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6
体育文化创意基地:依托重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优势,顺应文化时尚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加快重庆电子竞技赛事中心、乐视体育产业园区、万盛体育产业孵化园建设,重点发展体育出版、体育影视、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主题创意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体育传媒产业,打造体育创意文化园区,促进重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发展。

  四、发展重点

  (一)优先发展健身休闲业。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以户外运动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

  丰富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健步走、健身跑、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且有发展空间的项目。立足特色自然资源,推广登山、攀岩、探险、滑雪、定向等山地运动,发展游泳、漂流、滑水、钓鱼等水上运动,培育野营露宿、拓展训练等林地运动。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推广武术、龙舟、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板鞋竞速、独竹漂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色的广场舞、太极拳、太极球、门球等休闲运动项目。培育高端体育健身休闲产品,促进高端健身休闲业向专业化、功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以汽车摩托车、航空、游艇、帆船、马术等为重点,引入国际化经营管理理念,培育一批高端健身俱乐部,满足高端健身需求。

  壮大健身休闲组织。鼓励日常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确保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建有群众体育组织。建立常态化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支持有资质的体育实体开展连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职业俱乐部实施股份制、会员制或上市经营。培育体育培训市场主体,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培训市场经营秩序。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以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配备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轮滑场、室外健身器械、健身广场等设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运动健身需求。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四季滑雪场、船艇码头等服务设施,以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二)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深入挖掘竞赛表演市场潜力,促进赛事与市场融合,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形成独具特色的竞赛表演市场体系。

  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实施品牌赛事战略,拓宽社会办赛渠道,创新活动组织方式,提升整体运作水平,增强重庆国际马拉松赛、武隆国际户外山地越野赛、永川国际女足邀请赛、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赛等赛事品质,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办好重庆世界铁人三项赛、环中国自行车赛(重庆巴南站)、世界杯攀岩赛(重庆站)、南川金佛山国际大学生登山邀请赛、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羽毛球挑战赛、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大型赛事,加快与国际赛事接轨,扩大赛事规模和影响力。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利用区位、地理优势,积极申办适合重庆特点的重大国际国内赛事。推动国家级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我市,吸引国内外高水平运动队来渝训练、竞赛和表演。引导社会资本发展职业体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培育一批有影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国内大型赛事。鼓励条件成熟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特色,鼓励各区县(自治县)举办区域性、民族性体育竞赛表演项目,力争五大功能区域每个板块都有特色、叫得响、拿得出的体育赛事活动。

  开发体育赛事价值。加强对赛事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升体育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为群众提供更多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和服务,扩大体育消费。研究建立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平台,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广告经营权、运动员转会权等具备交易条件的体育资源公开、公平、公正流转。

  创新赛事管理制度。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引导规范各类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组建体育赛事公司,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创建自主品牌赛事。由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赛事原则上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办赛,逐步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广到社会主体举办的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允许赛事所有权归企业、体育协会或者其他社会团体拥有。鼓励全市性单项体育协会向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的市场主体提供技术、规则、器材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协会依法合规地收取相关费用。实施重大体育赛事评估制度,对引入赛事进行前期遴选评估和后期绩效评估,确保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加强赛事举办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进一步优化赛事举办环境,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防范办赛安全风险。

  [1][2]3[4][5][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育大消费时代到来
中国体育产业新兴业态分析:“体育 互联网”或成投资新风口
贵州发布“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2.5万字都讲了些啥?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上市公司布局户外赛事IP
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文体旅融合发展
"紫福FDP杯"全国广场舞大赛正式启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