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下篇)

       肃宗在灵武称帝后,便开始着手平叛,李泌为玄宗提供了一份剿灭叛军的战略计划,内容如下:

       一、李光弼部从太原出井陉,扰乱河北地区,牵制河北史思明、张忠志等部;

       二、郭子仪部从冯翊(今陕西渭南大荔地区)渡黄河,进攻河东地区,威胁潼关,牵制安守忠、田乾真等部。

       再由肃宗、郭子仪、李光弼各率部轮流在长安以西、长安与洛阳之间、河北地区轮流打击叛军,使安禄山部、阿史那承庆部在救援范阳、长安和洛阳的千里之地上疲于奔命。

      三、建宁王李倓部出北方塞外,从燕山以北进入北方地区,与李光弼南北夹击,直取范阳,端掉叛军的老巢,再将安禄山合围于长安——洛阳一线,彻底歼灭叛军、收复两京。

李泌作战计划

       按照李泌的计划,安史之乱有望在两年之内彻底平定,只可惜肃宗出于稳固自己政治地位的需要,急于先收复两京,没有采纳李泌的策略,给叛军留下了北逃和卷土重来的种种机会。

唐军实际平叛过程如下:

一、收复两京

太原之战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牛廷玠、蔡希德等部发兵十万进攻太原,企图解除太原对河北的威胁,进一步北上夺取灵武,击溃唐王朝新的指挥中枢,此时太原只有李光弼部不到一万人的新军驻守,却在其指挥下一次次击溃叛军的进攻。

       双方对峙月余,叛军损失万余人,却不能推进一步,此时叛军内部生乱,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回镇范阳,牛廷玠回镇安阳,留下来继续攻打太原的蔡希德部被李光弼以火牛阵击溃,此战歼灭叛军六万余人,唐军全胜。

太原之战(柏杨绘)

河东之战

       公元757年二月,郭子仪部攻占冯翊,再与叛军投诚者里应外合攻占河东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叛军将领崔乾佑狼狈逃走。

太原之战稳定了山西南部地区,保持了唐军对河北的打击通道;而河东地区位于洛阳与长安之间,取得河东便可威胁潼关,切断长安与洛阳的通道;之后陇右、安西、河西、西域等地的军队陆续会齐,从江淮征发的物资粮赋也到达汉中,唐军做好了收复两京的准备工作。

克复两京

       公元757年九月十二日,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十五万唐军和部分回纥兵进攻长安,唐军两面夹击之下,叛军溃败,被歼六万余人,二十八日唐军收复长安。

      十月十五日,郭子仪部与叛军的严庄、张通儒部在陕郡(叛军自长安退守陕郡)遭遇,用回纥骑兵袭击叛军侧后方,叛军大败而逃,安庆绪听闻消息后弃守洛阳,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十月十八日,唐军收复洛阳。

       至此,两京全部收复,十月二十一日,郭子仪再攻克河阳(今河南孟州)和河内(今河南沁阳),唐军战线得以推进至黄河以北的河南、山西的开阔地带,北倚太行山,南面黄河,占据了有利地形。

      此时叛军军心动摇,严庄(安庆绪丞相、杀害了睢阳太守许远、大将哥舒翰)、田承嗣(安庆绪大将)、史思明等先后降唐(田承嗣、史思明很快复叛),李泌劝肃宗火速追击安庆绪,不给其喘息之机,一举打垮叛军,肃宗却忙于接回唐玄宗以正自己的皇帝名位,重修宫室宗庙,惩处投降叛军的官员,错失了歼敌良机。

二、围攻相州

卫州之战

      公元758年九月,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北上讨伐安庆绪。出于对各位将领的忌惮,肃宗派宦官鱼朝恩为监军,总揽诸军。

      唐军在卫州攻击叛军安太清部,安庆绪派七万军队援救卫州,被击溃,唐军歼敌四万余人,之后乘胜追击,围攻邺城,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十三万大军南下,攻占魏州(今河北魏县)后按兵不动、观望形势。

邺城之战(邺城为相州的治所,也称相州之战)

      李光弼建议一面围攻邺城(此时已攻城数月,不能攻克),一面分兵进逼魏州,史思明必不敢应战,也就不能南下救援邺城,能够稳定战局,却因鱼朝恩的反对而未能施行。

      此后史思明果然逼近邺城,烧掉唐军物资,不断袭扰唐军运粮部队,公元759年三月,唐军与史思明五万精兵对阵于邺城北,交战后尚未分出胜负,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双方各自溃退。

邺城之战(柏杨绘)

       邺城之战由于没有主帅而缺乏统一的指挥,导致各节度使军队的协调和配合不够,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也在攻城中战死;另外,由于宦官鱼朝恩阻挠了李光弼的计划,导致战事失利,鱼朝恩回朝后却将责任退至郭子仪身上,郭子仪也因此被免职;唐军的溃败使得叛军声势再盛,不久后史思明杀安庆绪,获得叛军最高指挥权,再度挥兵南下。

三、最终平叛

河阳之战

       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兵分四路南下,围攻汴州(今开封),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投降,史思明一面派军自汴州南下江淮地区,企图断绝唐军南方补给(被击退),一面率军西进郑州,逼近洛阳,因难以防守,李光弼命洛阳官民撤离,率军退至河阳布防。

       十月,双方在河阳激战,唐军在李光弼指挥下屡挫叛军,缴获叛军马匹数千,军资、武器无数,河阳之战的胜利扭转了唐军自相州之战后的溃败之势,重新稳住了阵脚,与史思明叛军进入相持阶段。

反攻洛阳

       唐军与叛军相持不下,叛军本已军心动摇,在相持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光弼多次上书肃宗,希望以河阳防线吸引史思明主力,再派郭子仪率军从河东一线进攻河北,直捣叛军老巢,如此南北军队互为犄角,可以合围史思明,全歼叛军。

       可惜的是,肃宗再次听信鱼朝恩的话,命令李光弼速攻洛阳,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与李光弼不睦(仆固怀恩本是郭子仪麾下,郭子仪免职后由李光弼指挥,李光弼治军甚严,仆固怀恩心存怨怼),此时依附鱼朝恩,也建议尽快出兵。

       公元761年,李光弼无奈之下,只得与仆固怀恩、鱼朝恩进军洛阳,由于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未按照计划在洛阳北邙山依山布阵,而是布阵于开阔平原,导致唐军溃败,之前辛苦守住的河阳也丢失了,李光弼只得退往闻喜(今山西闻喜)。

反攻洛阳失败(柏杨绘)

      形势再度对唐军不利,幸运的是此时叛军再次内乱,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争权夺利四分五裂,无力再组织对关中的进攻。

      这本是唐军反攻的大好时机,然而唐朝内部也出现了重大变故,动乱中即位的肃宗始终对将领和官员心存猜忌(安史之乱中多有投降的官员和反叛的将领),因而倚重宦官,其中宦官李辅国更是手握大权。

      李辅国先是与张皇后设计害死建宁王李倓,之后又与张皇后争权,双方较量时利用手中所掌禁军囚禁张皇后,肃宗本就病重,受此惊吓后病逝(公元762年五月),在李辅国的支持下,唐代宗(原广平王李俶)登基为帝。

      面对李辅国的日益骄横,代宗表面优待,实际上联合宦官程元振夺取李辅国的兵权,又设计诛杀了他,此后代宗掌握实权,唐军才开始了平定史朝义的平叛之路。

       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李光弼离开河南、河北主战场,去往江淮方向平叛),率唐军及回纥兵进攻洛阳,叛军溃败,此后唐军一路追击史朝义,叛军均战败,其麾下将领田承嗣等纷纷降唐(唐朝允诺投降者概不追究),史朝义无奈自杀,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平定,可平叛中的许多问题却发人深思,比如肃宗对官员和将领的防备,导致了宦官势力的膨胀。宦官干预军事,直接导致战场上唐军的两次大溃败,而承担责任的却是对国家有功的将领;宦官干预朝政,导致朝廷官员人心惶惶,无气节者甚至投靠依附宦官,结成党派,使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再比如为了尽快收复两京,确立政治上的地位,肃宗放弃了李泌长远的作战计划,使得叛乱的时间大大延长,耗损了国家的元气,也让百姓承受了更长的战乱之苦;为了取胜不得不借兵回纥,而为了让回纥出兵又不得不同意其劫掠两京,虽然在当时还是广平王的代宗竭力斡旋之下减轻了损失,但此举却损伤了大唐的颜面、帝王的尊严,更伤害了民心。

       此外,为了最终平定史朝义的叛军,唐朝加封叛军降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其手中权势日渐膨胀,成为唐中后期中央难以节制的地方力量;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朝廷又在各地设立很多节度使,各地藩镇林立,唐中央政府愈发虚弱。

       安史之乱虽终于告一段落,可种种隐患却让唐朝难以恢复从前的繁荣,只能任后人久久回望大唐盛世那逐渐远去的背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唐安史之乱始末
李光弼:没落时代的悲剧注脚,力压郭子仪中兴唐室却郁郁而终
兴唐名将李光弼的悲剧人生是怎么造成的?
河阳之战:安史之乱中的最强攻坚较量
《大唐王朝》之三十六:收复两京
安史之乱的真正祸首:如果他再多活几年,唐朝可能会提前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