)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位隆起,常呈圆锥体,称轴丘,此处无尼氏体。轴突的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2.神经元的分类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结构及功能不同可有以下分类:
1) 按胞突数目分
(1)假单极神经元 胞突从胞体发出后,再呈T型分支
(2)双极神经元 胞体有两个突起,分别为树突和轴突
(3)多极神经元 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2)按轴突长短分
可分为高尔基Ⅰ、Ⅱ型神经元。
3)按神经元机能分
(1) 感觉神经元 又称传入神经元,接受体内外刺激并将信息传入中枢。
(2) 中间神经元 又称联合神经元,起联络作用,将一神经元的冲动传入到另一神经元。
(3) 运动神经元 又称传出神经元,将冲动传向肌细胞或腺细胞,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4)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分
(1)胆碱能神经元 释放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2) 胺能神经元 释放多巴胺、5-羟色胺等。
(3) 氨基酸能神经元 释放氨基酸。
(4) 肽能神经元 释放肽类物质,如脑啡肽、神经降压素等。
一般一个神经元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
(二)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与包在它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纤维状结构。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将其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 有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轴突外的施万细胞为长卷筒状,它们一外接一个地套在轴突外面。相邻的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这一部位较狭窄,称郎飞氏结,在这一部位的轴膜部分裸露。相邻的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施万细胞膜反复在轴突周围环绕形成许多同心圆的板层膜,即髓鞘。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其结构与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相同,但形成髓鞘的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
2)无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与有髓神经纤维比较,其施万细胞的膜不形成髓鞘包裹轴突。因此,一条无髓神经纤维可含多条轴突。另外,无郎飞结。
(2)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轴突外无特异性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轴突裸露地行走于有髓神经纤维或神经胶质细胞之间。
(三)突触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但每个神经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切联系,互相衔接才能完成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一个神经元发出的冲动可以传递给许多神经元,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许多神经元传来的冲动。那么,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突触也是细胞之间的一种联接方式。突触是冲动定向传导的重要结构,不能逆行传导。突触的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形成轴-树突触、轴-棘突触或轴-体突触。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一般我们所指的突触即指化学突触。电突触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在低等动物中较多。
在光镜下,突触为轴突末端形成杵状或扣状膨大贴附在加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上。
在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突触前、后成分相对应的胞膜称突触前、后膜。神经元突触前成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突触后膜中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的受体以及离子通道。当神经冲动沿轴到轴突终末时,通过一系列作用后,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小泡内容物到突触间隙。突触生膜中的受体与特异性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突后电位。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的突触称兴奋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发生抑制的称抑制性突触。突触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
(四) 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除了突触部位以外,一般都被神经胶质细胞分隔、绝缘,以保证信息传递的专一性和不受干扰。神经胶质细胞胞体较小,有突起,无尼氏体,无传导冲动的功能。胶质细胞主要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的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脑和脊髓,位于脑与脊髓的神经胶质细胞有四种:
1) 星形胶质细胞 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胞体呈星形,核大,染色较浅。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另一种为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
2) 少突胶质细胞 胞质突起细而少,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此细胞参与髓鞘的形成。
3) 小胶质细胞 是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多分布在大、小脑的皮质及脊髓灰质中。此细胞可转变成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的功能。
4) 室管膜细胞 衬在脑定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称室管膜。具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
2.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 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
2)卫星细胞 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是通过无数神经元及其突起建立的神经网络实现的。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和控制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因此,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主要表现在机体功能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性上。如安静是,心率、呼吸等保持相对稳定。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以适应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二氧化碳生成量的增加。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是主要的调节系统,其调节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系统的活动都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因此,反射弧有简单有复杂。最简单的是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直接接触,复杂的通过许多中间神经元。
五、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称灰质。
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含神经元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结构称白质。
皮质 大脑和小脑的灰质在表层,又称为皮质。
神经核 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称神经核。
神经节 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称神经节或神经丛。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