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康延:先生终将回来,哪怕步履蹒跚






有约在先,有约在先生

一年前,我们奔赴深圳,采访拍摄前《凤凰周刊》主编、策展人 、纪录片人邓康延,在他家中的二楼工作室,我们听他讲述了编纂《老课本,新阅读》系列图书、拍摄《先生》纪录片、策划《先生回来》展览的始末,了解了他在还原历史真实与弘扬民国美育之路上不断奔走的点点滴滴。当时有约,若有机会,定然会带先生们走进西安。

朔风吹渭水,长安月正明。

一年后,邓康延来了。带着他的先生们一起,回到了西安这片他阔别已久的故土。

“我是西安的孩子,也是先生隔代的学生,从靠近海的南方,回到立着塔的故地,不拘一格地请来先生,不为能建树些什么,只想能保留些什么,不止于黑白文字,还有历史影像,还有心灵感应。但信气场契合,自是万物融通。”对于为什么要来西安,邓康延在《先生回来》展总序中如此陈述。



的确,长安自古文明乡,秦岭上有汉赋的流云,渭河畔有唐诗的余韵。地理雄壮,城邦厚重,民风耿介。哪怕人世间挖过多少苦难的坑壑,岁月里也会长出多少挺拔的文章。这样的土地,先生们一定是欣然前来的。

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邓康延亲自参与布展。搬、抬、扛、提,铺、拉、压、拍,他弓背弯腰,不辞辛劳,确保每一处细节,既怕怠慢了先生们,也生怕哪个地方不到位,影响了观展人对先生们的认知。

12月3日,《先生回来》致敬展开幕式顺利举行,邓康延稍稍舒了口气。本次西安站致敬展,包含了民国先生、老杂志、老课本三个展区,汇聚了文图书法、著作书刊、纪录片、动画片,各成一脉,又相融成河。先生们守着教育和文化,守着百年颠沛中的儒雅和沉静,让我们从中品到师者的大智,学子的幸运;让我们看到年代的日积月累,岁月的锦绣华章。



先生的背影,民族的正面          

先生,原本只是一个称谓,体现的是一种修为;后成为邓康延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编纂的一本书,而后再延伸为一场巡回中国深圳、北京、南京、杭州、广州及台北等地的全媒体致敬展《先生回来》。

与先生们的初次相识,缘起于邓康延在2005年在云南腾冲拍摄纪录片《寻找少校》时,无意间得到的几本民国老课本。这次与民国童年的邂逅,成为出版《老课本新阅读》和拍摄《先生》的契机。

“老课本质朴明亮,读着温馨,又有些忧伤。字词又熟悉又陌生,隔离六十年,语境已大不同了。为什么面对当今教育,全社会都会摇头,而民国的教育,不管是抗战前的黄金十年,还是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却能做成经典?因为他们是有理念有方法的,教育家说话顶用的。战时教育平时看,国民政府不但不削减教育经费,还会增加,计划到战后还要建设新中国。那些年,前方战士死拼,后方师生苦读,师生们知道每一寸学习光阴都是前方将士的血换来的。每当逃难到一个地方,空袭刚结束,学生们就搬出小板凳上课——在那种苦难坚忍的环境中,‘先生’就凸显出来了。”



经过再三筛选,邓康延和他的团队以“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作为准则,最终第一辑锁定了十位先生。不管是蔡元培和胡适的北大、马相伯的复旦、张伯苓的南开、梅贻琦的清华、竺可桢的浙大,还是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的平民乡村教育、以及陈寅恪的学术风范、学问自由……莫不与人类的教育精神息息相关。后第二辑又再甄选了林语堂、梁实秋、钱穆、傅斯年、丰子恺、张季鸾、王云五、于右任、司徒雷登、鲁迅十位先生。

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而去做表率,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铺展开二十位先生的生平,像是民国年间寄来的一叠信笺,云中字,故人心。他们用皮肤上的冷暖、骨子里的矍铄、人性中的从容,站在国家讲坛上,至今。

邓康延说,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所以,在北京798展览时,陈丹青先生才会在现场痛呼:“先生回不来了,回不来了……”

可邓康延又觉得,这些先生,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终成国之先生。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即便他们回不来了,作为先生们的学生,自己也有责任为今日的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再深入想想,这个时代能让自己办这样的展览,似乎也没那么糟糕,所以,他还是选择相信,相信哪怕步履蹒跚,先生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多一些这样的先生

        多一些别样的色彩


先生们所在的年代,满眼都是同胞浴血奋战的红,民族满目疮痍的黄,可他们却依然努力为孩子们留住一片纯净的蓝。

所以,即使曾经山河破碎,可孩子们在笑,他们能在茫茫硝烟中看见绚丽烟火。所幸,还有人记得,还有人拂去灰尘,请回那些真正的先生,告诉未来: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身为教育者应该保有一腔赤诚。因为,先生在看,天地在看。

身为炎黄子孙应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之美。因为,那些良善的教育才是我们通向希望的灯塔。

让我们共同努力守住那片纯净海洋。因为,即使路途再遥远,风浪再猛烈,总会有一条鱼抵达。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现场看到了很多老人,甚至有人拿着笔和本,认认真真地摘录,眼里满是敬畏和虔诚;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年轻人,他们驻足停留,静静思索;同时,我们看到了很多小朋友,虽是懵懵懂懂地仰望,但是,他们眼底有星火。

我们相信,这点点星火,终会燎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康延:不用对这个时代太绝望
我想在上海偶遇'先生'
纪录片《先生》
[转载]《读者》2011年17期:《世代的月光》——《老课本
方英文专栏◎儿子看老子
书边废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