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情页面

 

家长困惑:宝宝在幼儿园和同伴动手了怎么办?该继续鼓励孩子互助友好,还是为了避免伤害远离一切被伤害的可能?怎样才是最有效、最正确的解决方法呢?听听幼儿园老师的建议吧!

孩子对同伴动手三个原因

要避免第一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对同伴“动手”的各种原因。学龄前的孩子对同伴“动手”不一定就是攻击性行为,背后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原因一:以为“动手”是交往方式

学龄前的孩子从家庭的小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的大环境,所有的交往技能都是通过对成人的模仿而学习的,并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加以实践运用。对于自己看到的成人之间、各类影视节目之中的交往方式,孩子们往往因为不具备判断能力而不加区分地全部用来实践,这就导致“动手”的交往方式不可避免。

家长如何做

在宝宝入园之前和入园之后,家长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如,想和某位小朋友打招呼一定要用嘴巴说“你好”;喜欢某位小朋友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直接说“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吗”这样的话,尽量淡化孩子喜欢“动手”的行为。

另外,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在家中,家长要用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夫妻之间和睦的交往以及长辈之间尊敬的交往都是孩子模仿的好榜样。

原因二:喜欢“动手”的身体接触

有很多孩子喜欢对同伴“动手动脚”,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身体接触。他们有的喜欢用自己的脸去碰同伴的脸,有的喜欢用手去摸同伴的头,还有的喜欢把自己的身体躺在同伴的腿上。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并不能了解同伴的想法,有相同爱好的小朋友当然不会有不恰当反应,但不理解的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在侵犯自己,后果就是二人不断地“还手”。

家长应该如何做

其实,孩子喜欢这样的身体接触是很正常的行为,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交往和适应。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正面引导,让孩子明白适当的身体接触应该在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才可以发生。而且,要通过与孩子的亲身互动来让孩子明白,哪些身体部位的接触是允许的,哪种力度的身体接触是小朋友可以承受的。重要的是在孩子喜欢的基础上引导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否定或强加家长自己的观点给孩子。

原因三:通过“动手”来满足需要

首先,是学龄前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学龄前孩子大多数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在幼儿园里就经常发生争抢玩具的事情。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其次,是家庭因素造成。独生子女家庭,祖辈过分溺爱造成孩子非常任性,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发生分歧,他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选择打架或骂人的方式。

有些父母因为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而缺少爱的孩子,往往会发展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封闭自己内在的需要,表面上显得乖巧听话;还有一种就是富于攻击性,用暴力去保护自己。

家长应该如何做

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好的一面。

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

其实,适当的争斗对孩子是有益的。因为争斗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争斗也是一种锻炼。孩子正是在打打闹闹中学会评判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完善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被打,光退让不够!

要避免第二种情况,孩子被打,家长应该正确处理,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父母担任正面引导的角色即可。

家长应该如何做

让孩子知道,遇到其他小朋友对自己动手,首先要及时制止,郑重告之“不许打人”,然后允许孩子申诉打人的原因,父母要明确地表示对此事的态度,并给孩子讲清道理。

如是其他小朋友引起的,应告诉孩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还手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如果孩子情绪激动,听不进道理,可以暂时“冷处理”,待孩子平静以后,进一步讲清。

家长要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1. 面对面严肃地说“请不要碰我”。

2. 大声地说 “不许你打我”。

3. 用手用力地推开他。

4. 找老师讲明情况。

一般来说,当孩子能勇敢地用上面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话,几次下来,挨“欺负”的情况就会改变。

家长还应该教导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对比双方战斗力,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还是去请大人帮忙。

其实,在当今谁会,孩子会寻求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父母堂(askjan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宝的社交 从“朋友”开始
怎样做才能培养好孩子的社交能力?
培养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会孩子思索,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
学龄前孩子学会这4件事,远比认字、算数重要10000倍
内向的孩子如何适应幼儿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