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本好书丨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谈读书

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叶子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古代大家写文章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句斟字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一点道理,只要你不粗心大意,稍稍留心,就能够悟得。

季羡林《读书治学写作》

季羡林先生的《读书治学写作》顾名思义是集结了先生关于读书、治学和写作方面的心得,另收录了他对陈寅恪、胡适等人治学理论的论述。做了一辈子学术研究的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坦诚地拿出来与人分享,于广大学生和学者而言,都是很有益处的。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读 书

对于现代人来说,读书真是一件奢侈的事。大多都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没有特别深入地研究过哪一本书。看过诸多大家偶像对于读书的看法,发现真正读书万卷的人对于看书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想法。钱穆先生曾说过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培养情趣,提高境界”是先生认为读书的最大目标,而对于业余读书的种类,他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修养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均为必读);

二是欣赏类(唐诗宋词陶渊明);

三是博闻类(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

四是新知类;

五是消遣类(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

 
而季羡林先生的《读书治学写作》是对读书颇具指导意义的。先生给序取题命名时为“做真实的自己”,是告诉我们治学与做人是一样的,为人坦诚真实,对待自己和周边的人才能诚实,才能不管在什么时候看得清自己,也不会为表象所迷惑,对于事物才能看得透彻,治学才能严谨而踏实。而秉承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先生阐述了自己对于读书及书籍独到的理解。“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治 学

陈寅恪
胡适

对于陈寅恪和胡适先生的学术道德和治学方法,先生也有推崇。梁衡在《季羡林自选集》中写道,“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国学大师,但他的贡献和意义又远在其学问之上。我尝问先生:‘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严谨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做学问的态度,做学术的精神就在于“精益求精”,而不能一味纠缠于功名利禄,否则就是假学者,假学术。真正的学术精神恰如陈寅恪所说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而季先生对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治学三境界颇为赞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一个人立志做一件事时,“志虽然已经立定,但是前路漫漫,还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而“在工作进行中,一定要努力奋斗,刻苦钻研,日夜不停,坚持不懈,不顾自己的憔悴。”在奋勇上路,不畏艰难时,偶尔会反问自己成功在哪里呢?“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必过分考虑。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的火候够了,成功自然就会到你身边来。”


写 作

对于写作,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而对于散文,先生追求的目标是:真情流露,淳朴自然。但并不是随意之所之,否则令人读了吃力,毫无情趣可言。对于选择文章的题目“每一位学者都必须尽量多地尽量及时地阅读中外有关的杂志。在阅读中,认为观点正确,则心领神会。认为不正确,则自己必有自己的想法。阅读既多,则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见解,发而为文,对自己这一门学问会有所推动。这就是‘从杂志缝里找文章’。”而对于写论文,“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

 对于如何寻找文章的新意“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杂志缝里才能找到新意。在大部头的专著中,在字里行间,也能找到新意的,旧日所谓‘读书得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一般说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往往只谈一个问题、一个新问题,里面是有新意的。你读过以后,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自己也产生了新意,然后写成文章,让别的学人也受到启发,再举一反三。如此往复循环,学术的进步就寓于其中了。”从他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可以看出,老师的鼓励和对写作的热爱对于季老影响颇大。写作应该注意身边琐事,信手拈来的妙文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来之笔。

真正的大师,一生都是穿行于读者、学者、作者三重角色之间,并且能够打通三者之间的壁垒,达到四谛圆融,灵慧通彻。以如是观,季老是一个伟大的读者、学者、作者。同时,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季老的道德文章令人高山仰止。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学者本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羡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天下第一好事
书单丨季羡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北钱南饶”略论
#早读#320《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