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月明 | 吟咏佳篇

在中秋明亮的月色下,轻轻地翻开这些有关中秋的诗词佳篇,那些沐浴在月色里的文字开始给人们讲述那一位位诗人的故事。

~~~~~~~

中秋节是中国古老又极为重要的节日,又称“仲秋节”“月节”“秋夕节”或“八月节”。中秋往往与赏月联系起来,而中秋赏月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秋之夜,望着那一轮满月,有的诗人望月怀人,那是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与向往;有的诗人但求一醉,那是一种“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豁达和洒脱;还有的诗人思念故人,那是一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楚与凄凉。

三五月夜 天涯共此时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不过,作为节日的中秋节则起源于祭月,祭月源于远古先民对月亮的崇拜,他们把月亮尊之为“月神”。历朝历代,人们都将月神称为“夜明之神”。当道教在中国兴起以后,道家便称月神为“太阴星君”。由于《嫦娥奔月》等众多神话故事的广泛流传,民间也多认为月神就是嫦娥,并慢慢地称她为“月姑”“月姐”。因此,八月十五日也就有设案祭拜“月神娘娘”的习俗,而在道观里,这一天则要焚香祈祀,祭拜太阴星君。据史书记载,秦汉之前,天子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至唐代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逐渐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并把“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唐代人还将中秋节称为端正月,如唐代大诗人韩愈有诗“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之风颇为盛行。唐玄宗晚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以后,祭月已不是天子的专有活动,祭月之风迅速从皇宫大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是将“中秋”仅仅定义为中秋节这一天,而是在时间上有更宽泛的所指。以中秋节为中点,“中秋”前后长达月余。这段时间里,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成为文人寄托情思的指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这一千古名句被人们传颂了一千多年。中秋时节,明月升起,这位有名的宰相也是感慨丛生。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自幼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24岁的张九龄来到京师长安,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一职。唐玄宗继位后,张九龄任右拾遗,之后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仕途坎坷,直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55岁的张九龄终于官拜宰相。在他任宰相期间,刚正不阿,选贤任能,政绩卓著,为开创“开元之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有一次,安禄山因获罪被押到了长安,按律理应处死,张九龄也深知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便力谏玄宗除掉这个祸害。然而,玄宗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便对他网开一面,这也就酿成了日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强盛一时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晚年的玄宗沉溺于酒色,疏于政事,他宠幸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不学无术之人,张九龄也因受李林甫的排挤和打压而最终被玄宗罢相,贬到了荆州做长史,这一年,张九龄已经59岁了。有一年,时值中秋,张九龄看着夜晚空中那轮明月,于是写下了著名的五律《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一轮明月徐徐升起,此时人们都在举头仰望。有情之人在埋怨这漫漫长夜,整夜都在思念着亲人,寄托那一份遥远的相思。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色。披衣徘徊,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与你相会梦中。在张九龄笔下,他的情意深挚缠绵,有一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境,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张九龄作为政坛宰辅,一代文宗,一扫唐初绮靡的诗风,深深影响着盛唐时期诗歌的创作。清人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影响极大,其中第一首诗便是选的张九龄的《感遇》,清代以来许多初读唐诗的读书人就是从吟诵他那“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佳句中渐入唐诗的妙境。

清时良夜 千里共婵娟

到了北宋时期,朝廷正式设立了中秋节。《宋史》里就有“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和“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记载,已经描绘出中秋节赏月的情景。这一夜,登楼临轩,赏月玩月,这种风俗在宋代极为流行,以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从此可以看出,宋人在中秋夜赏月玩月的场面是何等的热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则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到了元代,元武宗曾在中秋节“与嫔妃大宴禁苑龙池”,盛况空前。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灯塔、放天灯、走月亮和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因与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同,便请求离开汴京这个政治漩涡,去外地做官。这一次,他来到了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当太守。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但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两年后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一边喝酒一边赏月,心里还想着与他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兄弟苏辙。于是,在月色之下,他乘着酒兴,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为题,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中秋”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子由”就是他的弟弟苏辙。苏轼望月远怀,思念着久难相见的弟弟,用洒脱而富有哲理的笔墨在中秋之夜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的孤高旷远的氛围,这首词也被历代认为是中秋词中的绝唱,九百多年来一直传唱不衰。

说起宋代的书法家,人们往往会用“苏黄米蔡”这四个姓来概括,他们便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这四个人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其中,米芾能诗善画,但因“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而被人们称为“米癫”。有一年中秋,米芾为了表明他为人高洁,便借中秋写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líng)醁(lù),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米芾襟怀坦荡,在中秋月夜饮酒遣兴,对景抒情,欹枕卧江,视宇宙为浮萍,可见他心胸豁达,神思又是何等的飘逸。

夜色如洗 高歌问嫦娥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60岁的散曲家张养浩已经在家乡济南隐居多年。他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然而,关中大旱,朝廷便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济灾民。于是他分散家财,轻装简行,立刻前往陕西。当他到达潼关时,看到灾民遍地,生灵涂炭,令他痛心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了关中后,他“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尽心尽力,求雨救灾,最终因过分劳累而病逝于陕西,《元史》记载他病逝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张养浩大半生都过着宦海生涯,历经五朝,深得元室器重,他不但是一代名臣,还是元代的文学大家。有一年中秋,他看到满天月色,心有所感,然后写下了一首散曲《折桂令·中秋》:“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这天夜里,月光澄澈,圆满明净,四周十分静谧,比以往清光更多。此情此景,令张养浩诗情大发,于是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此中秋良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李白曾经“举杯邀明月”,如今,张养浩高歌问嫦娥,这种场面,这样的情怀又是何其的相似。

▲中国现代画家任率英的画作《嫦娥奔月》

文征明是明代有名的书画大家,他是苏州人,在诗文上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有一年中秋,他写下了一首构思奇特的词作《念奴娇·中秋对月》:“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这天夜里,月色映照苍穹,夜色如洗,人就好像在水晶宫里。蛟龙翻腾,宫殿似画,处处歌舞升平,月光满地,词人“欲跨彩云飞起”。此时,又想到去年中秋的景象,好像是刚刚消释的梦,而那自西而来的青雀和天上的嫦娥都告诉我中秋佳节到来了。于是,词人给好友寄言,不要辜负了月宫的美酒。天上人间,文征明娓娓道来,而他自己似乎也有着仙风道骨,然而在那仙风道骨里也飘溢着尘世的烦扰,只好以“莫负广寒沈醉”来消除心中的块垒。

相比之下,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就写得十分轻松活泼,读上去朗朗上口:“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明英宗曾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获,朝中没了皇帝,于是于谦等人拥立英宗的弟弟登上皇位,是为景泰帝。后来,英宗被瓦剌放还,回到了北京,被景泰帝封为“太上皇”,并幽禁在南池子附近的南宫里。之后,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精心策划下,最终在“夺门事变”中帮助明英宗复位,而徐有贞也因为有功而一度任过内阁首辅,后与石亨不合,被流放到了云南。他的书法古雅雄健,而他的外孙便是鼎鼎有名的大才子祝允明,书法曾经得到过他这位姥爷的指点。

清光满楼 谁续广寒游

清康熙十六年(1678年)的春天,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因病离他而去,这令他无比悲伤。整个夏天,23岁的纳兰性德感到十分苦闷,胸中充满愁绪但是又“无处话凄凉”。到了这年的中秋,纳兰性德形单影只,怀着对妻子的思念,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琵琶仙·中秋》:“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在苍茫的中秋月下,纳兰性德仰望天空,回忆了他和妻子曾经“戏捉迷藏”的温馨时光,回味着他们的花前月下,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似乎还有他们纵情的欢笑声。如今,佳人不在,生死两茫茫,“只落得,填膺百感”,即使吹裂了紫玉萧也难消除心中对妻子的思念。

慧霖是清代江西省南昌永福禅寺的高僧,俗姓李,字梅龛,新建(今属江西省)人,大约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他在4岁时便出了家,并立志求学,博览经典,最终成为一代诗僧,与同代诗家名流酬酢唱和。他的诗以七律见长,格调不凡,语多悟境,当时颇享盛名。他曾著有《梅花百咏》,和者极众,而他的诗集《松云精舍诗录》也流传了下来。有一年中秋,刚好又是闰月,他在赏月之时写下了极为有名的七言律诗《闰中秋玩月》:“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闰八月百年难遇,在这天晚上,慧霖仰望月宫,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和桂子之香行于笔端,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被慧霖写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似乎在诗中还飘溢着一缕花香。

古代的诗人们留下的这些带着月光的诗篇至今还在中秋之夜散发着诗意般的光芒,这种光芒照进了每个热爱生活并且喜欢诗歌者的心中。“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中秋这天晚上,不妨登上高楼,仰望那一轮如镜般的秋月,吟咏几首中秋佳篇,将心中的那份诗情送至碧霄,送至那嫦娥仙子居住的广寒宫里。

文 / 余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首中秋经典美诗,又是花好月圆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说月明月何皎皎,夜深光浩然,为什么古人喜欢秋月?
秋月出中天,秋月古诗四首,探索中秋月和中秋节的来历
月里情怀:千年共婵娟
古诗词里的中秋与明月
明月寄相思天涯共此时|中秋贺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