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大家好,我是卢一漓,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那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不自信?他们为什么会不自信?一提到不自信,大家脑海中浮现的是孩子低着头,唯唯诺诺的形象。但实际上不自信的体现有很多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山长身边有一个朋友,是前省长的儿子。平日里来往不多,一天晚上突然来到山长家中求救,说自己儿子要自杀。这就很奇怪,前省长的孩子,金钱物质都不缺,父母对孩子也非常宠爱和关心,对孩子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要求,快乐开心就好。按理来说是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这孩子却想自杀。为什么呢?

山长之后和孩子聊天,发现他被家里人伺候得很好,很平庸,没什么能力和成就,也不被人需要。一个不被人需要的人才是最惨的,孩子内心一直是非常自卑和痛苦。到青春期后,身材臃肿,也没女孩子喜欢他。这个孩子就觉得:我活着没有意义,想自杀。

一 、

“我不行” 的行为体现 。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当生存和安全需求满足后,人们就开始追求被他人尊重、社会价值和自我成就感,这是现在我们最重要的需求。当我们无法创造价值、没有成就感,我们就觉得自己没有意义,活着没意思。这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个,畏 难 情 绪 。

这是很常见的。很多孩子讨厌运动、英语上的挑战,讨厌竞争和PK,很多都因为孩子内心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行,所以畏惧困难和挑战。

第二个,逃 避 问 题 。

当一个人没有成就感,缺乏自信,他会有大量保护栏的行为,比如抱怨、发怒、自吹自擂,信口雌黄等等,他通过这些来转移和逃避自己的失败,保护自己内心仅剩不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当你指出孩子问题时,孩子会发脾气、哭泣、抱怨指责他人等,其实都是在逃避自己的失败和问题。

第三个,自 我 否 定 。

相信大家有听孩子说过这样的话:这件事情我就是做不好啊。甚至更严重的:我是个差劲的人。这一种看上去和前一种逃避截然不同,实际上本质是相同的,核心原因都是:“我不行”的心理。我之前见过一个孩子,他在做事情之前会先说一句:老师,我之前没做过这件事情/我不擅长这件事情,到时候做失败,你不要怪我。我说:行,不怪你。他做这件事情,如果做好了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如果失败,他就说:“你看,我之前就说了我做不好”,从而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失败,甚至反而觉得我预言挺准。这也是逃避失败和挫折的一种方式。

但“我能行”的成就感和价值是人们都需要的东西,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怎么办?其他方向上找。

   第一个,动 漫 小 说 

它们都有一个“龙傲天”的套路:主角原来非常糟糕,但无故受到高人的指点,碰上各种机缘最后成为第一高手,征服世界等。如果是以男性向的小说,接下来接受各种女生的追捧;如果是女性向的小说,被各种男生围绕着追捧。孩子在看动漫小说时会代入主人公,幻想自己是主人公很成功,从中获得“我能行”、“我很厉害”的成就感。

第二个,电 子 游 戏 。

游戏最可怕的不是娱乐效果,而是它的造梦性和成瘾性。游戏是合法、并且大众不断推广宣传的毒品。游戏的本质是造梦,也就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达成。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学习不如意、人际交往不开心,受到挫折时他可以前往游戏中,通过无尽的厮杀、碾压别人来宣泄内心的愤怒,找到“我能行”的成就感。但虚拟世界中的成就与快感对现实世界有效吗?没有。沉迷于虚拟只会让现实世界的他越来越失败,只好更加寄托于游戏中。

第三个,早 恋 。

大家可能奇怪早恋和寻找自信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很大,因为人到青春期之后,孩子迫切想要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而是成熟的男人和女人。什么能彰显自己男人的身份呢?异性的追求和交往。所以大家会发现,在学校里大家最崇拜的不是学习好的,而是最多女孩/男孩追的人。

总结这六项,大家会发现核心原因都是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缺失,也就是“我不行”,所以用各种方式逃避“我不行”,向外寻找“我能行”。更极端的情况就是:吸毒、酗酒、赌博、犯罪等,通过“我可以做你们不敢做的事情”,证明我很厉害。

听到这里大家还会觉得:自信仅仅是外在行为扭捏一点、胆小一些那么简单吗?我们内心的自信和成就影响一生。

二、

“ 我 不 行 ” 的 观 念。

我们都知道:所有行为背后的来源是观念,那“我不行”的观念是怎么产生的?

来自于病态批评,有一个人疯狂地冲到你面前说:“你是一个笨蛋,你做什么事都做不成,你这个人就是没有责任感,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你注定一无所成。”这种批评与事实无关,而是夸大、扭曲,甚至恶意编造事实,我们称之为“病态批评”。

这个声音来自哪儿呢?他往往是来自于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最亲近的朋友。在座各位都是父母,那我们以父母批评孩子来举例:

第一个特征,这些批评扭曲事实,与道德和人品挂钩。

比如说:你出去玩把衣服弄脏了。然后妈妈就会批评你说,你从来就不懂得珍惜妈妈的劳动,不考虑别人,你太自私了!自私和把衣服弄脏有没有直接关系呢?没有。当父母总是将一件小事情扭曲到道德层面,孩子就会养成道德上批评自己的习惯,比如:我就是个糟糕的人、我喜欢撒谎、我是个坏人等。

第二个特征,把事情说得很夸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上纲上线”。

 比如说一个孩子偷了点钱,其实教一教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父母勃然大怒,觉得这孩子不诚实、人品有问题,他以后是要坐监狱会犯罪的。这也是病态批评。

第三个特征,不顾是非地否定孩子,父母根本不关心事实情况是什么样,只是按照心情来。

孩子不干活批评孩子懒,孩子干活嫌弃孩子不会做事、磨磨唧唧。这两者是自相矛盾的。据调查,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孩子做的事情,而是父母的心情:如果父母今天工作获得奖赏,即使孩子调皮些父母也会觉得活泼可爱;如果父母今天在公司受了气,心情不好,即使今天孩子做得正常,没那么调皮,父母也会觉得孩子有很多问题,笨手笨脚。

所以,孩子就发现:无论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可能我出生就是一个错误。自然也养成了病态批评的习惯,时不时不顾事实批评自己,因为孩子认为:这样才是正常的。那么这种习惯养成后会有什么后果呢?

自我批评上瘾。自我批评有安慰作用的。比如你参与竞争失败了,如果之前你认为“我能成功”,结果没成功肯定很痛苦。但这时候如果有个声音告诉你:你就没那个命,你就是竞争不过别人的。你看,你这辈子什么时候成功过?突然会心安理得,觉得自己失败很正常很舒服,这就是自我批评所带来的安慰效果,帮助我们逃避失败的挫败感。

习惯养成后,孩子不需要等到事后失败,而是提前给自己找好退路:你很有可能失败。我们都知道“心想事成”的秘密法则,一旦孩子习惯这样想,他很有可能失败。一旦失败孩子安慰自己:你看,果然如此,我说对了吧?更加强“我不行”的链接……最终形成负循环。

不仅仅遭遇更多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失败后并不会总结教训,获得成长。因为他正急于逃避问题,寻求“我不行”的安慰。所以,当孩子拥有“我不行”的观念后,他将停止向上成长。

那我们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观念,让孩子觉得“我能行”呢?


“我 能 行” 的 观 念 改 变

01

“ 我 不 行 ” 情 绪 的 觉 知。

凡是不基于事实、不理性的都是情绪,自我否定和病态批评也是情绪。但我们处于情绪中时,我们察觉不到这是情绪,以为这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比如说大家在发脾气时会语出伤人,但事后又会很后悔,这说明当时我们不是自己,而是被情绪控制的奴隶。所以禅宗讲“主人翁何在”,就是问:此刻谁在掌管着自己?

想要不被情绪控制,就要把自己和情绪分开,把情绪当作另外一个个体,给它取名字、静静看着它、和它对话,自然就不会再把情绪当成自己。比如我们给病态批评的情绪取名叫小白,盯着小白看:它到底想做什么呢?哦,它想通过否定我来逃避失败和问题,它想继续模仿父母的方式控制我。当你能察觉它、意识到它的目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不再被它控制了。

这个破除“我不行”情绪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在我们身上,还可以教给孩子。当然小孩子理解不了“主人翁何在”的道理,就简单告诉她:情绪是魔鬼。像刘明慧老师就教给小明慧和孩子们:情绪是魔鬼,如果小明慧有情绪了,这时候她不是真正的小明慧,她被魔鬼控制了,我们不要理她,让她自己冷静下来。

具体关于情绪的引导方式,我在之前《如何用心引导孩子心理行为》这篇演讲中分享过,大家可以参照,也可以参考《遇见26个自我》这本书,里面讲解了26个情绪,给每个情绪取了名字,非常生趣易懂,小孩子也可以看。其中的“一无是处妹”就很像我们“我不行”的情绪。

但情绪的觉知只是减少“我不行”的情绪,依然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如何将“我不行”变成“我能行”的观念呢?

02

  “ 我 能 行 ” 观 念 的 引 导。

我给大家讲个小明慧的故事。她是明珠班年纪最小的,各方面能力一开始也是班内偏弱的。她总是比不过人家,就很沮丧,回家跟爸爸说:我总是比不过哥哥姐姐。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会怎样做?“你也知道你不行,那你还不赶快努力?”看上去好像是在激励孩子,实际上背后传递的观念是“你不行”。

山长是怎么引导的?山长说:“那是因为他比你大,练习的时间比你长。等你长大一些,练习时间再长些,肯定可以超过他。”这句话也在指出孩子问题,看似是批评,实际上传达“你能行”的观念。

小明慧后面努力超过了哥哥姐姐,在那里有点洋洋得意。这时候在座各位家长怎么做呢?继续鼓励孩子?还是打压孩子“你不行”?

有家长说:“不要骄傲,你还差得远。”看,这又给孩子传递“我不行”的观念。山长是这样引导的:这有什么奇怪?你是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在今日学堂这样训练,能赢不是很正常吗?小明慧一听,确实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反而更珍惜和感谢在今日学堂学习的机会。

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我们发现山长向孩子所传递的观念都是“我能行”。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从小就形成“我能行”的观念,小明慧非常自豪的事情是:她会三种语言,比爸爸更厉害,可以帮助爸爸做翻译。内心拥有这种自信的孩子,她需要通过逃避问题来保护自信吗?需要通过游戏、小说来寻找虚假的自信吗?不需要。

抱着“我能行”的观念,小明慧成长得非常快。这次我去上课,小明慧站在台上给学员答疑,落落大方,很自信。学员们问各种问题刁难小明慧,她不仅没有被难倒,反而能给学员挖坑,让学员掉下去,成长特别大。而这基础是山长“我能行”观念的引导。

03

  “ 我 能 行 ” 改 变 的 方 式 。

想改变孩子,理论的引导是前提,还需要实际改变的方式。我们怎样帮助孩子从客观事实中认为“我能行”呢?

作为老师,我经常能看到一个孩子在某方面获得很大突破时,其他方面也获得进展。比如一个孩子运动突破了,英语进步很大。或者:英语进步后,班内也开始积极做事了。难道跑步真的能增加词汇量吗?其实这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跑步并不能帮助学英语,但是能增强孩子的自信:我可以做到!当孩子有这样的观念后,往往敢挑战各方面,并取得不错的成果。所以我们一定帮助孩子找到他特别擅长的领域,在这里他就是NO.1。

可能有的孩子运动、英语、心态等各方面都不是很优秀,那我们就再寻找其他方面:最宁静的/最有活力的/最愿意帮助别人的/最受人喜欢的……没有一个孩子真的一无是处,只有孩子认为:他一无是处。当孩子一点成就感都找不到后,就容易逃避问题、虚拟中寻找“我能行”的自信。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寻找、发掘、发扬孩子的优点,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并运用在各方面。

四、

  实  践   

为了更好帮助大家实践出来,接下里我将问大家实践中的五个问题,看我们是否能把道理用出来。

1、面对“你不行”的评价,拥有“我能行”观念的人是否会反击?

老子教过:别人骂你一定不要回击。因为别人骂你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你就是,那么你不承认,就代表你犯了双重错误。第二,你不是,那么依然没必要生气,因为这不是你的错误。道家高人被骂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别人不接受你,代表你做错了,不应该用他们不理解的方式来做事。

别人有权力骂你,也有权利不理解你,如果我们不认同这个权利,要么是自以为是,要么说明我们幻想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受到所有人喜欢和理解的完美人物。我们追求完美,但是要接受现在的不完美。我能找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找到自己的缺点,这才是正常人。内心越匮乏,越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认同,绝对不能受到一点委屈。

当小明慧抱怨受到欺负的时候,山长告诉他,别人对你好不好,是他的权利,但你也有权利对他好不好。他欺负你,你会不高兴对不对?所以你不要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你的教养。如果换一种态度,告诉明慧,你是山长的女儿,我去收拾他一顿,让他知道你有多厉害。教出来的女儿就是特权,我爸是李刚。最后吃亏的是自己的孩子,她缺少了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

2 、 “我能行”的孩子会不会在意外在的关注和赞美。

大家都说不会在意外在关注和赞美,恭喜大家已经达到圣人的标准了。大家自己能做到吗?自己做不到何苦为难我们的孩子呢?在我们这个层次,我们关注外在评价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人性,但我们不需要追求外在的关注,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就像巴菲特,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炒股赚钱不是为了钱,他把钱大量的捐出去,他自己生活也很节俭。他享受的是赚钱的过程,或者赚到钱之后去帮助别人,而不在于钱本身。所以外在的关注和赞美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关注外在的评价,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你追求的是荣誉,更好的帮助别人,而不是我要的那些名利。

小孩子会不自主的希望获得你的赞美和认同。这个时候就应该给他正确的引导。小明慧在告诉山长我很棒的时候,山长说:“挺好的,但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用一种特有的方式来帮助爸爸妈妈帮助家庭了。”

山长仍然在传递观念——“我能行、我可以做到”,但这个“我能行”体现在哪里?用在我自己很牛,我自己出去吹嘘吗?不是。我能行,要把我行的地方再去服务和帮助别人。虽然看上去山长也在赞美孩子,但和我们夸孩子不一样,孩子不会形成“追求外在和反馈”的习惯,而慢慢养成观念:我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很有价值。

3、自信和自大有什么区别,不都是我能做我可以吗?

大家在社会中都会发现:越厉害的人反而越低调、谦虚,越不厉害的人越是喜欢喝一大罐酒,然后吹嘘自己当年多么厉害。这恰好说明他自己内心的不自信,所以通过疯狂的向外吹嘘来假装自己很厉害,但实际上做不到。这就是自信和自大的区别:自信是“我能行,我能做到”,自大是“我做不到,但我假装很厉害”。

这次有家长问到:孩子自大怎么办?很简单:让他做出来。如果孩子一旦说豪言壮语,父母就感动,觉得孩子很棒。那么大家用行动在给孩子传递一个观念:我只要吹牛就会获得赞美,我不用做实事。所以孩子们就开始比谁吹牛吹得更响亮:我未来要做大师,我未来要拯救世界…… 我们可以问孩子:你有这个大师的志向很好,那么你需要做什么?做出来。

4、当孩子某一方面特别擅长,但无法将这方面的突破经验运用到其他方面,怎么办?

之前我们说到,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行的一方面,建立“我能行”的自信。但如果孩子一方面很厉害,但一到其他方面就变成“我不行”,怎么办呢?

人与人之间智商真的区别不大,那么剩下的就是方法和基础了。对于方法,送给孩子和家长一本《刻意练习》的书,“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练习,又并不等同于刻苦。”在学习英语等方法,可以直接参考今日,有很多老师和月总中都有分享。

有孩子可能说:我即使有方法,但和别人差距太大了,追不上。其实我进新教育至今5年,当年我的同学有很多比我优秀得多的人,现在一些已经不如我了,并不是我多么优秀,他们当初如果坚持下来会比现在的我优秀很多。新教育,谁一开始厉害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坚持下来。

像当初明颖明仪老师,一开始心态思维在班里都不是最强的,但是通过踏实、坚持,最后成功逆袭,成为2.0中最优秀的老师。最难的心态和思维都可以通过坚持训练逆袭,英语基础这些就更容易追上来了。所以现在基础比别人差也没关系,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现在赶不上只是别人学英语时间更久,等你学习更长时间,我相信你可以超过他的。

5、在吃喝玩乐上我们要不要培养孩子“我能行”的观念?

一个方面培养“我能行”,一个方面培养“我不行”,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在吃喝玩乐上我们也要培养孩子“我能行”,只不过方式不同。在这里讲一个小明慧吃冰淇淋的故事。9岁第一次吃冰淇淋,但是立刻就爱上了这种东西。怎么办呢?山长的方式就是,让她每天吃冰淇淋。小明慧知道吃冰淇淋不好,问山长:“爸爸为什么你还要带我来吃它?”山长说:“因为我想害一下你。”小明慧一听大吃一惊:“爸爸你怎么故意害我?”山长:“你不是喜欢吃冰淇淋吗?”

这个过程中,虽然山长带小明慧吃冰淇淋,但传递的观念不是“冰淇淋是奖励”,而是“吃冰淇淋就是小傻瓜,被我害”。小明慧吃冰淇淋十多天之后,开始问爸爸:“我能不能买少一点?”山长说:“不行,要给你多买点”。小明慧跳起来,说:“不行不行,爸爸你不能给我买那么多,我吃不完的。”再到后面,都是山长问小明慧:“今天妞妞能不能被我害下,去吃个冰淇淋?”然后小明慧说才不被爸爸害呢!

所以,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的前提下怎么引导他呢?挖坑设陷阱。孩子说我要走这条路,我说好呀,然后在这条路前面挖个坑,孩子正走的开心,扑通掉下去,爬起来我再笑眯眯地问他:今天我们要不要再走这条路呀?孩子肯定摇头:我又不傻。

比如说我们班设立了“小猪日”,就是大家一起当一天小猪,在这一天可以吃任意东西。我故意引诱孩子们吃垃圾食品,告诉孩子们:我想把他们养得白白胖胖的,像小猪一样。孩子们就觉得:卢老师坏坏的,总想害我们,我们才不上当呢。但他们又很喜欢和我玩,现在还学会反挖坑了,上次他们就说:老师你吃垃圾食品吗?你吃我们就吃。我说:我又不傻。他们就反将一军:老师我们也不傻。然后我一时语塞。

不过这样体验下来,孩子们的体悟是不是更深刻?绝对比在书本上学垃圾食品的危害,或者父母耳边的唠叨要有用得多。

这是第一个“我能行”观念的传递,尊重孩子: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更高级的“我能行”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玩更高级的游戏,比如办出中国乃至世界真正的教育,再比如成为新一代太极武术宗师,引领全世界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功夫。孩子会发现:这个游戏都比前面吃垃圾食品、玩游戏要高级的多。当然,这很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自身就在玩很高级的游戏,还时不时鄙视下孩子玩的低级游戏。慢慢孩子也会觉得:我可以玩更高级的游戏。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总结下来就是四大点:

1、“我不行”的行为体现,

2、“我不行”行为背后的观念,

3、“我能行”的观念和行为引导,

4、将“我能行”实践出来的五个问题。

所以当父母当老师都要古灵精怪,不能死板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重点不是做什么,而是做什么背后所传递给孩子的观念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如何拒绝️
培养快乐孩子的秘诀
培养孩子快乐自信的12个小诀窍
告别拖拉磨蹭有妙招
成就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源泉”,试试这4招,帮孩子获得成就感
「案例」初三学生该如何调整心态,提升学习效率和自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