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使用放大镜鉴定瓷器


随着古玩市场的日益火暴,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是一些古玩商贩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古玩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仿品,其中还有一些令广大收藏爱好者头疼的高仿品,这些高仿品在古玩市场上却让那些具有一定收藏经验的瓷器爱好者来说也是屡屡中招儿,防不胜防。大家都知道,在瓷器鉴定中基本上采用的方法都是: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观纹饰、看款识、掂分量、听声音等。但对于有些瓷器来讲,借助于瓷器鉴定放大镜来鉴别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现就利用瓷器鉴定放大镜来鉴定某些瓷器作一些说明。

    看擦痕。古瓷器在以往的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或多或少的磨擦痕迹,这种自然的磨擦痕迹在瓷器鉴定中不妨也作为一条鉴别方法。此方法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人为打磨的痕迹。古瓷器的釉面均无耀眼的浮光,光泽静穆,光从内发;而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贼光”。仿品为了去掉这些所谓的“贼光”,做假者有的就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大多都能去掉浮光,表面看起来“温和”了许多。古瓷器,特别是传世古瓷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磨痕,新瓷器则不会有磨痕的。古瓷器的磨痕多集中在使用频繁的部位,如瓶类器物多集中在手拿的颈部、底部和凸起的腹部,盘碗类器物多集中在底部器物的内底部和口部,罐类器物多集中在盖的开合部位、底部、钮部和腹部。自然使用后的磨痕表现为磨痕的线条没有规律性,也就是说磨痕的线条是不规则的。而对于人为打磨的仿品瓷器上的磨痕,就不会只在上述部位出现了,这时可利用放大镜观察,对于这类瓷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二是瓷器的“后加彩”。对于“后加彩”的瓷器,无论你怎么看它的造型、胎质都是与时代相符合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后加的彩如果技艺比较高超的话,也就是那种称其为“高仿”的瓷器,有时的确能逃过瓷器收藏者的法眼。在这里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后加彩”的特征,前面讲过,瓷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磨擦痕迹,当然古瓷器一般不可能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想着给它挂上彩釉的,只有在古瓷器收藏比较火热的年代才有如此作为。“后加彩”的鉴别,你可以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瓷器的表面,寻找瓷器中经常有磨擦的部位,看看磨擦的痕迹----磨擦的线条在遇到“彩”的地方是在彩的上面还是在彩的下面。如果磨擦痕迹到“彩”就中断了,说明是彩覆盖在了擦痕的上面,必定是“后加彩”;如果磨擦痕迹到“彩”时有自然过度,说明此件瓷器不是“后加彩”。

观气泡。瓷器大多都有釉下气泡,有的瓷器收藏爱好者每遇到一件瓷器就拿着瓷器鉴定放大镜在瓷器的表面不停的找来看去,看气泡的多少、大小、疏密,按照心目中“气泡理论”来鉴定瓷器,有的人就把这种拿瓷器鉴定放大镜的爱好者称谓新手,而经常看到有的专家在鉴定瓷器时有时候也拿着瓷器鉴定放大镜在看,有的人就断定这位专家水平低,笔者感到实则不然。我们先从瓷器的气泡成因说起。瓷器气泡的形成是与瓷器的釉质成分、胎的干湿程度、厚度、烧造时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釉子的成熟温度范围内,烧成温度越高,釉内的气泡就越大越多越密;反之烧成温度越低,釉内气泡就越小越少越稀。”在古代同一窑烧造的瓷器在窑头、中间和窑尾尽管都能烧造出比较好的瓷器,但它们的升温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的,因而同一窑烧出来的瓷器釉下气泡也是千差万别的,而对于窑口的不同,使用的原料的差异,以及烧造方式和燃烧用的材料的不同,釉下的气泡表现的更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气泡在瓷器鉴定中就一点作用也没有了吗?作用还是有的,有时候并且还是比较大的。

   一是鉴别“老底新接”。在瓷器作伪中,经过拉坯成型,然后在底部接上一个老瓷器的底,然后按照老底的时代,经过纹饰的精心装饰,经过入窑烧造,一件非常“过硬”的古瓷器就完成了。对于这样的瓷器一般也不会逃过细心的收藏者的。知道了气泡形成的原理,不难发现此类瓷器的破绽的。一旦发现有疑问,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瓷器的釉下气泡。由于使用的原料不同,底部的气泡和上面的气泡是有十分明显区别的,可以顺着瓷器进行上下观察釉下气泡,气泡的稀疏、大小、多少的不同就会一目了然。

   二是看补洞。当上手一件瓷器后,发现某一部位的釉面色泽可疑,或者有磨擦痕迹不一致的地方,并且是小口器物,不容易从里面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利用放大镜了。一般情况下,这种器物大多是经过修补或者是有较大的伤痕,一般都是采用先将缝隙间的污垢用超声波或其他酸类物质清除掉,然后再利用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化工漆料和染料进行修饰,然后进行烘烤。这类器物因为没有再经过入窑烧造,假釉的地方必然没有气泡,利用瓷器鉴定放大镜一看便知。作为古玩瓷器鉴定放大镜,英国COIL柯尔放大镜是行业内最常用到的。

    放大镜是一种光学设备,其实是一种高精度的光学设备。廉价的放大镜,成像模糊,特别是放大镜边缘的成像非常模糊并且变形。长期使用,会影响人的视力。短时使用,比如使用超过1分钟,廉价的放大镜,由于成像不稳定,会让人有恶心的感觉。

作为鉴宝爱好者,更是需要购买高品质的瓷器鉴定放大镜,廉价的放大镜在这时不仅会伤害你的眼睛,而且无法看清宝物细节,有可能导致你判断失误,这样的损失就巨大了。所以专业的鉴宝人员都使用价格在500元以上的专业顶级品牌的放大镜。

如何使用放大镜鉴定瓷器

 

随着古玩市场的日益火暴,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是一些古玩商贩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古玩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仿品,其中还有一些令广大收藏爱好者头疼的高仿品,这些高仿品在古玩市场上却让那些具有一定收藏经验的瓷器爱好者来说也是屡屡中招儿,防不胜防。大家都知道,在瓷器鉴定中基本上采用的方法都是: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观纹饰、看款识、掂分量、听声音等。但对于有些瓷器来讲,借助于瓷器鉴定放大镜来鉴别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现就利用瓷器鉴定放大镜来鉴定某些瓷器作一些说明。

    看擦痕。古瓷器在以往的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或多或少的磨擦痕迹,这种自然的磨擦痕迹在瓷器鉴定中不妨也作为一条鉴别方法。此方法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人为打磨的痕迹。古瓷器的釉面均无耀眼的浮光,光泽静穆,光从内发;而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贼光”。仿品为了去掉这些所谓的“贼光”,做假者有的就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大多都能去掉浮光,表面看起来“温和”了许多。古瓷器,特别是传世古瓷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磨痕,新瓷器则不会有磨痕的。古瓷器的磨痕多集中在使用频繁的部位,如瓶类器物多集中在手拿的颈部、底部和凸起的腹部,盘碗类器物多集中在底部器物的内底部和口部,罐类器物多集中在盖的开合部位、底部、钮部和腹部。自然使用后的磨痕表现为磨痕的线条没有规律性,也就是说磨痕的线条是不规则的。而对于人为打磨的仿品瓷器上的磨痕,就不会只在上述部位出现了,这时可利用放大镜观察,对于这类瓷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二是瓷器的“后加彩”。对于“后加彩”的瓷器,无论你怎么看它的造型、胎质都是与时代相符合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后加的彩如果技艺比较高超的话,也就是那种称其为“高仿”的瓷器,有时的确能逃过瓷器收藏者的法眼。在这里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后加彩”的特征,前面讲过,瓷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磨擦痕迹,当然古瓷器一般不可能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想着给它挂上彩釉的,只有在古瓷器收藏比较火热的年代才有如此作为。“后加彩”的鉴别,你可以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瓷器的表面,寻找瓷器中经常有磨擦的部位,看看磨擦的痕迹----磨擦的线条在遇到“彩”的地方是在彩的上面还是在彩的下面。如果磨擦痕迹到“彩”就中断了,说明是彩覆盖在了擦痕的上面,必定是“后加彩”;如果磨擦痕迹到“彩”时有自然过度,说明此件瓷器不是“后加彩”。

观气泡。瓷器大多都有釉下气泡,有的瓷器收藏爱好者每遇到一件瓷器就拿着瓷器鉴定放大镜在瓷器的表面不停的找来看去,看气泡的多少、大小、疏密,按照心目中“气泡理论”来鉴定瓷器,有的人就把这种拿瓷器鉴定放大镜的爱好者称谓新手,而经常看到有的专家在鉴定瓷器时有时候也拿着瓷器鉴定放大镜在看,有的人就断定这位专家水平低,笔者感到实则不然。我们先从瓷器的气泡成因说起。瓷器气泡的形成是与瓷器的釉质成分、胎的干湿程度、厚度、烧造时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釉子的成熟温度范围内,烧成温度越高,釉内的气泡就越大越多越密;反之烧成温度越低,釉内气泡就越小越少越稀。”在古代同一窑烧造的瓷器在窑头、中间和窑尾尽管都能烧造出比较好的瓷器,但它们的升温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的,因而同一窑烧出来的瓷器釉下气泡也是千差万别的,而对于窑口的不同,使用的原料的差异,以及烧造方式和燃烧用的材料的不同,釉下的气泡表现的更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气泡在瓷器鉴定中就一点作用也没有了吗?作用还是有的,有时候并且还是比较大的。

   一是鉴别“老底新接”。在瓷器作伪中,经过拉坯成型,然后在底部接上一个老瓷器的底,然后按照老底的时代,经过纹饰的精心装饰,经过入窑烧造,一件非常“过硬”的古瓷器就完成了。对于这样的瓷器一般也不会逃过细心的收藏者的。知道了气泡形成的原理,不难发现此类瓷器的破绽的。一旦发现有疑问,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瓷器的釉下气泡。由于使用的原料不同,底部的气泡和上面的气泡是有十分明显区别的,可以顺着瓷器进行上下观察釉下气泡,气泡的稀疏、大小、多少的不同就会一目了然。

   二是看补洞。当上手一件瓷器后,发现某一部位的釉面色泽可疑,或者有磨擦痕迹不一致的地方,并且是小口器物,不容易从里面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利用放大镜了。一般情况下,这种器物大多是经过修补或者是有较大的伤痕,一般都是采用先将缝隙间的污垢用超声波或其他酸类物质清除掉,然后再利用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化工漆料和染料进行修饰,然后进行烘烤。这类器物因为没有再经过入窑烧造,假釉的地方必然没有气泡,利用瓷器鉴定放大镜一看便知。作为古玩瓷器鉴定放大镜,英国COIL柯尔放大镜是行业内最常用到的。

    放大镜是一种光学设备,其实是一种高精度的光学设备。廉价的放大镜,成像模糊,特别是放大镜边缘的成像非常模糊并且变形。长期使用,会影响人的视力。短时使用,比如使用超过1分钟,廉价的放大镜,由于成像不稳定,会让人有恶心的感觉。

    作为鉴宝爱好者,更是需要购买高品质的瓷器鉴定放大镜,廉价的放大镜在这时不仅会伤害你的眼睛,而且无法看清宝物细节,有可能导致你判断失误,这样的损失就巨大了。所以专业的鉴宝人员都使用价格在500元以上的专业顶级品牌的放大镜。

各朝代瓷器放大镜下气泡的特征

1.宋影青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

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

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

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

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7.东晋青釉

放大镜下能见到皱皮现象,仿放大镜下不见皱皮现象。

8.唐鲁山窑黑釉蓝

放大镜下能见到褐色铁质。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均匀的腐蚀状,因腐蚀有限,釉面破损不大,因此釉色比真品亮。

9.五代越窑

气泡疏朗通透。仿气泡细密。

10唐长沙窑青釉

放大镜下能见疏朗的气泡。仿

放大镜下不见线条上的腐蚀现象,特别是交楞部分光滑没有破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1.唐三彩

放大镜下清晰可见,细密、整齐,玻璃感强。因用铅作黏结剂,故表面往往呈现锡光。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开片内有污垢痕,这是仿品的典型特征,真品开片呈玻璃状,即使嵌有污垢,也是深入器里。

12宋耀州窑

放大镜下更能清晰看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

13,明永乐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透明沉稳,大小不一,富有层次。仿

放大镜下见不到青花与釉面之间的通透感。气泡细密,大小差别不明显。

14.明永乐甜白釉

放大镜下能见大小气泡,通透清晰。仿气泡比较细腻

15.清道光斗彩

放大镜下能见到绿彩上的蛤蜊光。底足露胎白净细洁,糯米状明显。

16清同治

放大镜下见气泡大小不一。

17.宋钧窑天蓝釉

气泡疏朗。钧窑气泡比明清时期的单色釉气泡大。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混浊,但轮廓清晰,釉表棕眼明显,口部因淌釉而露胎,呈褐色。仿

放大镜下见不到深褐色的铁质痕迹,因釉色被人为腐蚀,几乎没有气泡,很少见到大气泡,放大镜下不见糯米色,只见干燥、粗松状。

18宋钧窑紫红斑

放大镜下能见到稀疏气泡,大小不一,散落在四周,粗看不易发现。放大镜下能见到铁质呈烧焦状。仿

放大镜下见到一点点兔丝状,但不自然,是故意腐蚀所致。胎足没有旋削裂缝,胎体在放大镜下呈干燥状。

19.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见到气泡疏朗。钧窑气泡比明清时期的单色釉气泡大。仿放大镜下,很少见到大气泡,只在局部见到小气泡。

20.宋汝窑

放大镜下能见到白粉状,这是护胎釉,而非胎体本色,看气泡寥若星辰。仿放大镜下见气泡呈密集状,违反了汝窑气泡稀疏的基本特征。放大镜下看支钉内呈香灰色,但色过深,胎质粗松。

21.宋汝窑刻花鹅颈瓶

.釉中气泡与“寥若星辰”的说法相比,显得多了一些,但与官窑状如唾沫的气泡比较,又显得稀少。仿

放大镜下看胎质粗松,不如真品细洁肥腻。

22.宋汝窑盘口折肩瓶

放大镜下看气泡寥若星辰。有五个小支钉痕,支钉呈芝麻状,斜断口,放大镜下能见到白粉状,这是护胎釉,而非胎体本色。仿放大镜下见气泡呈密集状,违反了汝窑气泡稀疏的基本特征。放大镜下看支钉内呈香灰色,但色过深,胎质粗松。

23.南宋官窑

放大镜下尤为明显青釉色泽肥厚,玉质感强,呈乳浊状,又像唾沫状。仿放大镜下不见点点褐黑色斑状。

24.明万历青花龙纹碗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紧密,有大小,且又有通透感,和仿品气泡的密而浮完全不同。仿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整齐,这是典型的仿品气泡。底足竭力模仿平削两边倒角之法,但因足厚不到3毫米,有些部分削成坑坑洼洼。

25.明初龙泉青釉

放大镜下可见棕眼里的铁褐色。釉色玻化程度高,下部开片自然,开片线条充满腐蚀痕迹。仿下部也有隐隐约约的开片,但里面没有丝毫腐蚀痕迹,开片线条相似,也是人为所致。底部应该有露胎痕迹,却施了满釉。

26.清康熙釉里红

放大镜下气泡疏朗通透。放大镜下能见到细小苔绿,气泡大小不一,疏朗通透。仿放大镜下气泡过于密集。红釉在放大镜下不见苔绿,气泡做到了大小不一,但漂浮。底足露胎有污垢痕迹,放大镜下能见胎体洁白,但粗松,不肥腻。

27.清雍正青花釉里红

放大镜下见气泡疏朗通透,大小不一。仿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轻浮。红色中几乎没有苔绿

28.清雍正粉青釉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大小不一,通透清灵。

29.清雍正青花

大镜下见气泡疏朗,大小不一,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美观。仿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局促。能看到糯米胎色其实是人为涂抹。

30.清乾隆珐琅彩胭脂红

放大镜下能见到气泡疏朗通透。仿大镜下见气泡密集浮躁。

31.宋钧窑挂斑香炉

放大镜下,蓝釉里面气泡疏朗,清晰可辨。放大镜下呈现肥腻状。仿放大镜下,釉水内气泡模糊,这可能是含有杂质的缘故。放大镜下能见到液相分流的现象,老玩家称为“兔丝斑”(兔丝斑近几年已经仿造出来,但此器是故意腐蚀所致,如果见到过宋钧窑“兔丝斑”的,就很容易分辨真赝)。

32.宋钧窑紫红斑盆

放大镜下能见到稀疏气泡,大小不一,散落在四周,粗看不易发现。放大镜下能见到液相分流的破裂现象,这是重要特征。放大镜下能见到铁质呈烧焦状。仿放大镜下见到一点点兔丝状,但不自然,是故意腐蚀所致。

33.宋影青菱口瓶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放大镜下可见用硬器故意敲击的痕迹,痕迹呈规则状,这是仿品的共同特征。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

34元釉里红缠枝莲牡丹纹玉壶春瓶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利用气泡鉴定瓷器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论文全文: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对所藏不同时代的瓷器进行了气泡对比鉴定,结果如下:宋代定窑早期白釉瓜棱罐黑色(土浸)60%、 宋代汝窑三足高式炉黑色 1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A 多数为黑色3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B 多数为黄色20%、宋代龙泉窑香炉仅凸处有黄色死气泡、元代青花八桂兽扭罐(罩透明釉基本无死气泡)、元代干粉釉凤首扁瓶有花边缘处有大气泡.基本无死亡、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 10%、明永乐釉里红鱼藻纹盖罐褐色 10%、明宣德海马纹青花胆式瓷 黑褐色8%、明成化青花风纺大碗 黑褐20%、明嘉靖乙末年知县徐(王几)造青、花八面首贯耳弦纹梅瓶黄色8%、明万历龙凤效五彩盖罐 黄色40%、明代青花元宝黄色 10%、清康熙双留款青花罐 黄色8%、康熙吉庆堂青花风穿牡丹尝瓶 褐色8%、康熙树叶款五彩人物盖合 黄色8%、雍正仿成化斗彩盘褐色 10%、乾隆防雍正青釉瓜棱瓶 褐色8%、嘉庆半边款五彩大碗 偶乐发现死气泡、清同治五彩益合基本无死亡气泡、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边款)釉面较差 黄色16%、清同治苏府藏宝款刀马人尝瓶一对,基本无死亡气泡、光绪红釉描金团龙纹瓶 基本无死亡气泡、民国仿雍正羊首樽 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水注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药臼无死亡气泡。

 

    由上表分析,虽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体可以归纳为:宋代瓷器气泡死亡多,已多数为黑色,少数为褐、黄色;元代瓷器气泡因釉而异;明代如釉面较肥厚的永乐、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较强的气泡保护能力,死亡气泡多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气泡死后多为黄、微黄色;清后期、民国和现代瓷器基本上无死亡气泡。气泡在死亡过程中由浅色变深色,在质感上由水莹状变成固体状,随着釉面的损毁,有的逐渐成为黑洞。瓷器气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而变化的,同样存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典型的朝代气泡都是质变后的结果,对量变阶段,即过渡阶段的气泡的变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气泡应予以肯定外;对边缘过渡阶段的气泡尤应研究和肯定归属;结合其他断代标准进行准确的断代鉴定。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

 

瓷器鉴定的小窍门

瓷器之新旧、真伪,本人不难辨认,但世人多受其蔽者。特因不仔细考察耳。各代之瓷器,其式样、颜色、花纹及做工,皆有其特长。其每一种皆各有准
则,凡系一朝之器,其式样虽千百之多,皆如一人所创;其颜色皆如一窑所烧;其款字皆如一人所书;其他一切均无丝毫之差;较之机器所制绝无逊色。造伪者,无
论如何用心仿制,绝难与真者维妙维肖,真伪相去极为悬殊,如能详细检察,绝不致为人所欺也。惟鉴别瓷器不同书画,在书画之某一部分,确能证明为真迹时,即
可决定其全体为真品。瓷器则不然,有改换旧底者;有改装口耳者;有后绘彩色者;其他伪制之甚多,必须整个检察方法决定,万不可执一部分以定真伪也。兹将鉴别时应注意之点列下:

  作伪者,以按换旧底为最多。盖鉴别者多数均注意款字之真伪。甚有以为款字真者,其他可不必考量。故改换旧底为作伪之最妙方。策其作之精者,在外
面颇不易察见,若在器内以加开碱水刷之,去其所涂抹之尘埃,则所接口之痕迹,不难立见,况其釉色、式样、火光、新旧相比,终有不同之处,绝难掩尽智之耳目也。

  火光极亮之瓷固为新器,但亦绝不可认为凡无火光者皆为旧物。盖作伪者,凡新瓷必用人功除火光,以尤旧瓷。辨别之法,即检视釉面之痕迹,即可知
之。盖旧器经过数百或千年以上之流传,其表面上必有多少无意之痕迹,其显著名,肉眼在普遍之情形下即可观见,稍暗者迎光亦可见之,即不然,用显微镜一观,
更全形毕露矣。新者,必毫无痕迹,即有之,亦系人为者,其不自然,定可概见,略一用心检验,即可分辨矣。

  作伪者,每有将年代近之底釉与款字全行磨去,以充年代远之沙底名器,或改年远之款字,另装烧釉者。故鉴别时,必须注意底釉之颜色,是否与他处一致;款字之神势,是否与该器合适。伪制者,无论若何精心,亦必有破绽可寻也。

 

  作伪者,遇旧瓷偶有微璺或磨伤落釉等处,每有将其破损部分上釉吹烧,再绘以花纹,使人极不易察觉。故鉴别时遇有非理之花彩,或颜色不一致之花彩,则可断定其为伪制毫无问题。虽不能发现其伪迹,亦可断定其为伪也。

  瓷器之有足耳及其他易碰落之部分者,鉴别时,务宜详察其接连处所,盍此等部分易落,多有补上,再以火烧成者。若用吹釉之法补上,其痕迹极不易见,只可以釉之新旧火光之强弱觇之也。

  瓷器之式样,必须合理。其有不伦不类者,多为损毁改作之物。鉴别时,对于口边宜十二分注意。设式样不现成,而口边颜色与其他部分不一致者,多为
改作之物,不可不察也。市上简易之作伪,多有用粘瓷药粘之者,故鉴别瓷器时,必须处处详细检查,如受此类欺骗,非惟受有损失,亦为智者所窃笑,不可不注意
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瓷鉴定实用操作十二讲》第七讲 看“青花”瓷(二)
【藏友推荐】鉴定古瓷器方法剖析:胎釉篇
古瓷器气泡鉴定
瓷器上的气泡,述说别样的美!|鉴定基本功
[转载]死亡气泡与古瓷器的年代判定(老科协2015年年度论文)
元青花瓷器鉴定 真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