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碎片| 苏绣的印记

苏绣,是外婆留给我最深的记忆,也是我对苏绣最早的启蒙。

● ● ●

小时候,徜徉外婆温暖的怀抱,每每去外婆家,外婆总是戴着她的老花镜,一针一线地在她的绣绷上来回穿梭。在一针一线的不断重复中,走了大半辈子。

记忆中,外婆总是出门戴着一块头巾,手挎一个藤编香篮,篮子里盖着一块绣帕。回到家,忙着放好东西,就坐到绣绷前,从夹着绣线的杂志里一页一页翻开,比色、穿线,对着绣样开始忙活。为此,外婆的眼早早地就老花了,不得不戴着眼镜继续工作。

每到傍晚,一个铁架,一根电线,加上一只孤零零的灯泡就是外婆最贴心的陪伴。灯泡上剪了一张白纸算是灯罩,泛着黄黄的光……

渐渐地,日子好了,外婆在后院建起了二层小洋楼,搬到了楼上,绣绷也随之搬到了上头,依然在外婆的房间里。在那些还没有空调的日子里,每到冬天,外婆总要拿最原始的汤婆子,放进稻草编的“脚窟”里,盖上小棉被暖脚。但只要我在,这个原始的取暖神器就必定是让给我。每每调皮捣蛋,外婆还不忘苛责,还不快点来捂捂脚?直到屋外天色黑透,到了睡觉的时间,外婆就会把汤婆子放进被窝,让我先睡。揉着惺忪的睡眼,侧身看着外婆认真的绣着花,村子里早已一片寂静,只剩下屋后的池塘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在蛙声中,看着外婆灯下的剪影,迷迷糊糊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外婆早已煮好热腾腾的米粥和汤团,自己却已经在绣绷前继续第二天的工作了。

时间悄悄地走,城市化的脚步近了。外婆的小洋楼也面临着拆迁,不得已搬到了西街的老房子里。那时候的房子,只有很小的窗户,光线只能从屋顶小小的天窗透进来一点儿。然而外婆依然持续做着绣娘。每个月,还是去绣坊里领任务,带着沉甸甸的绣线和绣样回来,一丝一缕地穿针走线。每个月,也就是那几百块上千的工资,却让外婆付出了半辈子的青春。妈妈告诉我,她小的时候,也是外婆靠着做刺绣养活了他们兄妹四个。在妈妈刚毕业那会,为了给大哥攒娶媳妇的家当,总是早早的下课回来帮着外婆做刺绣赚钱。后来,妈妈也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外婆的带领下,存了点私房钱,除了家里给置办的嫁妆,就用那私房钱给自己买了当时很时髦的电饭锅、自行车、缝纫机。

又过了几年,外婆搬进了新建的安置房,却依然坚持着做绣娘。那盏泛着黄光的灯,一年又一年地陪伴着外婆,一转眼就走过了大半辈子。

而今,又是一年,外婆已经不在了,她做的绣品也都送往千家万户,或是猫咪、或是翠竹、或是牡丹、或是蝴蝶,被加工成衣裳或是欣赏品,留在了人间。

临近过年,收拾屋子时找到了散落的当年的小绣架,上面绣着一只肥嘟嘟的熊猫。那是表姐送我的礼物。表姐从小跟在外婆身旁,也学了一点刺绣功夫,小时候调皮给我取了个“熊猫头”的别号,于是就有了这个熊猫。虽然不是出自外婆之手,却不禁让我想起在世时她绣绷前的模样,一个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在苏州这片土地上,以刺绣为业,守护了一个个家庭的人不在少数。千百年来,就是这样一种深耕在普通家庭中的手艺,从此一脉相承,为苏州博大精深的苏绣历史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对苏绣的情怀,是从小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无法割舍的浓厚的热爱。在这种热爱的浇灌下,它更像一颗种子,随着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工艺品

一起聊聊【苏绣】那些事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摘自创幻论坛< 苏绣欣赏>
(散文百家)芷 云/指尖上的记忆
学习刺绣的一点小经验
苏绣
行走丨妈妈打的毛衣
图文: 中国四大名绣(四) | 苏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