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字转盘——容易好声吗?
有一种摆脱碟片的听音方式,最近在一部分烧友中流行,开始有人玩。这就是独立播放器,以及不带模拟输出、仅带数字输出的所谓“数字转盘”。
独立播放器,和数字转盘,这两者非常类似,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独立播放器有模拟输出,本身已经是一个完整的音源,而数字转盘,是只有数字输出的,必须配合解码器使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音源系统。打比方的话,数字转盘就相当于以前的CD纯转盘。
象我们熟悉的Bladelius Embla、Weiss MAN301,还有Olive HD、意大利Black NoteDSS、英国NaimHDX,都属于独立播放器。进口名牌产品里,我一时想不出有什么代表性的数字转盘(虽然MAN301有一个纯数字版本)。加拿大Bryston有一款BDP-1,但我只在音响展上见过,还没有仔细搬回来听过。
依照目前的数字音频技术,数字转盘可以做得很小巧,比CD转盘可以小很多。我介绍过的最早的东西也许是QLSQA350。当时对这个小播放器的评价是——模拟输出不行,但数字输出还可以。我们知道国内的很多厂家,没有水平做出声音很好的模拟输出、独立播放器,但做出一个声音不错的“数字转盘”,相对要容易一些。模拟电路是非常考水平的,做一个好的解码器也很不容易,国内能做好的还非常少,但数字播放器,是个纯数字领域的东西,不涉及解码和模拟放大电路,因此对国内厂家来说,任务轻一些。
但这是否意味着数字播放器就很容易做出好声来?这个问题我这里先挂一挂。给大家看一个我手头在玩的数字转盘产品。
注意它的背后只有2个数字输出,一个是RCA的同轴输出,一个是BNC的同轴输出。机器的侧面是插卡口,可以插SD卡,可以插U盘(共有3个USB口最多可以同时接3个硬盘),还有一个网线接口(Network)。我图中插了一个小U盘,播放的音乐就在U盘里。
X

首先我还是照例说点科普性质的东西。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发烧友会认为数字音频系统的音质是“解码器”或者叫DAC单枪匹马可以决定的。只要解码器好就行了,前面的数据反正都是一样的。这样看法的人,在耳机俱乐部论坛有
多少?也许不多了吧。倒退回去几年,也许很多。
是的,数字源(digitalsource)和解码器一样,也是很重要的。数字音源的音质并不是解码器单枪匹马决定的。这个在发烧友里应该是常识了。如果有不是这么认为的,先自己补课吧。
关于数字源,我们现在的认识其实还是比较浅的。怎么样的数字源是理想的?也许很多人会说:jitter尽量低的,最好jitter为零的。可能确实是这样,但问题是,jitter是不可能为零的。在模拟领域,我们无法想象一台失真度绝对为零的放大器,同样,在数字领域,我们无法想象一台jitter绝对为零的数字音源。这个世界就不是完美的,没有完人,也没有什么jitter绝对为零的东西。任何一部现实存在的器材,在实际工作时,jitter都不可能为零,而且有自身的jitterpattern(jitter特征)。
不同数字源之间的声音为什么不同,很可能就是它们的jitterpattern不同造成的。但这两者间具体的、可以理论化的关联,目前好些没有看到过什么研究报道。hi-fi厂家还处于靠设计师耳朵听来调整的阶段。
同时,是否总的jitter量是越低越好的?A、B两部机器,如果A的总jitter量低于B,是否可以保证A是更好的数字源,会更好听?可能也并非如此。以前有一部SonicFrontiers的转盘,以“jitter最低”而著称,但当时或后来就没有谁认为这就是全世界最好声的转盘。就像在模拟领域里,我们也绝不能简单地对比2台放大器的THD,然后得出结论说,THD较低的那部放大器一定声音更好。有时失真度稍微高一些的机器,明确是声音更好的。关键可能并非失真度或jitter的总量,而在于这一点点失真、这一点点jitter,它们具体的特性是怎么样的。关于这一点,我们所了解的甚少、能把握的甚少。MikeBladelius先生就曾跟我说,那百分之零点零几的失真,虽然数字小,但它具体是如何影响和决定声音的,这一点对人类来说还是个无法掌控的秘密,所以最后设计师只能靠耳朵听。jitter恐怕也是一样。
当然,如果两部机器之间的jitter存在数量级的差别,那基本可以说,jitter总量低的那台,应该是更好的数字源。记得Stereophile杂志搞过一个集体测试,用jitter仪器测了多台不同级别档次的转盘,结果低档的机器,测得的jitter,比起高档的机器,还是高很多的,可以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接下来该实际试听了。这就是对比的两个角色——CD转盘一部,Soul Note SC300,使用它的纯转盘模式输出;SoundawareD100数字转盘一部,使用它的同轴数字输出。数字线用新到手的PAD Genesis,对于这俩货来说档次绝对够用了。

有一点请大家绝不要误会。我并非CD转盘的死忠、遗老。我是随时准备放弃CD转盘、随时准备放弃听碟,随时准备投入新式播放器、数字转盘怀抱的。问题是,新式播放器的声音、数字转盘的声音,要能让我接受。
接受的前提是什么呢?关键一点在哪里呢?是声音要有可以和CD转盘、CD碟相比拟的自然度。
但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觉得目前的数字转盘,还是离CD转盘“差了一口气”。
要描述清楚这“一口气”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其间的差别,如果要A/B切换盲听的话,并不容易,要较长时间的听音、仔细感受,才能察觉到。短时间的来回切换,可能是不易辨别的。初听可能确实差不多的,要体会一件器材的风格和特点,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仔细聆听,不是很快地来回切换可以解决问题的。
对我来说,这部数字转盘出来的声音,素质好于一些pc-fi出来的声音,比如,声音还是比较结实和干净的,没有一些pc-fi系统结像偏散(结像飘)、声底不够干净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它也依然带有pc-fi的一些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让我始终觉得,目前的数字转盘,依然“差一口气”。
这“一口气”具体表现在,声音性格平板,略有些“板”,不够生动和流畅,而且声底也较薄,欠缺CD转盘的声音厚度。我相信各人会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这种特点,按有些人的说法,也许是声音缺乏“色彩感”,按有些人的说法,也许是声音不够鲜活、不够生动。音乐家的演奏似乎不那么起劲和投入,有点例行公事的意思,差了一点点“精气神”。也许写到这里大家应该能体会我的意思了。
明明CD碟上的信息,和音轨包含的数据,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但为什么听起来数字转盘就是少了那么一点点东西?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我只能说,CD转盘的声音,还是要更饱满、更生动和自然一些。差别大吗?应该说不是很大,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对这种差异“敏感”,但对于我这样听了很多年CD的人,还是能感受到的。这是一种微妙、但确实存在的差异。
在声音细节上、声场上,数字转盘和CD转盘几乎没什么差异。如果是播放高规格音轨,那么数字转盘还能做到更好的细节和频宽,独立的数字转盘在工作和操作上也是高度稳定的,不会有电脑上偶尔出现的烦人的爆音、跳音问题。我感觉到的唯一主要问题,就是它缺一点生气、听起来平板和例行公事一些的声音。对我来说,这种声音技术上没什么问题,短时间听听没什么问题,隔三差五地听听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我在家里摆一台这样的数字转盘,天天用它欣赏音乐。抱歉,这个不行。
这里所谈到的对比,还是和三千多元的Soul NoteSC300进行的,如果和我日常用的北极星192转盘比,那么差异就会更大一些。北极星转盘的声底要更厚润和饱满一些。不过我觉得不同的人群对这种差别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玩过CD转盘、CD机,一直在听pc-fi,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烧友更容易接受数字转盘这种产品。确实数字转盘比pc系统来得更稳定、干净,能够不折腾地出一个省心省事的效果。在这个群体里,我估计数字转盘是不少人会选择的方案。
下面接着听另外一台在圈内有不少使用者的数字转盘——QLS QA660。我们先来看QA660和SoundawareD100的合影。两台机的体积相近,D100略大,但都比较轻,虽然体型不小,但都不是“实心”的感觉,捧在手里,不难感觉两部机器的肚子里内容都不重。两机相比,QA660的数字输出方式更为丰富,不仅有1路RCA同轴输出、2路BNC同轴输出,还有AES/EBU接口和光纤接口。QA660数字转盘和SoundawareD100一样,支持SD卡。不过QA660目前不支持USB存储设备。
试听用我自己熟悉的音轨。用谷津B90解码放大,德国飞星Compact喇叭。同轴线是美国PAD Genesis。

老实说听QA660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在刚听完D100之后不久来听——因为这两台国产数字转盘,活生生地告诉我,数字转盘的声音是可以很不同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大家播放的是同样的数字音轨、同样的数据,同样的0和1,所以声音就应该是一样的、或者大致差不多的。No,不是这样,数字源之间的差别确实可以很明显,就好比D100和QA660之间的声音特性,就存在明显的差别。
关于声音的风格,可能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对我个人来说,有些硬素质,是完全可以明辨出来、区分高下的。我觉得在一点上,D100要明确地好于QA660。而且我的猜测是D100的内部应该有一个更精准的clock。
D100的结像力明确地要好于QA660。结像更为鲜明、细致、凝聚、干净,而QA660从一开声就给我一种“偏肥”的感觉,我花了一点点时间把这种偏肥的声音归因到它的结像力不够好,没有做到非常鲜明而凝聚的结像。即使是声场中间部位的人声、独奏乐器,如果仔细去捕捉它的结像,会发现结像偏软和偏肥一些,不如D100来得鲜明和细致。
QA660的整体声底不如D100来得干净,有一点偏混的感觉,低频略肥,我觉得长时间聆听更容易造成一定的轰头感,高频偏暗一些,有可能厂家是故意为之,追求一种比较耐听而不尖锐的听感。当然这个目的在高频而言是达到了(但也付出了代价,高频不够凝聚,略散),但如果低频能收紧一些,整体声音会更加耐听。
我个人的猜测是,QA660尽管设计师有自己的意图,但没能做到更好的声音品质,可能是限于一些内部关键器件的硬素质。比如,可能它的clock还不够好。所以最后它的声音,高、中、低,可以说都有些偏软和散。D100虽然有自己的问题,但全频要更为干净和凝聚。
我不排除有些人会喜欢QLS的声音。比如播放人声时它偏大一些的口型,可能会被有些烧友诠释为“圆润有韵味”。确实它的声音会给人一种圆润感,有些人可能喜欢这种“感觉”,但我得说这不是一种高档次的韵味。这也是我一贯的理念。所以这部数字转盘会有它适合的地方,但没有达到一台高品质、高档次数字源的标准。要我说的话,我觉得它的卖价有些贵了(按它的声音品质来看)。
行文至此,我只能说,听了两个最近国内代表性的数字转盘后,我的感想是,数字转盘并不象想像中那么容易做好。做出一个大致ok的声音容易,但把声音真正做“好”了,还是不易。数字转盘也是一件hifi产品,要做出很好的声音,还是得遵循hifi产品的规律,要有合理的电路设计、品质良好的元器件(不是指多少补品,但元件质量要完全可靠)、特别是关键元器件必须用好(比如变压器和晶振等)、另外也需要设计者对声音有正确的理解。
我自己的预测是,如果数字转盘这个产品确实是国内不少发烧友所需要的,那么更好、更成熟的数字转盘产品,会在不远的未来出现。目前我的建议是:等等。
或许有人会问:数字转盘这种产品形式,有可能声音做得好吗?这点我可以确定地说:完全可以的。我仔细试听了瑞士WeissMAN301作为数字转盘的效果,效果相当不错。我们知道WeissMAN301有两种不同的版本:有带解码的版本和不带解码的纯数字版本。当它作为一个数字源使用时,虽然还是缺乏北极星转盘的厚度(不过北极星转盘属于声底厚的CD转盘),但出来的效果圆滑、柔和、细致,既有干净的声底、凝聚的结像,也保持着良好的圆润柔和感,音乐进行也十分流畅。和它比的话,QLS的问题是声音偏肥,结像不够细致和凝聚,D100的问题是不够生动和流畅,音乐表情平板了一些,给人一些冷感。
MAN301的数字输出里还感觉得到一些偏“小家碧玉”的精致风格,我不能说它的效果可以比拟一流的CD转盘,但做到这个水准,如果喜欢这个表现风格(欧系的细致细腻风格),它是很合格的。所以数字转盘是完全可以做得相当好的,关键还是看设计!当然Weiss还是太贵了,所以我希望很快能有国产的纯数字转盘,以较低的代价,做出更成熟的声音。
备注:本文在耳机俱乐部论坛的原帖有更多的跟帖和讨论,可以参看: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204626-1-1.html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榨干它的价值!那些你所不知道的C4玩法
[硬件](初烧)HIFI入门到精通
基础知识
该如何选择数播?解析三种数播形态
发烧入门选(四)一台CD机解千愁,EMOTIVA ERC-3
当年的高档便携DA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