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垟】被叫了851年的地名——黄判桥,这个村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

黄判桥,一个江南垟最早村居之一,公元939-943年间迁居於此,至今1075余年,古称龙江里,又名黄龙江,始迁祖黄德昭,字绍烈,号东林,德配钱库双排方方氏,祖父名黄德,父名孟乾官居太尉,原籍福建长溪赤岸,五代年间因避王审知之乱(909-925)唯吴越钱氏稍为治安,遂随父兄及族众47人自闽迁瑞安市马屿镇湖岙,我族发祥于瑞者核根于此。

《黄判桥黄氏宗谱》中明成化七年(1471)16世孙黄应宗谱序记载:“五代后周年间,因避王曦之乱(939-943),德昭公徙居平之松山(今苍南桥墩)无有定居,后相地於金舟乡龙江里,见其地局宽平,沃野饶多,遂定居焉”。谱序中又载:“旧载高黎乃龙江所分,明末祭祖会拜具相轮流,是龟山一派也同一本之亲”根据南宋端平二年(1235)《龟山黄氏原谱序》:“松山12派皆紫云纪公一本所出”。目前黄判桥谱系暂归福建紫云黄氏二房,传至六世祖行远公,於南宋建炎三年(1129)在龙江里住宅之东首宋家港南岸建“龙江书院”,乃江南垟早期书院,《龙江书院记》记载于谱序距今888年,祠堂与书院合用。以诗书典籍课子弟,族风大振。此时黄氏家族男丁发展到25人。

《黄判桥黄氏宗谱》黄行宣在南宋绍兴甲寅年(1134)创修至明成化辛卯年(1472)三修,成化以后屡遭兵焚,特别是1559年三月,倭寇入南北港烧杀3天,死者无数,到1563年200多年的倭患稍息,到清乾隆甲子年(1744)四修,间隔270年未修,材料丢失,宗谱记载并不全部可靠。义礼智信房21-25世失考。到共和辛卯年(2011)共十一修,黄氏宗祠历史上历经四修,从行远公创立“龙江书院”开始,到明建文辛巳年(1401)二修,祠址移到黄判桥十房内与河头仔之间,题额“孝思堂”,建正堂五间东侧建“五显殿”三间,皆毁于寇灾,第三次兴建宗祠是清乾隆甲子年(1744)原址原貌原堂名,增设戏台一座题名“半入云”,第四次修建是在文革期间,1974年被学校占用,学校和地方联合筹资修建,拆去中廊,扩建东西两厢房,2008年不慎失火,祠堂又被焚毁。目前正在重建“黄氏大宗祠”暨“龙江书院”,九间两进仿古式建筑。

南宋乾道二年(1166),八世祖黄东,字汉寅,丙戌科进士,任政和县令、福建汀州通判,为故乡龙江里造桥,方便东西两岸族人通行往来,后人为纪念黄通判,遂将龙江里改名为黄判桥,取之“黄东通判”建了一座桥之意。一直沿用至今。同时也在乾道二年,发生大海啸,“水满炎亭岙,江南只剩十八家”,黄判桥男丁从8世61人,到9世只剩20人,不少人死于这场灾难。1277年元兵进平阳,1289年元兵南北夹攻,林雄等200余人被杀,“龙江书院”也毁于这段时间,到元末,15世又发展到男性52人。据《苍南县志》:明洪武八年(1375)七月,大风雨,海溢,沿江居民淹死2000余人,洪武九年(1376)七月初二,飓风暴雨,沿江田禾尽没。经过这几次大的灾难,黄判桥宗谱上有77人后代失考,当时黄判桥在海溢范围内,都是在这段时间逃难而出去,至今失去联系。高黎则远一些,所以16世黄昭承,黄佛锡,黄佛球,皆迁居高黎,17世黄玉简迁居亲仁乡岙内。

五显庙,奉祀五显大帝的庙宇,据《黄判桥黄氏宗谱》序:“隐公行实”记载,龙江23世黄隐,志农桑,一日在河边钓鱼见石香炉浮至河坎,黄隐用手将石香炉划走,可石香炉又浮至河坎,来回几次,于是黄隐便祷告说:“若神明赫显,我一缯牵得十数鲤鱼,则立尔为宫主”,果得十余条,炉浮至坎下乃止,炉上有字书“五显炉”知是其神,因水为名,于是在其地建“水浮宫”共祭户黄家、金家、林家、谢家、胡家共五扇,上代该有七扇”。清朝1661年迁界后,五显庙已塌,1743年,黄判桥仁房数派黄凤锦重建五显庙。现黄判桥各派在宗祠同建“五显庙”可能与此传说有关,包括高黎亦在祠堂东首建庙。

德昭公生四子,长子黄祥,迁居龙港镇西河边,次子黄福,迁居平阳萧江高黎,三子黄瑞,留居黄判桥至今传至41世,人丁约5635人,分仁义礼智信和睦六房,礼乐射御书数六派。瑞公世系有迁居平阳萧江高黎,龙港镇梧桥村黄家底,十二岱外头厝,龙港黄家垟,宜山平桥东垟,钱库堂兜,钱库东西街,潘家宅,龙港镇黄楼下后部分移居黄判桥宋家港,括山将军岭头,芦蒲县后,芦蒲林家院,舥艚包处,金乡镇南门圆山头,大渔,瑞安飞云,括山尤家园白岩头现已移居灵溪镇,钱库垟头朝北处,马站镇沿浦,向东黄,括山西括底,西浦口,矾山,平阳横浦,龙港,平阳,瑞安,温州,杭州,厦门,江西,天津,兰州,重庆,以及国外等地。第四子黄珮,迁居括山张家庄。

至于黄判桥宋家港,据传元末以前该地本姓宋,为宋姓人家所有,宋姓何时迁来不详,宋姓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建立港口,数年积累后宋姓人家家道殷实,建立宋家大院,后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倭寇肆虐,宋家大院被焚毁,宋家人也不知去向,唯留下宋家港这一地名,为黄、陈、王、金等姓居住。

宋家港清净庵,古寺碑文湮没,始建年月失考,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判桥仁房数派十房内首事檀越主黄凤锦、秀龙、秀虎乔梓发起重建,命名整云堂,又名茶灵堂。三百年来少有修葺,1982年住持门融师父曾重修一次,改名清静庵,2001年,十房内檀越代表与住持当宝师父商议得上级批准,拆建扩大,现任住持释宏全。清净庵更因杨文广收妖的传说而出名,故事大意说:杨文广南征时有一天站在罗垟山上杨文广栈,见江南南边山上有石头成妖变为石将军为害一方,取茅杆箭射去。箭至宋家港上空时,有往下掉落之势,恰好杨文广的妹妹杨金花在此清静庵中修行,在门口扫地,见此情景用扫帚一挥,刮起一阵风,将箭吹起;箭飞向石将军,射中咽喉,将军的头被射飞到南山。

清净庵路、桥石碑,分别刻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永垂不朽》碑:阔83公分,高1.52米,连底座1.9米,建于乾隆伍年(1740年)桂月,距今269年。是记载重修宋家港大桥的芳名録,其内容隐约可见:……所以唐宋继明原有古筑石桥便民有……。

《砥柱桥碑》阔85公分,高1.62米,连底座1.96米。建于嘉庆七年(1802)岁次壬戌菊月。距今207年。碑铭隐约可见:……年深月久,柱断石穿,但见洪波障岸,过客咨嗟,巨浪横生,行人心怖……乘马登车,咸称平安……。笔者推测,庵前古石桥应建于此时。

《路碑》:阔82公分,高1.6米,连底座1.86米,建于大清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花月(即1806距今203年)碑文:重筑宋家港至黄库小桥头大路几乐助者姓名勒左。发扬主夏口庠生吴乃皋,弟增广生员乃伊,银捌拾两。(余略)查吴乃皋,吴乃伊均夏口吴荣烈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南黄氏研究会
苍南县林氏宗亲分布村落
苍南县道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二)
“金融医生”黄圣忠 巧解危机企业破产案
炎亭,原来有这么多名人
武状元朱嗣宗是平阳县人还是盐城县人?苍南县朱家站发现朱嗣宗谱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