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空中课堂‖臧泽锋: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解题指导(一)

══════════════════

主讲教师:臧泽锋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山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教学能手,太原市名教师。

══════════════════

讲座视频

══════════════════

课件和讲稿

先秦到秦汉这一阶段重点把握:
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君主制、郡县制等概念。
2、历史转型:先秦与秦汉、春秋之前与战国之后比较;夏建立商巩固西周鼎盛春秋衰落,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发展特(征)点:青铜、千耦其耘、血缘、贵族、分权、神权、百家争鸣;战国新制萌生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铁牛、小农、集权、官僚、帝国、地缘、一统。
3、寻找历史的关联。
(1)比较,找出差异、不同,体现历史的发展变化;
(2)强调二者的关联:传承,在传承中形成传统。
先秦与秦汉的传承表现在:
①具体制度的保留,即制度的部分延续。如分封制、宗法制等。
②制度的影响,例如分封制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统一,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及共同文化心理认同。     
③制度通过人们的反思认识,变化后又继续发挥作用了。例如儒学实际上就是对先秦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精髓加以理论的总结,变成新的思想体系。所以,我们看到儒家孔子遵从周礼,实际上是对周礼的认识和总结。儒家宣传的那一套东西,恰恰就是宗法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度体现的精神。儒家把这些加以总结,通过儒家,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百家思想到了汉代以后,因为董仲舒神化了儒学,同时把百家思想融合了,我们看到百家思想也换了个形式,披着儒学的外衣,最后也活下来了,对后世也产生了影响。这即制度文化变了形式,最后又继续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历史会延续?
因为任何制度文化延续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在复习中要弄明白先秦、秦汉以后共同的经济、社会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从生产的方式讲,其实先秦的后半段(春秋战国)与秦汉的历史有共同的经济基础,这个经济基础就是建立在铁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私有经济和小农经济,就是传统的农耕经济。因为共同的经济基础,产业上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生产的组织方式上主要是以个体农耕为主,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家庭成了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这样一来,基于家庭、家庭伦理、血缘关系,基于这样一个基础而生成的社会观念、政治思想,前后基本上是一致的。课上专门提到在先秦时期这个家是家族,而后来的家是小农家,农民、农家。但不管怎么讲,家就是它的共同特征,这是他们的共同基础,我们可以看得见的。所以,先秦到秦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这种格局就基本没有变,而家就强调伦理道德,所以,古代的人,就是比较重视农,以农为本,这是经济上的主要观念;政治上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思想文化方面、治国思想方面,注重德,以道德为主。这是儒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思想的代表,和这个有关系。
这背后反映它共同的经济、社会基础,这是一个主要的同的方面。但是在先秦秦汉之间,我们也看到对比,从对比中知道的发展,这种发展就是从青铜到黑铁、贵族到平民、分封到郡县、分权到集权、分裂到统一、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过去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华夏、夷狄基本上杂处(居),而到秦汉以后,用长城进行了区分,所以民族格局也形成了;在思想方面,百家争鸣到一统,思想统一,最后以儒学作为正统、主流思想、主流文化。
这样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刚提到的传承,这个传承固然与社会发展有关系,但是还应该看到就是历史的发展。在生产力方面,有些时候表现为突飞猛进,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观念、思想文化,还有政治制度,其实有一定的延后性。例如坐车有惯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惯性,就是前面对后面的影响很大。在秦的很多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实际上是对之前制度的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例如皇帝制度,皇、帝之前都有过,只不过现在合在一起,用来表达中央集权下君主有更大权力的状况。另外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以前都有过。还有在秦汉时期,尽管贵族政治不断衰落,政治日益平民化,但是还是发现贵族政治的影响还是很大。所以在汉初,当集权的中央要面对地方的时候,既要面对地方的行政机构、地方的王侯,同时也要面对地方强大的家族。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理解这一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现象。无论复习到哪个阶段,无论先秦还是秦汉,都需要把知识贯通起来,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弄明白,应对考题就更得心应手了。因为好多高考题就是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完整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把握的。
一般情况下,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技术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例如铁器、牛耕,导致传统农业兴起。
★产业革命引发经济革命。经济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涉及到三个层次:(1)生产资料所有制: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就是在农耕经济时代制度的基本变化,所以在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就是讲的土地制度。(2)由于所有制决定分配,而分配在历史上有两个层面。①微观上:地主与佃农间,佃农的劳动产品以约定地租(分成租或定额租,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的形式缴纳地租给地主,这就是分配;②宏观上:国家与百姓间,主要以赋税的形式呈现的。(3)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在古代这个管理有两个方面:①对广大的个体小农,国家基本上是放任不管,由小农自己劳动、生产,只要交足赋役就行,怎么干活国家不管。所以古代的农民,后来随着赋役制度的变化,他们有许多自主性,有一定的自由。②在微观层面上,具体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在古代有两种。大部分是以个体农耕的形式,以家庭为单位,我们叫它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的基础比较脆弱,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古代的小农经济更多的仅仅能够维持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这种自给自足导致它和社会的交换相当少,基本上是自我封闭的生产,这种经济我们叫它自然经济。这是一种管理方式,这主要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包括后面土地高度集中了,土地到了地主手里面,但是我们发现在耕作方式上就是生产经营管理的方式上,大多依然表现为个体农耕,这点经常在考题中考查,还是以大农的形式来体现的,特别是在秦汉时期、汉代、东汉和魏晋时期,能看得到的就是田庄,田庄相对个体小农,因为它是大农,农民在田庄里,在庄主的领导下,集体劳动。田庄经济作为一个单位,田庄之间是相互交往很少的,几乎是隔绝的,是分散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田庄经济和小农经济一样,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只是规模大与小的问题。
学习古代这一段经济,要明白很多对比的概念。例如,小对大,农对工,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田庄经济是相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而言,它是一种大农经济,但在经济属性上他们依然属于自然经济。 

════════════════

知识框架图

══════════════════

特别鸣谢:

感谢太原市高中历史中研班成员在春节期间牺牲假期,集体备课,辛勤付出!感谢臧泽锋老师提供课件和讲稿!感谢赵杰老师制作知识框架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全解纲要
中国古代史相关名词解释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川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帝国的兴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