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虽说如今生活在“杏花春雨江南”,可我骨子里还是一个出生、长成于“铁马秋风塞北”的北方人。辽阔无垠的北方原野,壮丽险峻的关山要隘,乃是我心中所系。说起“铁马秋风”,自然就想起陆游的《书愤》,是关于大散关最著名的诗。作为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诗句中写到大散关是很正常的,因为那里是宋金两国很长一段时期的西北部边界,当然也是战争前线。其实,散关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周朝分封的散国。早在春秋时期,老子骑牛出关著《道德经》,出的就是散关;到了秦末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散关,奔袭陈仓,从而能与项羽争夺天下;东汉末年,曹操出大散关征伐割据于汉中的张鲁;而后,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也曾取道陈仓故道袭取大散关;南宋时期,大散关又成为宋金西北边界,岳飞同时期的抗金吴玠吴璘兄弟在此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完颜宗弼(又名金兀术,从而阻止了金国继续南下灭宋,让南宋得以苟延残喘一百多年。历史上,大散关是秦蜀之间的咽喉要道,据史料记载,这里发生过的大大小小战役有七十余次。可见,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那天,我们的火车在晚点达五个小时后,到达宝鸡时已经是下午快四点了。眼看原定行程快要泡汤了,出站后,到租车行用最快的速度拿到我预定的别克GL8。再接上提前一天已到达宝鸡的父母亲,沿着川陕公路开了20多公里,终于赶在景区关门之前到达妻子心心念念的大散关。我这样说,是因为有个阶段,妻子一度对宋史很感兴趣,在她研究宋史的时候,对大散关了一点挥之不去的情结。

大散关因大散岭而得名,位于秦岭北麓,是关中四塞之一,是陈仓道的起点。而散岭又是以西周古散国而得名。但真正让大散关名声大噪,还是从宋代才开始的。靖康之变以后,宋高宗赵构仓皇南窜,一时间宋军也节节败退;而金国挟灭北宋之威,继续挥师南下,步步进逼,大有势如破竹再一举扫灭南宋之势。然而,天似不想在此时亡宋,看似孱弱无比的南宋,在那个最危急的时刻,竟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成功地挽狂澜于既倒。除了岳飞等“中兴四大名将”以外,还有一位西北汉子挺身而出,挡在了完颜宗弼们南下的必由之路——大散关。他,就是吴玠。

吴玠,生于北宋末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平凉静宁县)人。少时入伍,屡立战功,累迁至武功大夫、忠州刺史、统制、都统制等官,成为抗金名将张浚麾下的得力干将。公元1130年,金军大举进攻陕西,意图进而入蜀。作为应对,张浚集结了包括吴玠在内的五路大军于富平一带。但由于各路军的将领号令不统一,而其中一路率先撤离了战场,导致宋军惨败,巴蜀大震。富平之战大败以后,吴玠重新收拾了几千残兵,和其弟吴璘退守于大散关附近的和尚原。金兵也进抵和尚原,吴氏兄弟振旅出击,击退了金兵的数次进攻。于是,完颜宗弼大怒,亲率十万大军猛攻,一时竟也不能取胜。吴玠派了一支奇兵偷袭金兵粮道,导致金兵后撤。继而,吴玠又趁势夜袭,大破金军主力,甚至完颜宗弼被箭射伤,只好仓皇逃离。吴玠吴璘兄弟的和尚原大捷意义重大,使得金人不敢窥视巴蜀,放弃了对南宋的“速决战”思路。1141年《绍兴和议》订立,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金开始了长期的对峙局面,也让偏安的南宋得以在临安立得住脚,继而又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想着这段历史,进入了关门,眼前就是一座大殿,里面供奉了老子骑牛的塑像,是为老子骑牛出关的典故。出得大殿,看到旁边有条上山的石阶小道。沿着小道拾阶而上,山势比较陡峭,爬了十几分钟就已气喘吁吁,好在已看到前面的一处古战场。当然,这不是真的古战场,只是复原的“战场”而已。在面向山下的城墙垛上,架着一些攻守城用的器械如大炮、投石机等。城墙上写着一行字“北不得无以启梁宜,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史记》中的这两句话,道尽了位于陈仓故道北口,作为川陕险隘的大散关之战略重要性。后面是一座两层楼阁,底层是两个展室,分别展出的是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地图,即两宋王朝和辽、西夏、金、吐蕃、大理、蒙古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边界、主要战争等。其中重点详细介绍了吴玠吴璘的和尚原大捷。城墙前面立着的是两个浑身甲胄、腰悬宝剑的将军塑像,威风凛凛,目光坚毅地直视前方。无疑,这就是吴玠吴璘兄弟了。吴氏兄弟塑像的斜对面,还有一处“二王庙”,也是供奉他俩的。可见这里的后人已经把兄弟俩当作“王”来供奉了。旁边还有赵祖康题写的“古大散关”碑刻,赵老是我国现代的著名公路专家,和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为中国交通工程“三杰”。另一边有一座石碑,上面是宝鸡著名书法家谷衍舟的碑刻“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仅仅把李白形容蜀道的诗句改了一个字。

城墙上面还有几块碑刻,都是关于大散关的古诗。历代诗人中吟咏大散关的,以苏轼、陆游为最多,因为大散关在宋代处于与金国交战的前线,地理位置重要,经常出现在诗人们尤其是爱国诗人的诗篇中。这不足为奇。但在这里我竟发现一首李商隐的诗,抄录如下: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有二,其一,在我看来,宋人写大散关的诗,也就相当于边塞诗了。而大散关在唐代时是内陆,并无太多交战,感觉唐人写大散关本来就少;其二,居然是李商隐的诗,而且还是五言绝句。李商隐向来被历代诗家称为“獭祭鱼”,李氏的诗,我读得较多的,都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名为《无题》的七律,即使搞清楚他诗中所有字词和用典,都难以琢磨他写诗的用意何在。而这首五绝居然一读就懂,倒真难得见。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首诗是李商隐妻子去世后,他受时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赶往东川赴任,恰好途径散关遇大雪,又想起逝去的妻子,悲从中来,有感而发。作诗如“獭祭鱼”般的李商隐,竟也会写出这般通俗易懂的小诗。该诗没有什么用典,而且还对妻子用情如此之深,颇有些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的意味,倒让我对李商隐有了另一番了解。

登上大散关一座废弃的烽火台,远眺四周环绕的群山,俯瞰奔腾湍急的清姜河,和那条傍河而修的川陕公路(即解放前的西汉公路),此处关山形胜一目了然巍峨连绵的秦岭山脉也尽收眼底。散关所处位置,大散岭,恰好就处于南北交通要冲,扼这条秦岭间通道的咽喉。不禁感喟,此处不愧为“秦蜀之襟喉”,难怪说非散关无以固关中”呢!

昔已往矣,战火硝烟已平息,战鼓号角声也已远去。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大散关被闲置了,此地空余“古战场”和烽火台。走出关门,已是夕阳西下,恰好看到了最后一缕阳光斜照在清姜河对面山石上,那几个红色大字“铁马秋风”跃入我的眼帘。是啊,除了这四个字以外,还有什么字更适合被题写于此处呢?千百年来,再也没有谁能比得过陆游了,能像他这四个字一样,真正写出了大散关的神致,仿佛让人感觉到在寥落、悲凉的古大散关前,战马嘶鸣着、奔驰着......颇有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样的“气象”,套用王国维的话说,那就是寥寥四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此刻,在夕阳余晖之中的,这四个红色大字显得那么的遒劲有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散关—陕西关中门户关口古诗句集锦|关中|古诗句|吴玠|散关|李商隐|陆游|陈仓|陕西关
陆游:以身许国,却无地效孤忠
书法作品欣赏陆游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铁马秋风大散关
【名句欣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前忆陆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