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话文章》浅谈诗词创作中想象的张力



 浅谈诗词创作中想象的张力

——从花香一扇风《华山上》一诗说起

 
文/南国英子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常常运用瑰丽的想象,使人深受感染,心灵为之震撼。一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奇妙的夸张道出无限的愁丝,说得简直不近情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笔挥洒,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瀑布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诸如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轻快明丽,极具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花香一扇风的许多作品也常以新奇的想象而别出心裁,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从他的七绝《华山上》可见一斑:


我上华山又一峰,群峰色变动天风。
汉江龙跃浮光里,秦岭云横落日中。


这首诗大气豪迈,想象绮丽,将身心置于华山之巅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古来登山之作数不胜数,亦不乏佳作,但这首登临之作给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令人快意盎然,豪气萦怀。

起句出手已是不凡,华山之上我为峰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作者直奔主题,开篇即写出登上华山的昂扬屹立之态:战胜了险峻的华山,成为高于华山的山峰,那种由内而外释放出来的豪情连自己都被打动了!征服了华山,也就超越了自我,完全可以站在华山顶上俯视群峰,所以承句展开了新奇大胆的想象:群峰色变动天风。诗人着力表现在华山之巅的所见,“群峰色变”乃神来之笔,具有无穷的想象张力,巧妙的拟人化手法更是将群峰见“我”这座高峰的惧怕心理描摹得惟妙惟肖,无限威严!从而反衬出“我”这座高峰的伟岸与强大。不仅“群峰”的脸色变了,还惊动了天风,似乎要挑战九天霄。作者将所见之景赋予了炫丽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将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一个君临天下的王者如在眼前。这样的想象,给读者的思维以驰骋的天地,增强了读者对诗人豪迈之情的形象化感悟。

转结对仗工稳,景象万千尽在此中。作者以华山之巅为立足点,高高在上,俯视华山之下,将其所见用形象化的描写展现出来。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的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蜿蜒曲折,宛如巨龙一般。转句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给人遐想无限,“龙跃”形象生动,写出汉江奔腾的气势。汉江里,浮光点点,犹如巨龙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一条呼啸飞跃的水龙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富丽的想象所带来的阅读效果。结句自然收尾,景中寓情。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气势磅礴,云雾缭绕,落日倚岭,烟云笼罩着挂在山腰间的落日,“横”这一动词的使用将整个画面凝成一幅苍劲的写意图,将此刻美景定格。从华山上俯瞰,云横落日之境尽收眼底,更加衬托出华山之高峻,衬托出征服华山的王者之气派。奔腾的汉江水、雄伟的秦岭山脉、缥缈的云雾、壮美的落日,一切都在王者的胸怀里!而这,依然是运用想象将所见加以虚幻,亦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张力,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和阅读享受。

整首诗气顺晓畅,笔力不凡,其想象力大胆丰富,皆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幻化,幻化自我,将自身的价值取向以美的角度传达给读者,彰显作者深厚的功底及丰富的灵性,令人喜读。发在论坛,和之者众,形成一股创作热潮。

新奇丰富的想象带给读者别样的体验,由此可知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非同一般。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它为作者的情感提供了载体和展现形式,使作者处于物我同化的境界;还可以把抽象的感情和哲理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是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作为诗词这一文学范畴,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德国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也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古典诗词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想象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更能增加诗词无限的张力,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延伸读者的思绪,使读者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想象力定义为“神思”,对“神思”曾作了形象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清人方东树说李白的诗歌是“发想超旷”,陆时雍说李白是“想落天外”。所以,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就必须有在人意中又出人意表的想象。诗人的想象力范围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过去、现在、未来,任意遨游;天上、人间、地狱,无处不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金陵五题》),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今日对未来的期待!李白想象自己在天上的情形是“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楼。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他想象中的现实是“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草野,豺狼尽冠缨”(《古风》十九),他想象中的黄泉是“纪叟黄泉里,亦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那么,如何将想象运用于诗词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无限的张力呢?


一、化无形为有形。

现实中有许多无形的事物,我们难以捕捉,这种无形的事物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诸如自然界的“风”来无影去无踪,如何表现?人之悲欢离合等思绪,藏于心底,如何知晓?一些抽象的事理,如何让人感知理解? 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将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可感的事物。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可以视听,可以直接感受!这样才能触动读者心弦,感知也会随之明朗,并随作者的写作脉搏一起跳动。

李峤的《风》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这是作者通过平时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将“风”这一无形却又存在的事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对其他事物的动态描绘,给“风”做了形象化的诠释。如果没有想象,不可能将“风”描写得如此传神。将无形化为有形,这首诗可说是一个范本。

人之喜怒哀乐在诗词中如何表现呢?这些无形的情感因人而异,如何将无形化为有形呢?如“愁”这种思绪在古典诗词中多有表现。中国古典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李煜有时将“愁”想象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有时又想象成随地而生的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还想象成滚滚东去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清照则想象“愁”也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贺铸更把“愁”想象成一幅组合图像:“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相思”这种情怀也很抽象,亦是无形的情感,王维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借物寓理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其实也是将抽象的事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其生命力 。苏轼为了说明“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一事理,巧妙地将事理蕴于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他更是把自己超然达观的思想赋予阴晴圆缺的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音乐语汇也是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音乐语汇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诗人们也各自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清人方扶南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而从客体听众的感受着笔。而这些客体又非真正的听众,而是展开想象,描叙浮云、花朵、湘妃、霜娥、紫皇、蛟龙、吴刚等神怪、动植物听到箜篌声时的感受,以此来表现幽怨、高兴、兴奋、颓唐、缓慢、快捷等音乐语汇和节奏所造成的客观效果。可以说,《李凭箜篌引》的成功,完全是想象的胜利。其想象的张力无穷,亦给读者带来想象的张力:当箜篌表现幽怨情调、节奏舒缓时,“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吴质难眠;当箜篌表现愉悦、昂扬情调,呈现欢快跳跃节拍时,“老鱼跳波瘦蛟舞”、香兰欢笑、凤凰鸣叫;当乐曲急促而高亢时,则“昆山玉碎”、“石破天惊”。另外,乐声给听众的总体感受也是在想象中完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唐代诗人通过想象,将无形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类出色的诗篇自然不止方扶南说的上述三首,像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譬篥歌》,元稹的《琵琶歌》、李绅的《悲善才》等也很出色。



二、化平凡为奇特。


    现实生活中一些平凡事物,如小人物的生活、寻常事件和物件,如果用写实的手法加以表现,固然可以小中见大、朴实可亲,就像发生在读者的身边一样。但是,有的诗人却运用超凡的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让小人物显得不一般,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将痛苦中的甜蜜,寂寞中的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高蟾的“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晚望》)“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欧阳修的“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玉楼春》) 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王雾的“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眼儿媚》)词人的相思之情,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达。这分明就是在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但又是非常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像豆蔻一般共结连理,真是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

中国古典诗人运用想象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这样的诗例还有很多。诗仙李白的想象更是飘逸奇特。在《哭宣城纪叟》中,纪叟是个普通的酿酒老人,老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但在这首诗中,李白想象纪叟在九泉之下仍操旧业:“纪叟黄泉里,亦应酿老春”。但是,李白未死未到黄泉,你酿的酒卖给谁呢?好像没有李白,天下就没有喝酒之人,更无懂酒之人了!通过这种想象和夸张,一个自我扩张又极端自负的酒徒形象呼之欲出。他的《敬亭山》也是如此。说自己看敬亭山看不厌,也还可以理解,天下爱山水者也不仅仅只有李白。但是,想象中认为敬亭山也“不厌”李白,而且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就只有李白了。李白在世俗社会中受到不断的排挤、打击和误解,以至“世人皆欲杀”,唯有敬亭山对他“不厌”,李白的孤独、寂寞,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得到慰籍,这个主题通过想象显豁地表露了出来。另外,像王安石在钟山隐居时写的多首七绝,岑参边塞诗之所以众口传诵,与其中想象力的丰富关系极大!

想象奇特的句子,能使读者即刻记住,并久久回味,这也是想象的张力产生的效果。



三、化现实为虚幻。


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社会的黑暗,诗人的许多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有时会因此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但想象可以帮助诗人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追寻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界,帮助诗人摆脱痛苦和束缚,在理想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想象不仅能虚构一个现实生活并不存在但却是作者极力追寻的世界,表达诗人的政治诉求外,也能在生活琐事上反映作者的想法与追求。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在抒发一个游子对故乡思念的同时,也想象妻子在家乡思念自己:“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欧阳修在《踏莎行》中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商隐在异乡雨夜想象有那么一天,能同妻子一同回忆起今天这个难忘的夜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皆是如此。

综上所述,想象能使诗词更加充满灵性和张力,拓宽诗词的境界,令人回味绵长,带给读者丰富的体验,带领读者遨游于广阔的时空,感受奇妙的世界。花香一扇风的《华山上》充满想象的句子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此。他的许多作品均充满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出人意表,一起来分享以下精彩:


蝶恋花 ·春风 

扇底风来花解意,虎啸龙吟,弱水三千起。月落春江情已沸,几回人在浮沉里。  一点孤心开壮丽,日上青峰,鹤立收云气。刺破长空英拔萃,高怀万古同天地。


这首词能处处紧扣“春风”,通过其他物象与变化表现春风,借物抒怀,将自我的情怀完全融合在春风这一意象之中。春风带来的新气象和自身的感悟与豪气全都流露在每一字句里,随着春风的旋律跌宕起伏,“小我”升华“大我”的境界如旭日东升,浩气凌然,气脉顺畅无比,扣人心弦。整首词物我相融,结构严谨,诗语流畅,一气呵成。春风浩荡,势不可挡——他吹遍山野,山花烂漫;他造访山林,虎啸龙吟;他吻遍春涧,弱水泠泠;他掀起春潮,情感炽热......这浩荡的春风更是让“我”意气风发,努力奋进,欲与山峰试比高,从容如鹤傲长空,高怀天地万古情。品之亦如春风拂面,清新爽意,更有一股无穷的力量漫溢全身。作者通过想象,赋予春风这一无形的事物以无限的活力,使之成为可感的具象,从而将自身的情感融入鲜明的形象之中,显得自然传神。


《春寒》其二 

落花惊暮雨,流水动春烟。
色冷东风咽,一堆云岭边。 

    “春寒”亦是无形的事物,如何将其转化为有形可感呢?起承对得工稳灵动,描摹细腻出味,以“落花”“暮雨”“流水”“春烟”等意象叠加出春寒的气象。“惊”与“动”两动词十分传神,将物象的感觉通过想象,表现出春寒的特点。转句更是精妙!妙在“色冷”,妙在一“咽”,结句回收,给人想象空间极大。

  

梦乡
绿烟叠影锁楼台,门面沿街各自开。
梦里杨花吹暮雪,随风飘到故乡来。

此绝起承句先是展现家乡风物,作者并未描写诸多的美景,而是善于剪裁,抓住典型景物,以“绿烟”、“叠影”、“楼台”“门面”等景物展现一幅富有江南特色的画卷,精工细描,虚景与实景交错辉映,一“锁”一“开”的妙用更是把江南的诗意景象展现无遗。转句“梦里”一词过渡自然,一“吹”一“飘”,便随风落到故乡,轻柔深情,巧妙地表达了思乡之情。最深的情愫,莫过于梦中所见。诗人以柔婉流畅的诗语表现了一个空灵洒脱的梦境,唯美飘逸。题为《梦乡》,既是写梦中的家乡,又是说明自己沉浸于梦乡,因为梦中可与故乡亲,自是不愿醒来,语意双关,蕴涵丰富。尤为巧妙的是作者独具匠心,以倒叙手法先是出现梦境,蒙太奇似的裁剪故乡的几个镜头。转句之“杨花吹暮雪”意境轻灵,结句自然落笔至故乡,回应起承之故乡景致,手法娴熟,是为佳作。此绝亦是通过想象,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幻对接,很自然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湖畔
山水秋风老,烟云暮雨寒。
心随花落地,惊起一波澜。

此绝起承对仗工稳,写景蕴理,间接表现湖畔的景致,营造凄清意境,做足铺垫。转句最是精妙,将“心思”这一无形的事物巧妙地赋予落花,化为有形的动态流程,通过落花传达出自身的思绪。结句自然,给人回味余地。全诗表现手法老道凝练,耐人寻味。

窗外
一窗云涌入,千岭雪推开。
沧海风归袖,心随春远来。

此绝起承对仗工稳,两相对照;转得巧妙,沧海之风入袖,自然包容万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这种夸张式想象带给人强烈的震撼。结自然抒发内心情怀,也是通过想象将自身的感受赋予春天的气象:窗外送来了美好的春天,也送来了美好的心情,“我”的心亦是充满无限的张力。全诗大气酣畅,余韵袅袅,回味无穷。


花季情怀
一扣春衣瘦几斤,又将风月系长裙。
此情难迈人生槛,未到黄昏已十分。

人生最苦莫过“情”字!此绝起笔不凡,感伤情绪即刻蔓延开来,令人不忍猝读。承句手法高妙,耐品味长。转结拓开情怀,似自我开脱,又有劝诫之意,终是难以释怀,怎一个“情”字了得!全诗虚实结合,足见花季情怀之微妙,当细品方出味。朦胧的情愫乃无形抽象的事物,然作者以“春衣”“风月”“长裙”等意象赋予其意义,“瘦几斤”则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事物,虽不及易安之愁的重量,却很好地表达了花季的情怀。


无题
深山不埋玉,浅海也藏珠。
我本菩提叶,风来有若无。

《无题》的主题往往多解,此绝可说是一首寓理诗。深山未必埋玉,浅海也未必无珠,小诗起承以形象化的写法道出珍贵的东西未必出在深山与大海,也许不起眼的地方恰恰隐藏着最为宝贵的东西。做足铺垫之后,转结更深层次地阐明一个道理:心若不动,风又奈何?说明以不变应万变的哲理,耐人寻味。作者想象丰富,以鲜明的形象阐明道理,给人遐思。

另外,《云外》以空灵的诗语表现空灵的境界,极富想象力!尤其“摇”“削”等动词用得精准,张力十足:梦帆花影渐朦胧,天地摇红拂海风。一树春烟经雨洗,欲将青发削云峰。《访梅》写景融情,淡雅入味,想象空灵:远山低欲隐,近水淡如来。未见故人面,一园梅已开。《沐风》想象大胆,大气淋漓,蕴理深刻,感怀独到:鹤羽浪排松,舟横野老峰。浮沉千古刹,远近一声钟。林啸巡山虎,云盘镇海龙。本来无世界,何苦出芙蓉?《锡城运河上》描绘的画面给人无尽的想象,诗语自然灵动,中二联工稳蕴藉:落花新月影,流水故乡音。风过波痕浅,舟摇烟色深。柳桥人迹冷,梅岭夕阳沉。十载寒窗梦,一城孤叶心。

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花香一扇风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想象,使其作品充满灵性,张力十足,给人翩翩联想。如果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大胆创意,及时抓住闪现的灵感,练好内功,自然能创作出内涵丰富、充满灵性的好作品,因为诗词本身就是灵性的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欣赏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诗词的修辞手法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个朝代盛衰兴亡、一代文人的诗风转变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7辑·英子: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唐诗宋词中的生命和情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